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國人提及國際禮儀,直覺與觀念上,總認為係從事外交工作人員應具之專業知識與工具。隨著時代進步與環境改變,國人出國人數逐年大幅增加,不但與外國人士接觸與交往日益密切,政府機構、學術單位、民間團體或工商企業各界,在國際間進行各項交流與活動,亦日趨頻繁。通曉國際禮儀,已不再如往常被視為係從事外交工作者專屬之知識領域,而是作為一個現代國民,人人所應具備之基本常識及必須遵守之規範。
國人在國際性活動或社交場合,無論是參加國際會議、學術研討會,乃至公務、商務上洽訪,以及接待外國賓客,其進退合宜,符合國際禮儀之舉止行為,不僅能贏得國際友人之尊重與讚賞,更可建立個人及國家良好形象。因此,國人與國際人士接觸往來,或參與各項交流活動,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以及待人接物,倘能合乎國際禮儀規範,以端莊儀態,高尚氣質,優雅態度,談吐文雅,舉止合乎儀節,必能贏得他人的信賴與尊敬,進而廣結善緣,增進友誼,促進感情交流,使人際關係更為和諧,工作推展更加順利,事業順暢發達,職場無往不利。
坊間關於國際禮儀書籍雖多,惟有鑒於國際禮儀既為當前國人必備之基本知識,此類書籍之主要功能,似宜著重於日常生活中之一般性及實用性,分章節以簡明扼要方式陳述,俾使讀者容易明瞭,並能運用自如,其乃本書編著之主要目的,故書名定為「實用國際社交禮儀」。
本書內容含括:一、日常禮節;二、服裝儀容;三、國旗與勳章;四、進餐及餐席禮節;五、宴會及席次排位;六、酒與社交酬酢;七、電話禮貌;八、贈送與收受禮品;九、高爾夫球禮節;十、其他有關禮節等共十單元。舉凡日常生活之一般國際社交禮儀,或與國際人士之交際酬酢活動等有關禮節,均扼要予以說明,簡明易行。惟遺漏及錯誤之處難免,尚祈前輩與先進不吝指正。
外交部目前正對社會廣大階層,大力推動「有禮走天下」之國際禮儀講授等一系列活動。在這項長期持續進行之計畫中,作者因曾長久服務於外交部,並曾兩度在外交部禮賓司工作,故曾受指派已先後到國科會、行政院、新聞局等政府機關,各大專院校、警大、警專及警政單位、民間社團組織、各大企業集團、金融科技公司等單位,進行數十場有關國際禮儀之專題演講,普遍獲得主辦單位及現場聽眾熱烈回應及正面評價,顯示目前社會大眾及各階層人士,對國際禮儀之重視與殷切需求,亦證明外交部推動此一工作之重大意義與成效。惟因受限於演講時數僅為二至三小時,在有限時間內,每一場次僅能擇其中若干部分,簡要敘述,無從就國際禮儀所有重要部分,全面而深入詳細講述。因此,本書出版後,對曾在現場聽講之民眾,因演講內容未能全面涵蓋,得以藉由此書輔佐參閱。至於未獲機會聽講者,亦可閱讀本書而獲實質助益。
本書付梓之際,不幸因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造成罹難及失蹤者無數,成千上萬災民家園毀於一旦,流離失所,災情十分慘重,更有多位救災英雄殉難。謹向遇難者及殉職救災英雄致最沉痛哀悼,同時對受災民眾表示最深哀戚與關懷心意,並將本書稿費捐為救災用途。
前言
一、國際禮儀的認知
歷經近數十年來國人辛勤努力的耕耘,不但打響了台灣在國際間的知名度,也擦亮了台灣在國際間的招牌。台灣不僅已成為國際社會重要之一員,更躋身於世界各國繁榮發展之前茅。台灣要繼續邁向進步成功之路,耀眼發光,就必須繼續與國際接軌,與世界結合。以國際宏觀性與前瞻性,積極走入國際社會,全力參與國際活動,與世界各國官方與民間建立更密切與深入的關係。要達成此一目標,固然有賴於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推動與促成,國人在國際間散播友誼種子,塑造國家良好形象與聲望,亦為不可缺之因素。
國人為扮演此一重要角色,對國際禮儀知識之認知與接受程度,仍有進一步調整與加強之必要。換言之,國人對國際禮儀之觀念與認知,不能仍舊停留在以往視其為外交工作專業知識與工具,而應改變觀念,以積極、正面之態度,認知國際禮儀乃作為一個現代國民,所必須具備之基本知識及應該遵守之規範。
二、國際禮儀的實踐
