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族群的發展過程中,由於不同的生活方式、歷史背景、地理環境、宗教信仰之差異,慢慢形成不同的族群文化。在漫長的文化發展過程中,人們從世世代代學習既有的文化,也吸收外來的文化,創造新的文化,文化內涵更為豐富。這個傳遞積累的過程,包含了縱向的「繼承」,以及橫向的「融合」。「繼承」讓各個文化保有其特色;「融合」使不同文化互相滲透、影響,於是出現「多元文化」的現象。
多元文化固然有其多樣性、活潑性的特色,但也有其隱憂,例如:弱勢族群無法獲得平等對待,不僅無法實現公平正義,也會引發對立與仇視。這種現象要以合理的方式來解決,才能達到不同族群文化間彼此平等、尊重、包容、欣賞,以創造全人類的福祉。
族群要平等尊重,有賴於成熟穩健的公民社會,而「公民社會」一詞源自西方“Civil
Society”,意指一個以自主結社為基礎,以追求公益為目標的社會,其組織與行動是自願與自發的。公民社會係政府組織(第一部門)之外的企業部門與非營利組織(NPO),包括公共服務的志願團體、慈善機構等。成熟的公民社會,以理性為依歸,發揮人民公共參與的能力,促進公民社會的蓬勃發展,此種公民社會不僅存在於一國之內,也逐漸擴及「全球公民社會」,共同解決人類的貧富不均、教育落差、環境污染和族群衝突等問題,讓世界邁向共欣共榮的美好遠景。
亞太各國,不僅是我們生活最接近,互動最頻仍的地區;也因族群文化的多樣性,呈現多元文化的特色,而且此地區內各國公民社會也日益興盛,因此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有鑑於此,元智大學於2008年12月17~18日舉辦「激盪與迴響:亞太社會文化的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邀集韓國、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及國內學者,共聚一堂,深入研討,共有32篇論文發表,會後經作者修改,嚴謹的審查制度,最後有14篇論文彙編成本書。在「多元文化」方面:王潤華教授的〈被殖民的南洋水果花草——後殖民的植物文化困境〉、鍾怡雯教授的〈我方的歷史——馬共書寫的敘事研究〉、吳翠華教授的〈金子美鈴童謠中的文化風土——以鯨魚供養為中心〉、鈕則謙教授的〈「全球城市」發展的文化途徑——以北京為例〉、鄒淑慧教授的〈跨越焦慮之後——海外中國裝置藝術家的異域表述〉、及新加坡古蹟督察處楊茳善處長的〈新加坡古跡保存歷程〉、馬來西亞新紀元學院鄭文泉教授的〈馬六甲儒家的馬來(西)亞化——從陳禎祿的國族主義到沈慕羽的社群主義〉、屏東科技大學謝政道及許光廷教授的〈「空間∕權力」的滲透——以日治時期大南社魯凱族部落為例〉、台灣大學何輝慶教授的〈分裂國家的通郵問題——華滿與兩岸通郵談判之比較〉等,廣泛地論述了各個文化的面向,展現了多元文化不同的風采。
在「公民社會」方面:北京大學程立顯教授〈論中國的政治民主化前景與公民文化建設〉、李衛紅老師〈民間組織對維護公民權利的作用——以中國大陸為例〉、首都師範大學高鋒教授〈中國內地公民社會發展的趨向分析〉、浙江大學連連教授〈中俄社會轉型中公民社會發展之比較〉及元智大學李俊豪教授與立德大學徐淑媛教授、陳東豪先生合撰之〈新移民婦女之社會資本、社會適應與社區意識——中國籍與東南亞籍新移民之比較〉等,以中國的公民社會議題為主軸,論及公民社會之發展軌跡與新移民婦女之社會問題,資料蒐集完備且論述精彩。
本書之出版,首先要感謝各篇作者之努力與辛勞;其次,要感謝所有審查委員對論文的審查意見,提供作者客觀的建議,使作者跳脫個人主觀的限制,而經過不斷地修正,讓論述更為精進。當然,對於未能通過審查的各篇論文作者,我們也要表達感謝和歉意!最後,本書之出版,獲得元智大學執行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經費之補助,一併致謝之。
劉阿榮 謹識於元智大學人文社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