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科學的力量讓我們「重生」
小時候聽長輩說,西醫是治不好病的,從此我對科學就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
我們小時候學的許多「科普」知識,其實也不過是近百年來某一篇論文的暫時結論,包括太陽系的九大行星,隨時都有可能被未來更新的學術研究「翻盤」的。
但我也發覺,科學有一部分可以打敗老祖宗的智慧,甚至凌駕所有人類的文明。
這則故事,得從十八年前說起
我在加拿大念高中期間,發生過一段轟動北美的新聞:一位華裔學生在美國校園進行大屠殺,被抓到後,警方搜出他的遺書,上面寫著:「我相信『能量不變定律』。」
「能量不滅定律」是物理學的公式。有人根據「能量不滅定律」,解釋人死後的能量不會消失,因此可能有「靈魂」存在,死後是到另一個世界去享福去了!
我那時還是高中生,對這股神祕的「不變能量」非常訝異,這力量已經足以說服當時年紀還很輕的我,一腳踏進了「科學」領域。我選了理科,竟是出於一個傻傻的想法:想了解「能量不滅定律」!
那時候,我也訂閱了好幾本通俗科學期刊,大量吸取科學知識。
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某部分,也正慢慢被科學改變。
一直到大三的某一天物理課期末考,考題只有四題,我竟然有兩題半寫不出來。這堂課的分數非常重要,也是以後申請研究所的依據,當時被我考砸了。考完後,沮喪萬分,開著車到學校旁邊的一座停車場。
這座停車場就建在海邊,下了車,看到前方就是美麗的太平洋,海風將我一頭亂髮吹得飛揚。浪潮不斷拍打過來,均勻的發出「啪、啪」的聲響。
美景當前,可能是職業病,我的腦中竟然又浮現剛剛正在計算的波浪算式!
一邊打量著算式,一邊看著眼前的大自然運動,我心中輕輕嘆息:
無論我這個「我」是否站在這個地方,浪潮依然繼續拍打、地球依然運轉。
永永,遠遠。生生,世世。
突然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受,一次考試的挫敗及失落頓時消失不見。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科學」所帶來的「開悟」力量。
我不禁聯想起,那位幹了傻事的華裔學生,原來也是名校的高材生,所學的正是科學,由於他對「能量不滅定律」的了解,在心中產生了「開悟」的力量。請注意,那個「能量不滅定律」並不能百分之百的確認靈魂的存在,但這樣一個定律,卻給了他力量,當然,以這個案例來講,這並非一個正面的力量。
我們擁有可以讓我們發揮的力量
科學永遠無法解釋人類的一切,它或許永遠都只是皮毛而已,但卻提出一些讓我們驚喜的「提案」,帶我們到另外一片領域;科學對我們習以為慣的生活,一次又一次的「翻盤」,即使不是真實的,就連想像都充滿魅力,比如最近的電影《當地球停止轉動》,基努李維帥氣的說:「所有的人類在地球都只是過客,我們不會死亡,只是『重組』罷了。」儘管只是無科學根據的虛構劇情,我看完後,心胸豁然開朗!
科學把我們的視野拉大到整個宇宙的層級,又縮小到分子、原子的結構。在科學之下,人類不過就是一堆化學元素的合成體,包括「我」的概念,也是這些合成體所構造出的一個狀態──科學的存在,讓我們對自己人生的觀念,整個的「重組」了!
每一篇科學文章,都是在提醒我們自己,我們都只是一個系統的一個小小分子,而這個系統還有95%是未知的。它也讓我們更了解到,原來我們根本就沒有掌控力,不只是對自己的健康、未來,還包括「我」的概念。有趣的是,當我們這樣看科學,我們會開始懷疑為何會這麼「看不開」?這都是因為我們太放不開、太注意「我」的概念,也太堅持這世界一定得靠「我」的方式來運行,才會如此!
我們要的並不是尋求真理。真理已經在那邊。我們需要的是不斷的被提醒:我們擁有可以讓我們發揮的力量。
我們是可以「重生」的!
我們有無窮的潛力,我們有絕對的能力完成驚天動地的逆轉勝!
這些觀念需要多多推廣。如果我們對人生還想要更有力量,那麼,就先從重新認識自己,以及認識自己的世界開始!
我們都不偉大,在科學的如來佛掌心中,我們只是滄海一粟,隨時可能消失。不過,我們可以在消失之前,完成一些自己的願望。
這本書得以出版,要感謝出版社的青睞,讓這些文章有機會接觸更多的讀者。我也要謝謝一直支持我寫作的家人,讓我一邊挖掘潛力,一邊得到更多的力量。
科學的力量,是如此堅定中肯的要讓我們重組人生,讓我們更有力量、更快樂。相信它,人生逆轉勝便會很快的來敲門!
