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好好玩(二版)

經濟好好玩(二版)
定價:200
NT $ 180
  • 作者:梁小民
  • 出版社:博雅書屋
  • 出版日期:2009-09-2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614425
  • ISBN13:9789866614422
  • 裝訂:平裝 / 282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日落西山,工作了一天的人們聚集在野地裡,邊燒烤捕回的獵物,邊講一些關於動物的故事。故事詼諧生動,有教誨,有諷喻,這些故事流傳下來就成了寓言。

  陽光普照,莘莘學子們靜坐在課堂上,聽教授從最大化到邊際方法講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這些內容寫成論文和專著,就成了經濟學。

  乍看之下,產生於遠古、流傳於民間的寓言,和產生於近代、講授於課堂上的經濟學,並沒有什麼共同之處。但我在夜深人靜時,讀寓言和經濟學時,總覺得它們是相通的,因為它們都在不同表述方式的背後,反映了相同的道理。

  寓言講的是動物或人,反映的是人生以及做人的道理;經濟學用的是邏輯推理或數學工具,分析的是人類行為。無論在寓言還是經濟學中,人性是共同的,做人或做事的道理也是相同的。寓言用原始質樸的方式表現了當代經濟學中的許多簡單道理;經濟學用現代精緻的方式再現了寓言中的許多簡單道理。

本書特色

  寓言以原始質樸的方式,表現當代經濟學的深奧道理,經濟學則用現代精緻的分析,再現寓言簡單的道理。

  作者以大家喜聞樂見的寓言故事,介紹一些基本經濟思想,分析各種現實問題,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鳴。

作者簡介

梁小民

現任
  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東北財經大學
  四川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北方交通大學EMBA項目特聘教授
  兼任南開大、華南理工大學、重慶工商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
  國務院特邀觀察員、國家價格指導委員會委員
  民盟中央地區與經濟發展委員會委員
  中央電視台央視論壇特邀評論員
  《南方都市報》、《英才》等報刊專欄作者

學歷
  北京大學經濟學士、碩士
  曾在美國康乃爾大學學習深造當代西方經濟論理論
  致力於經濟學在中國的普及和推廣

曾任
  曾任教於北京大學、北京工商大學

榮譽
  1992年被評為享受國家特殊津貼專家
  1996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著作
  出版有專著、譯著、教科書、文集等50多種

 

目錄

布利丹毛驢的選擇
人性和理性人假設
欲望不是貪婪
濫竽充數的制度根源
沒有十全十美的經濟制度
不能讓偷雞的狐狸蓋雞舍
如何讓狼不能吃羊
法律不是稻草人
分紅爭吵的根源
官船為什麼破爛
外部性的私人解決之道
不龜手藥的產權交易
別為紅豆湯放棄長子權
平等與效率難兩全
被曲解的公平
「原罪」與酸葡萄心態
富人的自律
富人高消費的意義
別當守財奴
把金錢作為普渡眾生的船
遺產效應
矢車菊更需要陽光
信用如金
交易為什麼是雙贏的
互助才有互利
合作也是雙贏的
占小便宜終究要吃大虧
船兒走,我也走
東床如何成佳婿
把名叫實話的女子請回來
楚王好細腰的示範效應
學問是財富
書本並不是知識
好心辦壞事
愚公不能移山
杞人應該憂天
政府別當抓耗子的狗魚
讓小猴自己長大
治大國若烹小鮮
廣開言路才能求醫治病
不要拔金天鵝的毛
殺雞其實無卵
把雨下在哪裡
今日之宋人
東施不可效西施
激勵機制中的二桃殺三士
經營管理有規律而無模式
橡樹與蘆葦並存
猴子如何去捕魚
不當胡雪岩式的企業家
別讓顯貴的公子掌舵
學習老闆好榜樣
善於聽別人的話
留住羊靠的不是繩子
如何使天鵝、狗魚和大蝦協同努力
投入增加,產出不一定增加
別作傑米揚的湯
廣告是鹽
朝四暮三就是創新
且莫小看包裝
鼠盟式的價格聯盟
作暴風雨中的海燕
兩隻母山羊的賽局
挖井得一人的經濟學版
鷹永遠比雞飛得高

