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從人格遊戲開始
如果某天你在路上看到一千塊,四下無人你會怎麼想?
1.先檢查路上有沒有隱藏式攝影機,說不定是整人遊戲的節目。
2.那不過就是地上的垃圾而已,悄悄的繞過去。
3.研究這裡的環境,認為這裡的地氣、能量很特別,可以吸引財富。
4.當然是撿起來放自己口袋,誰會笨到跟錢過不去?
5.好想撿啊,但這有可能是前男友的把戲,故意放在那裡羞辱我的,我才不上當。
6.趕快拿去買昨天看上的豹紋比基尼,或者去KTV。
7.連老天爺都知道我聚財,我以後一定是大富大貴的人。
8.趕快走不干我的事,萬一警察認為是我偷的怎麼辦。
9.天啊,這可能是哪個單親媽媽不小心掉的錢,我站在這裡看看她會不會回來找。
10.一定要找到最近的派出所交給警察,並確定警察有填三聯單紀錄下來。
如果你對上述的答案有興趣,那麼這本書會從精神醫學的專業角度,提供更詳盡的意見。關於結果的解釋,會在第29頁進一步的說明。
許多人對「人格」的了解常常是從大眾遊戲中去找答案,對於「了解自己(對方)是怎樣的人」感到濃厚的興趣。不管是「看看誰最容易成為第三者」或「哪些星座最速配」、「哪些人適用哪些香水可以提升自己的工作(愛情)運?」花個幾分鐘就可以換來有趣的答案,覺得準固然換來好心情,覺得不以為然亦可以博君一笑。
而我對人格的興趣,除了從小翻看流行雜誌尋找答案外,在工作中則源自於對臨床上形形色色的人的觀察和興趣。「心理治療師」這個工作最能直探人的內心原貌,因為來求診的人都渴望被了解、被幫助,但有類似困擾的人卻常會有截然不同的後續發展。
例如同樣是憂鬱症,有的人在幾個月內就會有顯著的進步,甚至不需要再吃藥,永遠跟精神科說拜拜;有的人卻窮盡各種治療方式,吃藥甚至電療都用上、耗去許多年的時間就是沒辦法好轉,原地打轉進步有限。若排除其他狀況,例如明明外在生活壓力沒有增加,但病情為何沒辦法跟著有起色?
於是讓我不禁開始體認:有些情緒問題背後,肯定有一些穩定的東西影響我們!精神醫學的看法就是人格。有些有著樂觀、堅毅性格特質的人,容易在情緒問題過後重新站起來;而有著灰色人生觀、凡是總往壞處想的人,當然較不易復原。
這些穩定不變的東西,其他不同領域與專業的人會用不同的標準解讀,有時這些分類也會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拿星座為例,當我發現周遭可親近的朋友是雙子座時,我常會想:「是了,星座書上說天秤座的人和雙子座合得來,果然說的一點也不錯。」
但受了多年臨床訓練的結果,讓我對似乎不科學的東西有些意見。我對大夥兒閒聊時對於星座的解釋如「我就是跟××座的人合不來」、「××座的人很悶騷」,很固執的以為這些說法「不專業」(即使茶餘飯後仍拿來當聊天題材),而專業的評估就是要有科學的數據與憑證。
我一方面相信許多事物無法用科學來解釋,一方面精神醫學的診斷準則又佔據了我生活的大部分,每天我都埋首於大量的測驗報告、診斷分析,幾乎忘了診斷以外的其他部分,直到我再次看到心理學大師榮格(C. G. Jung)對占星的說法提醒了我:人有太多不可解釋與神祕的心靈經驗,絕非某種專業可以窮究的。
榮格年輕時是服膺科學實證的心理學家,原本追隨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學習精神分析,他強調文化、人類的集體潛意識,挑戰佛洛伊德個人本能與慾望的說法,他對各種文化型態的興趣與觀想,到了晚年統整自己的生命經驗,並整理自己的思考作品時,他長期以來豐富的直覺與內心經驗論述,讓他成為一個全方位闡述人類心靈的當代心理學大師。
即使是服膺科學的心理學家,也重視神祕經驗,對星座的研究不遺餘力,所以我們以為的科學,離我們其實並不遠。
仔細想想交友網站中族繁不及備載的遊戲之所以盛行不輟,不管自認是專家不專家都會跳下去玩,必定有其迷人的地方,即使你再怎麼不信,仍舊找得出繼續玩下去的理由。
第一,解惑的功用。也許你心中有好幾個答案,它幫你選了一種,其實這也是你的潛意識答案,你的潛意識導向告訴你:對,這個就是我要的答案。
第二,希望。算得不準但嘴巴甜的算命師仍舊吸引某些人,因為他賣給你的是一種希望,讓你在困境中彷彿找到一絲繼續下去的力量。
我曾陪伴幾位三十歲左右的單身朋友去聽這些預言,很巧的是得到類似的答案:「你現在的姻緣還未到,他會在三十五歲(或四十歲)以後才出現……」這是很好的安定人心的答案,讓當事人可以接受現實撫平情傷,當幾年後我們會變得更成熟、更有準備,到時的「他」自然會出現啦。
第三,滿足感。這點與上一點很接近。所有關於你的說明總是正向、報喜不報憂,好聽的話總比不好聽的中聽,即使有些危險面(總要有負面的東西才有說服力,誰都可以榮華富貴太假了),也常常是話到嘴裡留三分故作神祕狀,反正告訴你要謹慎總是好的,以後的事誰知道。先給當事人希望,朝著希望去發展的結果必定不會太差。
所以這些一般人容易接觸到的了解人的方法,重點不在於用什麼分類方式去解讀人,重點在於解釋的過程。分類只是一種參考,有洞見的解釋才可以說服人心,就像星座分析一樣,有表淺的泛泛說法,也有可以令人佩服的精闢見解。
而以精神醫學分類為基礎的人格解釋,則是希望提供不同於星座、血型的說法,讓大家有另外一種了解自己特質的方式,這個方式不會視解釋者不同的涵養與價值觀而變動,而是基於許多實務經驗工作者累積治療與觀察的結果。更重要的是,這裡還提供人格特質發展過於極端可能帶來的疾病,提醒我們作好準備,調整自己至最佳狀態。