前言
何妨讓幻覺領著我們成長
所有的日子,都不會白過的!
今天沒有賺錢,不表示這段時間我們沒有成長。
只要「活著」便是成長,有幾個人能悟到這一點?
ScienceDaily曾發布一篇「幻覺vs.現實」的研究報告,那是一群科學家分別在一九九六與二○○六年針對不同年齡層的人做研究,調查統計出他們對「過去」、「現在」、「未來」的滿意度。科學家發覺,年輕的成年人,對現在的滿意度通常大於對過去的滿意度,對未來的滿意度通常大於對現在的滿意度;換句話說,年輕人總是相信一切會「愈來愈好」,而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除去病痛等問題,仍然普遍相信,過去和現在「差不多好」,而未來呢?會比現在還要不好一點點。
十年,當年受訪的年輕人依然是成年人,當年受訪的中老年人依然是中老年人,但十年來,生命變遷,足以「實證」當年的一些說法。科學家可以將你一九九六年寫的「未來滿不滿意」和二○○六年寫的「現在滿不滿意」做個比較,也可以將你一九九六年所填寫的「現在滿不滿意」和二○○六年填寫的「過去滿不滿意」做個比較,一比較下來,科學家果然證明了「年齡」的確有差。他們說,中老年人兩次的回答,答案都差不多!但年輕人呢?兩次答案差很多。
實驗將它叫做「幻覺」,研究顯示年輕人的「幻覺」比較嚴重一點,一九九六年他們覺得未來會更滿意,但二○○六的他們並不覺得「現在」令他們滿意。甚至連二○○六年叫他們談談「過去是否滿意」,和一九九六年的答案也不一樣(報導未指出是較好還較爛)。
實驗還提到,無論是年輕人或老人,對過去與未來滿意度是否一致,此人的「身心健康狀態」是關鍵,自我較健全的人、有強大社群網絡的人、沒有憂鬱症的人,對於自己的未來較「沒有幻覺」。報導詮釋說,這是因為,他們已經以全力去經歷了狀況,所以已經知道「大概最好的就是這樣」,因此就不會好好的去幹活了。這報導並引用該實驗科學家的話,認為這些結論對於那些「勵志」的、「目標設定」的課程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是什麼樣的影響呢?想當然爾,是負面影響。
因為科學家都做出研究了,年輕人原本都認為未來較好,十年後再問他們一次,卻顯然沒有更好?而且,心理身體都健康的人,不會有這樣的幻覺?
其他的年輕人,則充滿幻覺!
年輕人相信自己會創業成功,有天自己當老闆,爬到高位,搶到趨勢的浪頭,哪天買下一個籃球隊;幫助到所有需要幫助的人?
幻覺!幻覺!
原本是要找一篇讓自己振奮的題目,結果,找來了一篇「叫我認清幻覺」的文章,反而激起我這方面的思考。這實驗的確合理的推斷出它的結論,但我發現有些事是實驗做不出來的,我想問這些科學家一句話:「你能叫一個人,舉出他每天做什麼事嗎?」
同理,「你能叫一個人每天寫下心情,告訴你他滿不滿意嗎?」
因為這些事情的存在,所以這實驗本身可能也是一個幻覺,至少,它被幻覺扭曲了。
這個科學報告,只是取了兩個時間點,一九九六年與二○○六年。這段時間一共是十年,也就是三千六百五十三天(經過三次閏年),這三六五三天發生了什麼事?