 

愚公不能移山

  《列子》中的寓言「愚公移山」,應該說愚公那種移山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也鼓勵了我們奮勇向前,而不是那種具體做法。而且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移山也並不是一種好做法。

  經濟學家講實際,我們作任何一件事情,不是為了實現什麼精神,而是要獲得某種利益,這種利益可以是個人的、群體的,也可以是整個社會的。要獲得利益就必須進行成本—收益計算,那種收益小於成本的事,無論體現了多麼重要的精神也不能做。愚公移山這件事最初並沒有什麼精神涵義,只是為了交通方便,但為了交通方便而世世代代去挖太行和王屋這兩座山值不值得呢?挖山是有成本的,且不說為了挖山所需要的鎬、筐等等需要花多少錢,僅就愚公一家幾代不從事任何有酬勞動,放棄的收入機會成本該有多少啊!搬走了山,僅僅方便了交通,又有多大收益呢?我想恐怕還是成本太大。

  當然,交通方便,向外面世界開放,也許對愚公家實際收益極大。但除了移山之外也還有另外幾種選擇:第一,全家搬家,到交通方便的地方,何必在一棵樹上吊死呢?第二,購買些毛驢之類交通工具,坐毛驢外出爬山也是一種選擇。第三,修路。儘管修路也不易,但總比挖整座山容易。第四,古人已會打窯洞,把這種方法用於挖隧道,固然不易,但仍比挖整座山容易。如果真把方便交通當件事做,肯定還可以想出其他替代的辦法,如果再請教智叟這老頭,大概還有別的方法。「條條道路通羅馬」,在各種可行的方案中應該選擇達到既定目的成本最小的方法,否則就談不上「經濟」二字了,「經濟」的原意就是「節省」。

  過去,我們的確是不僅學了愚公的精神,還學了愚公的做法。大寨修人造平原就有愚公的影子。人造平原花了多大成本,帶來了多少收益,大概沒人算過。但我想多收的那點玉米,絕對是得不償失。而像這樣的愚公做法也絕非僅僅大寨有,在農業學大寨的那個時代可以說是遍地開花。現在轉向市場經濟了,但愚公這樣的做法也並沒有絕跡。一些地方不顧條件,不計成本修機場、搞形象工程,就有點愚公的另類精神。不過,人家愚公用的是自己的資源,當代愚公用的卻是國家的資源、納稅人的錢。

  愚公的做法中還有一點與現代觀念相衝突之處,就是破壞了生態環境。山在那裡,自然有它的理由,也有它的作用。愚公移山的宣傳中強調了改天換地,人定勝天,這就十分危險了。按人自己的短期利益來改造舊山河,說起來豪邁得很,但從長期看,破壞了自然界和諧的生態平衡,得到報應的還是人類自己。《列子》產生的那個時代,還沒有環保思想(其實這樣說還是為古人開罪,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就是環保思想),移移山也就算了,可以不追究破壞生態罪,但現在還這麼做,那就是明知故犯了。寓言中沒有寫神仙受感動把山拿走後的結果,我想,這一地區的氣候會發生變化,野生動物不復存在,愚公家出門方便了,但也沒錢進城了。

  在現代社會中,僅僅靠愚公精神絕對是不能實現追趕經濟強國的。實現現代化需要的不僅是愚公式的苦幹,還要智叟的巧幹。經濟學中有一個「後發優勢」的概念,即落後國家可以通過學習先進國家的經驗,吸取先進國家的教訓,更快地超趕先進國家。這種超趕效果來自後發優勢,但如果只知像愚公一樣每天挖山不止,還讓子子孫孫都這樣做,不讓他們出去留學,學學人家如何解決交通問題,哪一天才能趕上人家呢?愚公還有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但拒絕向別人學習,「後發」就沒有「優勢」,只能與先進國家差距愈來愈大。你還在那兒移山呢,人家的太空船都到火星了。你挖山從理論上說絕對可以把山移走,但再挖也到不了火星。

