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推薦
國小高年級孩子的通俗閱讀─從閱讀的功能談起
游珮芸
每回被邀請講述有關親子共讀的議題時,我總是反覆地思索一個很根本的問題:為什麼要讀書?閱讀對孩子而言、親子共讀對於父母親而言的總總好處,幾乎已經是全民共識了:閱讀可以增強孩子的語言運用能力,開拓他們的視野,賦予他們一雙想像的翅膀……陪孩子閱讀可以和孩子共享優質的親子時間,培養共通的話題,更了解孩子,貼近孩子的世界……
書中自有黃金屋?
可是,這些不盡然是我幾番思索後的答案。如果把「孩子」的年齡限制與「父母」的人倫腳色扮演拿掉呢?也就是說,「人」為什麼要閱讀?特別是在這個多元媒體、多元價值的現代社會裡。雖然我的職業是「兒童文學」,鼓吹兒童閱讀和親子共讀是我的職志,但我卻無法漲紅著雙頰大聲疾呼,「愛閱讀的孩子不會變壞」或是「有書香的家庭就有幸福」之類的話。
我情願用一種更謙卑的態度來看待閱讀。因為我知道,在各種資訊媒體發達的今天,閱讀並不能保證「知識」的快速累積,博學多聞也不一定要藉由紙本書籍的引領。我也知道,閱讀其實與「幸福」劃不上等號;幸福的定義太多元了,從閱讀中所獲得的樂趣常常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說也。但我卻可以毫無疑慮地說,閱讀中寶藏著幸福人生的可能性。
閱讀習慣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書本的閱讀在現代繁忙的社會裡,是一種奢華的享受。因為一個人必須騰出一段屬於自己的時間,並且在腦中空出一個沉靜的空間,才能與作者平和地對話,開展自己的想像力及同理心,而確確實實地「享受」閱讀的趣味。也就是說,我苦思的結果,答案是:閱讀是「自我豐饒時間」的活動。
所以,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對於孩子而言,孩童時期美好的閱讀經驗,能讓他們長大成人後也保有閱讀的興趣,也就是讓孩子們養成自我充實生活的「習慣」;這可以是父母親送給孩子的一份看不見的禮物。
好書的標準尺?
什麼是好書呢?為什麼大人選的書孩子不喜歡呢?我想每個孩子可能會有一段時期,就只著迷幾個特定類型作品的現象:喜歡魔法的時期、喜歡動物故事的時期、喜歡偵探推理的時期……對孩子而言,一本「看得津津有味」、有所感動的書,就是好書。孩子喜歡的書,不一定要和大人一樣。當然,父母親可以把自認為的「好書」,放在孩子唾手可得的地方,或者就算孩子不主動閱讀,也可以朗讀「說書」給孩子聽。
不管是大人或孩子,我相信每個人都有為自己挑書的能力,也有屬於自己的、每個階段的「好書」的標準。當然,書看得越多,眼光就會越敏銳;挑書的失算率就會越來越低。就如同其他的興趣一樣,閱讀也需要一點冒險的精神,和一些投資。
國小高年級孩子的通俗閱讀
常聽到許多國小高年級的父母感嘆孩子沉迷於電玩的聲光刺激、網路虛擬的花花世界,而對於書本不屑一顧。我們看到孩子或許可以翻完一本32頁的繪本,卻很難坐下來靜靜地看完一本文字較多的書。這和家長和老師們的期待實在相差太遠,大人們多麼希望孩子可以閱讀世界名著,儘早進入所謂經典的殿堂。
然而,平心而論,酷炫且有互動功能的電子媒體的確較具吸引人的魅力,而且孩子只要被動地張開眼睛,就有影像灌入腦中。而文字閱讀卻需要讀者主動將文字內容轉換成「圖像」,讀者才能進入故事的世界。許多孩子的閱讀困難來自於無法轉換(無法想像),因此閱讀活動對他們而言也就只是被阻擋在文字的高牆之外,既無法進入,就更別論樂趣了。
因此,在閱讀「跨越時空」的經典作品之前,也給孩子一些自由空間去選擇貼近自己的生活、夢想、慾望和興趣的通俗作品吧!唯有從他們喜歡的素材、可以想像的內容讀起,一些對閱讀敬而遠之的孩子才可能靜靜地坐下來。在能力範圍內可以一口氣讀完的成就感,這樣的閱讀經驗對於這個年齡層的孩子而言,是莫大的鼓舞。先讓孩子願意閱讀、持續閱讀,這應該是開啟孩子終生閱讀習慣之門的一把金鑰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