推薦序1
用心理健康的觀點看待人格 許文耀
「人格」會不會有「問題」?「人格」會不會「生病」?這樣的提問用來提醒大家如何看待「人格」。如果把人格譬喻成一部機器或是身體,那用久了,必然會出問題或生病;或者是此部機器或身體因品質不良,提早出問題或生病。換另一個角度來想,如果人格不似機器或身體,那究竟會不會出問題或生病?欲回答,就必須對「人格」有清楚的定義。
可惜的是,至今心理學對「人格」的定義,眾說紛紜,沒有一致的共識;有的採潛意識觀點,有的採特質論,有的採認知論……等等。因此,欲談「人格」,倒不如說你相信何種觀點對「人格」的定義,比較合理。
由於上述的理念,劉南琦心理師所著的《我只是特別,不是難搞》,並不強調他所認為的人格是什麼,而是反映一個人的人格有其正、反兩面,也就是說沒有一種人格叫做完好,也沒有任何一個人只有一種人格特性,而是並容多種,只是某種特性較易明顯地表現出來。
因此,如何了解你的人格特性是什麼,而此種人格特性會有何明顯表徵,遇到何種狀況會有何表現,以及此種人格特性會有何優缺點,成為此書的論述特色。
更重要的是,此書有兩個其他特點:
1.當某種人格特性過於極端時,會影響到人際關係及功能,此刻便謂之「生病」,因此如何避免走向極端,便是劉心理師所強調的;
2.在此書中提供了具體的改變策略,以便一個人彈性地運用自己的特性,避免僵化。
可以這麼說,此書不是一本教科書,因此不想使用科學性的字眼來談人格,但卻使用「心理健康」的觀點來看待人格,其目的就是希望「人過得好一點」。
基於這樣的寫作風格,此書用易懂的字眼點現出十種人格背後的心理特性,例如易變型人格是具有敢愛、敢恨、有個性的人,他們喜歡體驗,但卻令人難以捉摸等,這樣的書寫方式雖然可能犯了科學驗證的原則;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此書能協助讀者願意探索自己,進而想改變,或許這就是此書的最大用意。
一位臨床心理師絕非僅是關在斗室中進行談話治療,他亦有社會責任,此責任就是提供正確的訊息,令大眾能多了解自己、接納自己,進而促進自我成長。對此,劉心理師已開步啟動了。(本文作者為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理事長?政治大學心理系教授)
推薦序2
本性難移,但可以彈性修正 楊聰財
很榮幸能接受南琦的邀請寫序。她是一位筆下充滿幽默與理性的作家,也是一位很專業的臨床心理師;她又很聰慧地將這兩個本領結合,在工作之餘,陸續完成多本好書,實在令人佩服。此次她完書呈獻給大家的是與你我都有關的課題—人格。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氣質、本性、個性,都與本書所提的人格有十分相近的意義。所謂人格,指人類心理特徵的整合、統一體,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組織。並在不同時間、地域下影響著人的內隱和外顯的心理特徵和行為模式。西方語言中「人格」一詞(例如法文的personnalit、英文的personality),多源自拉丁文的persona,即「面具」,暗示了「人格」的社會功能。
人格有以下的屬性:整體性(人格是一個人從行為模式中表現出心理特性的整體,構建著人的內在心理特徵)、穩定性(人格是由多種性格特徵所組成的,其結構是相對穩定的)、個體性(人格的組合結構是多樣的,而導致了人與人之間在性格方面的差異性)、動機性和適應性(人格支撐著人的行為,驅動著人趨向或避開某種行為,這種驅動力對人的生活具有適應性)、自然性與社會性(人格並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社會文化方面和自然方面對人格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所以很難單用幾題詢問你會選何種花、何種點心、何種犯案的武器便能下出正確的解析的。也不諱言,在這世上,有很多種人格的分類法,例如葛吉夫(G.
I. Guardjieff)的九型人格學說(以思考、感情、本能為三主軸)、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以慾望本我、現實自我、道德超我為依據)等,多到你會眼花撩亂。
有幸地,南琦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將以下三大群、共十類的人格違常:
●A群(奇怪型或異常型疾患):妄想型、類精神分裂型、分裂病型;
●B群(戲劇型或情感型疾患):反社會型、邊緣型、戲劇化型、自戀型;
●C群(焦慮型或恐懼型疾患):畏懼型、依賴型、強迫型
用深入淺出的筆調,將以上各類的人格特質優點、缺點以及調適之道,生動且具體的編列成書,十分有可看性與學習性!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是仍可調整。若你有南琦書中所提的人格適應困擾,不妨細讀這本書,做個彈性修正,常保平安喜樂!(本文作者為耕莘醫院精神科暨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輔仁大學醫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