  如果我們沒有學習先進國家建設市場經濟的經驗,吸取他們的教訓,自己再努力也是愚公移山的笨做法。為什麼我們在轉向市場經濟十餘年之後才把產權改革作為中心?為什麼我們長期沒有解決市場秩序混亂問題?已開發國家在這方面有不少成熟的經驗,可惜我們學晚了。為什麼當年法國的稅收承包制失敗了,幾百年後我們還要步其後塵?為什麼已開發國家的環境破壞曾引起重大損失,我們的淮河還在污染?只像愚公那樣實幹苦幹是不夠的,巧比苦更重要,而巧只能向別人學。

  愚公移山是個故事,不同的人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解釋。我解釋的對不對也算一家之言吧!

杞人應該憂天

  關心環境保護的杞人被當作神經病嘲笑了幾千年。今天,我們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人人都應有點杞人精神。所以杞人應該憂天...

  杞人憂天是一個知名度相當高的寓言。這個寓言說,有個杞人成天擔心天會塌,地會陷,無法自拔,吃不下,睡不著。這個寓言是諷刺缺乏根據和不必要的憂慮,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這個杞人「有毛病」在當時的人看來恐怕也是精神不正常。但不幸得很,這個杞人看似缺乏根據和不必要的憂慮現在卻變成了現實。化學物品(尤其是氟氯碳化物)的污染使天空臭氧層出現了破洞天塌了,所有生物都受到了傷害。在東北、山西一些地方由於煤礦過度開採又不回填,地層下陷地也陷了。我們真不得不佩服,還是精神不正常的人有先見之明。

  自從有人類以來,人就開始了破壞大自然的過程。特別是人認識到自己是萬物之靈,又有改造自然的能力,加上技術發展給了人毀壞大自然的工具之後,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一直在加劇。一部近代技術發展史,既是生產力極大提高、物質財富迅速增加的歷史,也是大自然慘遭破壞的歷史。沒有人擔心大自然的報復,有個像杞人這樣的人還被稱為神經病,人的破壞就更膽大妄為了。

  然而,別以為大自然是逆來順受的,大自然總要報復那些破壞它的人,據說古老的瑪雅文化就毀於大自然的報復。瑪雅人口迅速成長,創造了今天仍為我們佩服的文化,宏偉的城市,高大的廟宇,無數藝術珍品。但瑪雅人是在破壞大自然中發展的,成片的森林被砍伐,草地被燒荒,一片土地一旦自然肥力耗盡之後,就又去開發新土地,這就引起山洪暴發,自然資源缺乏不能滿足瑪雅人的需求,生存危機引發部族戰爭。於是,瑪雅文化的死期也就到了。別以為這是危言聳聽,許多地方儘管沒有發生這種整體生存危機,但山洪暴發加劇、空氣污染(倫敦霧)、水污染(日本水俁病)、大壩改變了自然生態平衡,這些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已經危及人類的生存。杞人之憂的證明愈來愈多,也愈來愈明顯。

  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生態平衡的確是一對矛盾,要發展經濟,或多或少,或重或輕,總會給自然界帶來破壞。但人類社會也不可能就為保持原有的生態平衡而不發展經濟,問題是人類應該有杞人之憂,在發展經濟時注意保護環境。如果當初杞人之憂受到重視,今天的環境破壞就不會如此嚴重了。杞人的擔憂當時的確沒有根據,充其量只是「天才的閃光」,但有許多有科學依據的憂慮卻也被忽視了。馬爾薩斯當年提出人口論,正是擔心人口迅速成長對土地帶來的壓力。土地畢竟是有限的,人口壓力太大,過度利用,豈不破壞了這個「財富之母」?20世紀70年代,羅馬俱樂部的專家們也從人口成長、糧食供給、資本投資、能源消耗、環境污染這五個方面分析了人類面臨的困境。雖然他們悲觀主義的世界末日模型讓人難以認同,但他們對自然環境的擔憂卻並非沒有道理,可惜他們也被指責為「帶著電腦的馬爾薩斯」。我屬於對人類前途總體抱樂觀主義的樂觀派,但並不認為杞人們(包括杞人、馬爾薩斯及羅馬俱樂部的專家)全無道理。

