羅伯特的三次復仇
- 作者:尚.克勞德.穆萊瓦
- 原文作者:Jean-Claude Mourlevat
- 譯者:梅思繁
- 出版社:小魯文化
- 出版日期:2009-11-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2111291
- ISBN13:9789862111291
- 裝訂:平裝 / 192頁 / 14.8 x 20.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法國團結獎
★比利時貝爾納.維爾拉獎
從小就被同學欺負的羅伯特,由衷相信媽媽安慰他的話:「小孩都是魔鬼!」,為了報復小孩,他選擇擔任小學老師(以便任意體罰小孩)。但羅伯特沒想到,當他成為老師後,校園內已經禁止體罰了。羅伯特老師反而成為調皮學生捉弄的對象。羅伯特老師忍耐了三十七年後,在退休的那一天晚上,他列出教職生涯中讓他最痛恨的三個學生,開始準備他的復仇計畫......
書中精采呈現一心想處罰學生的老師與以整老師為樂的調皮學生互相「過招」的情況,令人拍案叫絕,而峰迴路轉的結局不但出人意料,也值得深思。
作者簡介
尚.克勞德.穆萊瓦 Jean-Claude Mourlevat
尚.克勞德.穆萊瓦於1952年生於法國奧弗涅。先後在斯特拉斯堡、圖魯茲、波恩和巴黎求學,在從事了幾年德語教學後,選擇投身戲劇事業。他創作的獨幕劇在法國上演了上千次,並在世界其他各國巡迴演出。在此之後,他導演了布萊西特、科可多和莎士比亞的劇作......1998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說《刀疤》。此後他的作品連續受到讀者和評論界的好評。
譯者簡介
梅思繁
二○○五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本科。同年赴法,先後就讀與法國馬賽大學與巴黎索邦大學,獲得巴黎索邦大學法國文學與比較文學碩士學位。現在巴黎索邦大學攻讀比較文學博士。
讀者迴響
1. 歡送會
2. 不幸的童年,痛苦的職業
3. 皮埃爾.依夫.勒康
4. 熱拉德表弟
5. 第一次復仇行動
6. 布魯事件
7. 一次計畫周密的陷害
8. 噩夢般的上午
9. 破案中
10. 第二次復仇行動
11. 一見鍾情
12. 戒指的風波
13. 奧德蕾.馬賽克毛毛
14. 第三次復仇行動
15. 十一年後的見面
尾聲
深度閱讀:「不能把腳永遠停留在同一隻木鞋上」──你可以不要那樣!文 / 林文虎
推薦序
「不能把腳永遠停留在同一隻木鞋上」──你可以不要那樣!
文 / 教育廣播電臺節目主持人 林文虎
小說通常都不是真實的故事,但是,小說必然反映了社會的真實現狀。幸好《羅伯特的三次復仇》只是一本小說,否則,羅伯特似的老師,和小說中的教育實況還真是悲慘哪!
小說通常也是社會現狀的縮影,羅伯特三次復仇的緣由和過程雖然誇張,卻好似放大鏡般地凸顯出中外皆然的教育困境——不適任教師的愛恨情仇。
談教育常常是人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很難有真正的共識。幾乎每個人都能談教育,都能侃侃而談,也都有自己的主張!因為,儘管絕大多數的人沒當過校長、老師,沒搞過教育,但至少都當過家長或學生,談起教育彷彿都成了教育專家。可奇特的是,對「不適任教師」的厭惡竟成了極其少數的教育共識。但對理性的探討解決策略卻一樣毫無共識。從不適任老師的角度出發,去探討不適任教師的愛恨情仇尤其少見。本書有意無意間提供了一個另類的思維方向。
故事中的主人翁羅伯特是一位老師,從家長和學生的眼光看來實在該算是一位不適任教師了。他不只連九九乘法表都不能背全,恐怕連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都教人存疑,要這樣的老師教好書已不容易,要他擔負一個班級經營的重責大任更是難為。所以他不討學生喜歡,成為學生做弄的對象其來有自,說起來這些被羅伯特恨之入骨的調皮學生其實還真倒楣也很無辜呢!
「每個育嬰房中的娃兒」原來也都同樣靈巧可愛,「惡魔」必然都有形成惡魔的情境。陷入教學困境的羅伯特也有身不由己的形成背景。體型不是過度矮小就是過度巨大,發育極不協調的羅伯特因為畏縮的性格,誘發遭到霸凌的悲慘童年原就不足為奇。加上總是無法得到即時的支持與化解,種下他「悶」一輩子的「宅」生活,他之所以不適任的背後,確實也真有教人心酸的緣由!
可是用心的讀者也不禁要問:「羅伯特的教師培育過程,和官方提升現職教師能力的成長與支持系統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幾乎對老師毫無助益?」君不見,羅伯特報復學生的點子和精巧設計可比他的教學高明太多了!顯見其潛能肯定還是有的,只是未能得到適當的培養罷了!這不也是本地教育最教人心急的關鍵問題嗎?
至於書中復仇的三個故事「布魯事件」、「垃圾大進擊」、「姓氏的羞辱」作者為了本書的喜劇定位,而刻意誇張了情節,諸如:又大又髒的狗兒布魯,誇張地幾乎搗毀了一間三星級的餐廳,而且事後毫無賠償責任;吊著垃圾包的大吊車,竟然能神不知鬼不覺得順利突擊光天化日下的開幕茶會,事後也能完全規避調查和追究;一個行動遲緩的高齡老婦,不只能登高爬低,還能爬到演唱會場的空調出風口,想去遍灑小紙條等點子。莫說空調出風口通常到不了,大包包高高掛無人察覺等合理性的質疑,這些點子甚且會有「教壞小孩」的疑慮。但是「負面事件常常也能產生正面效果」。批判和質疑其實也是極佳的閱讀和思考能力的訓練,假如能藉此教孩子看待通俗喜劇的不合理與衝突特質,同時引領孩子提出質疑,更進一步學會合理的批判,閱讀成效或能更甚於「入情入理」的故事。
最後一則報復故事:「奧德蕾.馬賽克毛毛」,羅伯特母子終於踩住下車停止報復。童年奧德蕾調皮搗蛋所犯下的錯誤,成年的奧德蕾真誠的道歉,似乎不是化解多年心結的關鍵。而是奧德蕾得到早衰症矮小孱弱的弟弟,這麼不幸的人所展現出來生命無常的特質,和他對姊姊真誠的關心與欣賞,激發羅伯特母子的柔軟心,這悲憫的柔軟心很快化解了所有怨恨。這樣的結局雖然挺「老套」的,也少了喜劇通常會有的強烈反差,卻多了人性的溫暖,作者跳脫喜劇的唐突,不再汲汲營營尋找讀者的笑聲,回到教育人該有的關懷天賦。羅伯特「不適任教師」的眼光一下子全轉了性,他眼中的惡魔一下子都成了「友好而真誠」的天使,不禁叫人想起「心淨則國土淨」的佛家名言。
原來解決不適任老師問題;輔導調皮搗蛋孩子的妙方都無需遠求,都在方寸之間而已!能將心比心的看到每一個人背後的愛恨情仇,看到每一件事情的事必有因,真實的看到「凡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然後一如書中所歌:「要行動,不能把腳永遠停留在同一隻木鞋上。」跳脫每個人原有刻板的應對方式,做了去,就改變了!
其實,這本書沒那麼嚴肅,對小讀者來說也無須那麼嚴肅。它可以一如作者所說的,是獻給孩子的喜劇,只要加上一點批判性。但是對教育工作者而言,嚴肅地讀,精采處或許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