沒人知道,但我知道。
自從十四歲起,我便每日寫一篇一千字以上的日記。我早就想在自己老後,將自己一路寫的手寫與電腦「日記」通通捐贈給心理學府,這樣一來他們有一個人非常詳盡的四十至五十年的資料。我的日記每天一兩千字(我另外寫日記,不是部落格),寫得遠比蔣介石日記還要詳細,不同的是,一直都不是抱著修身養性來寫日記,而是抱著「記錄自己」的角度在寫日記,這些幾萬個日子的記錄,應該比解剖愛因斯坦大腦還要有幫助吧。而剛好我在一九九六年就活著了,二○○六年依然活著。我可以告訴你,因為我已經告訴自己──從自己目前的十五年日記,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從頭到尾我不曾滿意過自己的現狀,就如同報導說的,一直有一個「幻覺」:未來會更好。
十五年了,一直都是如此。我想,許多人若換成是我,應該早就覺得「未來好像不會更好?」而放棄繼續努力了。
但我卻也因為會定期回去閱讀自己從前的日記,每次讀,就會看到,這個日記的寫作者還真的天天都在成長,也讓這日記的讀者更繼續努力下去。我看到,每次我都說「未來會更好」,都沒有食言過,未來真的就變得更好。表面看來是沉潛著,然而每天還在學習東西、做新事情,有些新思考。翻回到兩年前的某一天,會赫然發覺,原來最近某個重要的一步,早在兩年前已經想過、做過。
但這累積,需要一匹馬在前面拉著。這匹馬是什麼,就是這篇文章所謂的「幻覺」。
當我與一個人在講某個點子,看到他眉頭深鎖,老半天吐出一句話,卻是一句又一句的無止盡的質疑與負面論調,我就在想一件事:
「或許你說得對,但你們在說的時候,我們已經贏了一半了。」
你是用盡了腦力,去分析未來三六五三天可能發生的最好狀況;而我是快樂的,去享受那三六五三天所可能帶來的不確定感。
在這三六五三天的第一天,我們帶著熱情,準備著未來的果實,我們的細胞接收到極大的快樂,我們的腦細胞全數開放自由自在的抓取與學習,從這第一天,一直到第五十天。
第五十天,我們碰到了第一個挫折,但我們的「幻覺」實在太強烈,所以我們拚命的想辦法去克服這個挫折,只因為未來甜美果實的香味不斷的飄過來。
第五十一、五十二……一百天,我們的挫折愈來愈多,但兵來將擋、水來土淹,我們就是拚命的把挫折全部都打掉,只因為未來甜美果實的香味。
到了第一百天,終於有一個很大很大的挫折,我們整個沒有辦法,於是被打敗了。
被打敗了,我們頹倒在那邊,心情沮喪到極點,出去走走,花兒不開;出去做什麼,都不順利,心情非常不好,有這麼幾天,甚至幾十天,我們處在整個停擺的局面。但第一百五十一天,我們突然又想起什麼,又聞到了「香味」,於是又開始幹了。
就這樣,重複再重複,直到了三六五三天。我們真的有點累了。已經忘記當年填什麼,也忘了這三六五三天發生什麼事。我們只記得,啊,原來生命就是這樣。這時候,如果你運氣好,看看這三六五三天的每一天,或許會意外的再重拾信心。
但,還不止這些呢。
有些狀況,是這些科學家怎麼也看不到的:
第一,是人們對自己的滿意度,就和金錢的價值一樣,時間會改變它的;金錢的改變是因為金融制度與物價等,而人們的滿意度則是因為「人是容易習慣的動物」這個天性使然,今天你覺得能擁有一台上萬元的音響真是享受,等音響買來一個月後,漸漸這享受的感覺就消失了,要等到一台跑車或一整套立體電影院才可以再帶來快樂。而這整件事,我們是不會記得的。這時候再來回想當時怎麼想,也想不起來的。所以說,科學家訪問的這些人,可能在這十年間「曾經滿意過」,但來到受訪的當下,已經不記得了。
第二,在三六五三天結束以後,好,年輕人並沒有得到當初所預測的滿意,但,第三六五四天呢?
第三六五五天?三六五六天?
追著這「幻覺」,跑了三六五三天後,帶來的是許許多多的歷練。這時候的成功機率,也大增了。
講到最後,這不就只是一個「盒子」。人家說「在盒子外思考」(Thinking outside the
box),但思考本身就是最可怕的「盒子」,一邊想,一邊會在頭上罩下不同程度的盒子。這社會的確需要一群很會思考的人,但更需要的是一群有幻覺的人。因為到最後,世界上所有可以使用的東西,都是這群帶著幻覺的人想出來的;甚至所有看的電影,這麼精彩,也都是這群帶著幻覺的人所做出來的。在三六五三天之後,只有這麼幾個人成功,剩下的有幻覺的人至,少也做了這些懂思考的人的案例,讓他們繼續去忙著思考,讓其他有幻覺的人少一些競爭者出來。
到最後,這篇報導只有一開始引的那句愛因斯坦的話是正確的:「所有的現實,其實都是幻覺。」
唯一不是幻覺的,是每一天所「做」的事。
既然做了,就是做了。若只是在思考,難免有幻覺;但做了,就是做了。
而一生中有幾個三六五三天,其實可以做很多事情,就算沒幹成,也是轟轟烈烈的一場,就從一個念頭開始,把自己放掉,讓自己「野」這麼一點點,讓這些所謂的現實與幻覺都無所謂,讓他們做好帶領的責任,化為最直接的今天的做。三六五三天後,就算自己感覺不到,科學家感覺不到,終有一天你會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