  我們應該有杞人憂天的意識,就是要有保護環境,保護自然生態平衡的意識。這並不是說要像羅馬俱樂部專家建議的那樣,以停止成長為代價來換取保護大自然,而是要在成長中把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作為一件大事。中國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這應該是最早的協調發展觀。經濟學講究成本—收益分析,但成本—收益,不是僅僅指支出了多少實際成本,得到了多少實際收入,而應該是整個社會的成本與收益。也許從短期來看,企業向江河大海中排出污水,利潤巨大;也許地方政府保護這些企業,容忍他們污染得以增加財政收入,但這卻不僅在整體上破壞了環境,而且從長期來看,當地和污染企業都會深受其害。一旦出現了瑪雅那樣的情況,整個地區荒蕪,哪還有地方財政,企業又如何能生存?要是這些企業和地方的領導都有杞人之憂,那才是大幸。去看看黃河、長江、淮河、珠江,去看看中國大陸的沿海,去看看那些號稱工業基地的地方,你會深切感到我們太需要杞人之憂了。

  過去,我們之中有一些人把到處冒黑煙作為工業化成功的象徵,為了大煉鋼鐵而成片砍伐森林,為了以糧為綱而削山、填海、填湖、毀林、毀草而種地。今天也還有人以污染江河湖海、挖地三尺來發展經濟。這種情況再繼續下去,就會毀滅我們及子孫美好的明天。

  新一屆政府提出以人為本、協調發展的思路是非常及時的。以人為本就要增加人民的福利(而不僅僅是GDP),包括有一個良好的自然環境;協調發展就要協調經濟與保護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只有沿著這條路子走下去,我們才會有更輝煌的明天。

  關心環境保護的杞人被當作神經病嘲笑了幾千年,這是我們的悲哀。但願在21世紀,全民都憂天、憂地、憂自然生態,並把這種憂慮變為保護自然生態平衡和環境的行為。

欲望不是貪婪

  經濟學家把欲望作為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但要正確理解這一點,必須記住...

  古今中外有許多寓言都是諷刺人貪得無厭的,隨便舉一個大家不太熟悉的例子。明代劉之卿算不上名人,只是萬曆年間的一個禮部主事,他所著的《賢奕篇》亦不是什麼名著,但有一個「王婆釀酒」的寓言還頗有趣。王婆以釀酒為生,有個道士常到她家借宿,共喝了幾百壺酒也沒給錢。王婆也沒計較。一天,道士說:我喝你那麼多酒,也沒錢給你,就給你挖一口井吧。井挖出後,湧出的全是好酒,王婆自然發財了。以後道士又來問王婆酒好不好,王婆說,酒倒是好,就是沒有用來餵豬的酒糟(釀酒後剩下的渣滓,可供飼料、烹調之用)。道士聽說,笑著在牆上題一首打油詩:「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井水做酒賣,還道無酒糟。」寫完走了,以後這個井再也湧不出酒了。

  這個故事與普希金的「金魚與漁夫」的故事有相似之處,不過我相信,普希金沒有侵犯版權。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人寫出了相同的寓言故事,說明這種現象的普遍性。

  經濟學家承認利己是人的本性,即人從事經濟活動的目的是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這種利己來自人的欲望。人有七情六欲,連老祖宗告子也承認「食色性也」。滿足這種欲望需要物質財富或精神財富。有了錢,才能購買滿足各種欲望的物品與服務。所以,人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想多賺錢無可厚非。人類欲望的特點是無窮性,一個欲望滿足了,又會產生新的欲望,永無止境,正是這種欲望的無窮性推動了人類社會進步。從這種意義上說,欲望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如果人沒有了欲望,沒有了滿足欲望的追求,社會就無法進步了。