其實國際禮儀即為吾人日常生活規範之一部分。對重視生活教育之家庭與學校,父母與老師在平常即應注意灌輸與教導子女及學生良好之日常生活習性,及端正的行為舉止,亦即將生活規範融入於家庭與學校教育。良好習性貴在早期養成,習慣一旦成為自然,改變甚難。
國際禮儀中所涵蓋的這部分日常生活規範,不但為在平常之食、衣、住、行中應注意及遵循的一般基本禮節,亦不因其必須在國際性之場合方才適用,而是隨時隨地,所應遵行的行為規範。對於這部分日常生活中之禮節與規範,家庭與學校教育應擔任更積極與加強推動之任務與角色,使國人尚在接受教育之階段,即養成進退合宜、符合國際禮儀之良好生活規範與舉止行為,人人都通達禮節,全體國人皆能一致遵行。
至於國際禮儀中屬於國際社會間或在國際活動場合中較為特殊或專門之儀節,雖然或許因為生活環境,或職場工作因素,接觸或使用機會不多,甚或毫不相關,國人亦不應抱持排斥心態,而應持以正面態度,接受並學習,使其成為生活知識之一部分,以備一旦有所需要時,胸有成竹、運用自如。
三、國際禮儀的適用
國際禮儀為國際間所共同接受與遵守之禮儀與規範。惟如非國際性活動之場合,或純為私人間及非官方性質之民間接觸往來,則可採取因時因地制宜,權宜行事,及彈性運用之原則,無須執著於國際禮儀之規範。
任何國家與地區,因文化的不同,都有其獨特之風俗習慣及不同之人情禮俗,也有其特殊之禁忌及被視為敏感或受排斥之事物。因此,前往某一國家或地區,應事先設法瞭解該國或該地之特別禮俗及特殊禁忌,對這些禮俗與禁忌,不但應予尊重,更應接納遵照,否則不但為失禮,甚至引致糾紛,或成為當地不受歡迎之人。因此,「入國避禁忌」,「入境隨習俗」這兩項前題,不但不悖逆國際禮節之原理,甚且為國際禮儀中基本之原則,與重要之守則。
結語
作者猶記就讀初中時(即現之國中),當時課程中尚有「公民」一科,學校並備有公民教科書本,其課程內容著重於社會倫理道德教育及國民生活規範,期使國人從年幼即能培養優良生活習慣,舉凡日常之食、衣、住、行,及平時之舉止行為,待人接物,應對進退,均能合乎禮節與規範。爾今,在各級學校,公民教育已不如昔日受到重視,以致當今教育,由小學、國中、高中而至大學,只偏重灌輸學生之知識與學術,而忽視德育對國民教育之重要。其影響所及,導致社會脫序,風氣敗壞,道德淪喪,人心沉淪。至於顯現於個人日常生活中者,則為行為失據,言行粗魯,社會有識之士,能不因而有所感而憂心乎?
近來,外交部之所以不惜動支龐大經費,啟用有限人力資源,深入社會廣大群眾,及民間各階層,全面推動「有禮走天下」之一系列活動,派員講述國際禮節課程,並印製生活禮儀宣導手冊,免費贈送民眾索閱,其用意與目的,即在喚起國人重視生活禮儀,進而知曉禮節並切實遵行,使國人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皆能合乎生活禮儀之要求與規範,提升國民素質與社會水準,以期營建一個知禮、守禮的祥和安樂社會,並塑造我國在國際間之良好形象。
事實上,生活禮儀即是國際禮儀中最基本的一部分,不僅在國際間適用,世界所有文明國家亦均奉行,只不過國際禮儀涵蓋面較為廣泛,除了一般生活禮儀之外,還包含外交禮儀等專業領域,及官方活動場合之正式禮節。因此,倡導國際禮節,即是推行國民規範及生活禮節。至於屬於外交層面之國際禮儀,如因個人生活及工作關係,接觸機會與需要場合不多,亦不妨抱持自我充實心態,將其視為現代國民所應具備之知識而學習之,以擴充知識領域。
有感於此,作者受命擔任外交部在社會各界所推動「國際禮儀」課程講述活動時,將自編之講義,及參酌外交部編印之「國際禮儀」宣導手冊部分內容,並就作者從事外交工作生涯中,包括在國內及奉派駐外之三十餘年工作心得與實務經歷,撰著一本適合一般國人之需求,且簡明扼要,內容完備充實,並涵蓋日常生活規範之「國際禮儀」實用書籍。
惟如作者在序文中所述,本書之宗旨,其內容係著重於一般性與實用性為其主要功能與目的,即在迎合廣大讀者之普遍需求,且能輕鬆閱讀,易於瞭解,因此避免長篇大論,累言贅文。寫作方式,亦儘量採取條列方式陳述,俾使讀者便於閱讀,一目了然。且由於全書字數不多,亦可節省讀者閱讀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