  傳統的倫理觀把欲望作為萬惡之源,主張「存天理,滅人欲」,這是對人性的扼殺。經濟學家對欲望和利己的肯定無疑是歷史的進步。但特別要強調的是,欲望、利己並不等同於貪婪。亞當?史密斯在《國富論》中肯定了由欲望產生的利己的合理性,但他嚴格區分了利己與貪婪。他的另一部名著是《道德情操論》,「道德情操」一詞是指人判斷克制私利的能力。《道德情操論》一書正是要說明利己的人如何在社會中控制自己的私欲和行為,使得由利己的人構成的社會也是一個有道德的社會。史密斯明確地反對貪婪,他的這兩部著作構成既承認利己,又要以道德克制貪婪的理想市場經濟社會。

  欲望與貪婪有什麼不同呢?欲望是人正當的要求,它與人滿足欲望的能力應該是匹配的。換句話說,欲望是以自己的能力可以滿足的,或通過正當途徑的努力可以實現的;貪婪則是要去滿足無法實現的欲望。在上面的寓言中,井裡既出酒又出酒糟就是無法實現的,所以,王婆希望有酒還有酒糟就不是正當欲望,而成了一種貪婪。在現實中,一個有能力的人想買一輛車是正當的欲望,還可以促進汽車產業發展和經濟繁榮;但一個身無分文的人想馬上要一輛汽車就屬於貪婪。不切實際地想做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就會使欲望變為貪婪。

  乍一看,欲望和貪婪都是無窮的,但實際上這兩者之間有著根本的區別。美國心理學家把人由欲望產生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正常來說,一個層次的欲望滿足了,再產生新的欲望,而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則是無止境的。這就是說,人的正常欲望應該隨能力的提高而產生。比如,在你的收入滿足了基本生活要求之後,就可以產生新的欲望,比如買一輛車。這就是正常的欲望更新。如果連飯也吃不飽就整天想買車,大概只能算貪婪了。

  強調把利己、欲望和貪婪分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欲望推動人努力工作,而貪婪則會使人犯罪。再接著上個例子說,當你滿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後想買車,你就會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努力工作,或者在工作上做出業績,或者去兼職,這都有利於整個社會。但如果是貪婪,每天只想迅速發財致富,就很可能走上犯罪之路。許多人正是被貪婪推上不歸路的,從強盜犯到貪官都是如此。欲望與貪婪往往只有一步之遙,但真理跨過一步就是謬誤。

  人的欲望是很容易變為貪婪的,史密斯多次強調這兩者之間的區別正是看到這種可能性。一個社會對財富的欲望一旦變為貪婪,就變為對大自然的掠奪;一個人對財富的欲望一旦變為貪婪,就不會勤奮工作,而是想邪門歪道了。

  防止欲望(勤奮工作的動力)變為貪婪(犯罪的根源)的辦法,就個人而言是提高自己的道德自律,這也是先賢們經常勸告我們的。但僅僅靠這種勸說是無用的,作為一個社會還需要有制度上的防範,這就是法律的威懾力。對那些貪婪犯罪者的嚴懲正是要給其他人以警示,正如道士對王婆的懲罰是她連酒也得不到一樣,道士不僅是在懲罰王婆的貪心,而且還是在警告後人別學王婆的樣子。

  現實中的王婆實在太多了,在市場經濟的今天讀讀這則寓言,太有意義了。

 

內容連載

愚公不能移山
《列子》中的寓言「愚公移山」,應該說愚公那種移山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也鼓勵了我們奮勇向前,而不是那種具體做法。而且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移山也並不是一種好做法。

經濟學家講實際,我們作任何一件事情,不是為了實現什麼精神,而是要獲得某種利益,這種利益可以是個人的、群體的,也可以是整個社會的。要獲得利益就必須進行成本—收益計算,那種收益小於成本的事,無論體現了多麼重要的精神也不能做。愚公移山這件事最初並沒有什麼精神涵義,只是為了交通方便,但為了交通方便而世世代代去挖太行和王屋這兩座山值不值得呢?挖山是有成本的,且不說為了挖山所需要的鎬、筐等等需要花多少錢,僅就愚公一家幾代不從事任何有酬勞動,放棄的收入機會成本該有多少啊!搬走了山,僅僅方便了
交通,又有多大收益呢?我想恐怕還是成本太大。

當然,交通方便,向外面世界開放,也許對愚公家實際收益極大。但除了移山之外也還有另外幾種選擇:第一,全家搬家,到交通方便的地方,何必在一棵樹上吊死呢?第二,購買些毛驢之類交通工具,坐毛驢外出爬山也是一種選擇。第三,修路。儘管修路也不易,但總比挖整座山容易。第四,古人已會打窯洞,把這種方法用於挖隧道,固然不易,但仍比挖整座山容易。如果真把方便交通當件事做,肯定還可以想出其他替代的辦法,如果再請教智叟這老頭,大概還有別的方法。「條條道路通羅馬」,在各種可行的方案中應該選擇達到既定目的成本最小的方法,否則就談不上「經濟」二字了,「經濟」的原意就是「節省」。

過去,我們的確是不僅學了愚公的精神,還學了愚公的做法。大寨修人造平原就有愚公的影子。人造平原花了多大成本,帶來了多少收益,大概沒人算過。但我想多收的那點玉米,絕對是得不償失。而像這樣的愚公做法也絕非僅僅大寨有,在農業學大寨的那個時代可以說是遍地開花。現在轉向市場經濟了,但愚公這樣的做法也並沒有絕跡。一些地方不顧條件,不計成本修機場、搞形象工程,就有點愚公的另類精神。不過,人家愚公用的是自己的資源,當代愚公用的卻是國家的資源、納稅人的錢。

愚公的做法中還有一點與現代觀念相衝突之處,就是破壞了生態環境。山在那裡,自然有它的理由,也有它的作用。愚公移山的宣傳中強調了改天換地,人定勝天,這就十分危險了。按人自己的短期利益來改造舊山河,說起來豪邁得很,但從長期看,破壞了自然界和諧的生態平衡,得到報應的還是人類自己。《列子》產生的那個時代,還沒有環保思想(其實這樣說還是為古人開罪,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就是環保思想),移移山也就算了,可以不追究破壞生態罪,但現在還這麼做,那就是明知故犯了。寓言中沒有寫神仙受感動把山拿走後的結果,我想,這一地區的氣候會發生變化,野生動物不復存在,愚公家出門方便了,但也沒錢進城了。
在現代社會中,僅僅靠愚公精神絕對是不能實現追趕經濟強國的。實現現代化需要的不僅是愚公式的苦幹,還要智叟的巧幹。經濟學中有一個「後發優勢」的概念,即落後國家可以通過學習先進國家的經驗,吸取先進國家的教訓,更快地超趕先進國家。這種超趕效果來自後發優勢,但如果只知像愚公一樣每天挖山不止,還讓子子孫孫都這樣做,不讓他們出去留學,學學人家如何解決交通問題,哪一天才能趕上人家呢?愚公還有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但拒絕向別人學習,「後發」就沒有「優勢」,只能與先進國家差距愈來愈大。你還在那兒移山呢,人家的太空船都到火星了。你挖山從理論上說絕對可以把山移走,但再挖也到不了火星。

如果我們沒有學習先進國家建設市場經濟的經驗,吸取他們的教訓,自己再努力也是愚公移山的笨做法。為什麼我們在轉向市場經濟十餘年之後才把產權改革作為中心?為什麼我們長期沒有解決市場秩序混亂問題?已開發國家在這方面有不少成熟的經驗,可惜我們學晚了。為什麼當年法國的稅收承包制失敗了,幾百年後我們還要步其後塵?為什麼已開發國家的環境破壞曾引起重大損失,我們的淮河還在污染?只像愚公那樣實幹苦幹是不夠的,巧比苦更重要,而巧只能向別人學。

愚公移山是個故事,不同的人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解釋。我解釋的對不對也算一家之言吧!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180
  2. 新書
    9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