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未完成的夢 管家琪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些創作慾望,只是表現出來的方向不盡相同。《天才不老媽》中那位可愛的老媽——何艾萍,在獨子眼中是一個非常好學的人,她學過打毛衣、做蛋糕、剪頭髮,有一天,因為老友來訪,提及當年大學時代「情書事件」,使何艾萍忽然憶起自己其實很有寫作方面的才能和興趣,而決心重拾紙筆,立志要做一個兒童文學作家;也因而使原本幸福平凡的家庭面臨一些新的衝激。
在一場何艾萍邀兒子杜世昌一起欣賞自己「百寶箱」的懷舊戲中,我們知道,何艾萍年輕的時候就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女孩,且從小就希望將來能夠當作家;她是當年捨不下世昌才辭掉工作,專心在家做賢妻良母。在這一場戲裡,原本就和媽媽很親近的世昌,這才明白媽媽對於寫東西的熱情並不同於她過去學做蛋糕、打毛衣等等只是「一時的興趣」,而是一件「想了那麼多年」的事,於是決定挺身而出,為媽媽說幾句話,爭取爸爸真心的支持,「天才不老媽」於是得以擁有較大的空間,得以朝「自我實現」昂首前進。
「事業」和「家庭」一直是拉扯著女性的兩股相對力量,能夠兼顧,是每一個女性的夢想,實際上卻是如此不易得,所以每一個女性的內心都有一把尺,希望能在不斷的掙扎和煎熬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天才不老媽》由於是以世昌做為主述者,透過他少年的眼光來看事物,同時,作者陳素宜所塑造的「何艾萍」這個角色,是一個具有正面人格特質的女性,不是那種成天唸唸叨叨、自怨自艾型的主婦,所以,對於何艾萍所經歷的掙扎和抉擇,並沒有太深刻的描述,不過,在幾筆輕描淡寫中,還是讓讀者感受到,一個表面看似幸福的家庭,裡頭有女主人多少的包容和犧牲。
譬如,做父親的一看兒子成績不好就責怪太太沒有盡責;表面上說太太要做什麼他都沒意見,條件卻是不能影響到大家的生活(也就是說太太要追求自我實現之前得先照樣供應美味可口的晚餐);只顧吹噓自己攝影方面的才華,卻不相信太太真有什麼寫作方面的才能;甚至,在逼得太太不得不封筆之後,卻又振振有詞的教訓她「人哪!總要培養一個興趣才好,不然生活會很無聊的。」……唉,何艾萍的無奈乃至於哭笑不得,真是不難想像的了。
《天才不老媽》雖是一個平凡的故事,許多生活細節的描寫卻頗能令讀者產生共鳴。作者陳素宜是國內少年小說的新秀,以一個新手而言,駕馭這樣一個四萬餘字長度的作品,雖然在某些情節的轉折處理上稍嫌突兀(譬如何艾萍決定重拾作家夢的經過),但大體而言,表現仍算中規中矩,四平八穩。
結尾尤其不俗。何艾萍雖然在一次徵文比賽中受挫,卻能在關起門來痛哭一場後,體認到「比賽並不是寫作的目的」,而決定再接再厲,繼續寫下去!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未完成的夢」;如果作者安排何艾萍在結尾時已一炮而紅,就會太過「童話」,但是安排她受挫卻不氣餒,在家人真心支持之下,繼續為未完成的夢而努力,就顯得真實動人,也非常符合何艾萍一貫所表現的積極樂觀的個性。
當然,令人高興的是,何艾萍固然「壯志未酬」,創造她的作者陳素宜,卻是美夢成真了。我和素宜相識三年多來,一直都非常清楚她在兒童文學創作方面的努力。《天才不老媽》之後,相信素宜一定還會推出更多同樣清新可喜的作品。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後記
她也曾年輕 ??
有人問我:「天才不老媽,寫的是你自己嗎?」
我的答案是:「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
那個一心一意在家事的空隙中,擠出時間寫作的媽媽;那個從退稿中,練就一掂就知道是採用通知,還是「大作回家」的媽媽,確實是我。
不過,那個替孩子剪頭髮的媽媽,是我先生的姊姊。她現在不但會剪頭髮,還會自己燙頭髮了呢!那個做蛋糕的媽媽,是我的姊姊。她現在還會做鳳梨酥、包粽子、蒸年糕喔!那個自己打毛衣的媽媽,是我的同事;那個拿吹風機嚇唬人的,是我國中同學的媽媽;那個替孩子寫情書的,是我的一位作家朋友。
生活中接觸到的這些可愛的媽媽們,造就了書中的天才不老媽!其實,每一位媽媽,都有那麼一點「天才」,只是需要孩子們,用柔軟的心去感覺罷了!
我小的時候,一直以為我的媽媽,生下來就是我當時看到的那個樣子:矮矮的個子、微胖的身材、花白的頭髮、粗糙的雙手、龜裂的腳跟。直到有一天,我看見她年輕時的一張照片,吃驚的說:
「媽!原來你也曾經這麼漂亮!」
當年媽媽臉上那抹有點甜、又有點酸的笑容,直到今天,我也當了人家的媽媽,才算真正的體會到其中的味道!
是的,大部分的孩子,都沒有想到過,自己的媽媽也曾像現在的自己一樣,擁有一段渴望自由又極需關心的日子。她也曾擁有跳躍不定的心情,她也曾擁有一飛沖天的理想,她也曾——年輕!
所以,年輕的孩子,把你的心事和媽媽分享,相信她能體會的。當你看完天才不老媽的故事後,請以一份新的心情,一份與朋友交往的心情,去發現自己家裡的——天才不老媽!
推薦序
不一樣的「故事學校」黃秋芳
天才不老媽上學去了!上什麼學呢? 什麼?世界上居然有「兒童文學創作班」這種學校? 兒童文學,到底是什麼呢? 好聽的故事,就是最美麗的兒童文學 所有的兒童文學,都從一個好聽的故事開始。
迷人的故事,充滿各種情感細節的故事,一點一滴的醞釀著我們。我們在千變萬化的情緒中,喜歡想像著,這些故事的源頭,到底在哪裡呢?還記得阿拉丁神燈嗎?那幽幽遠遠的一縷細煙,不知道經過幾千年又幾千年的等待,是不是最早最早的文化起源,就是從充滿圓屋頂、細水壺、魔法、飛毯的「西亞」地區開始?
這個西亞文化啊!真的是又古老又光芒萬丈,擁有最早的法典、最早的天文數算、最早的六十進位,所有文明所必需要的基礎,數學、天文、文化,都從這裡醞釀。 西亞神話,是世界上最好聽的故事,包含天地創造、造人、洪水、戰爭、屠龍,除妖……,這所有的一切,慢慢侵入每一個民族的末稍,深刻影響阿拉伯文學、希伯來文學,後來又演化成《舊約》,成為西方文學的源頭。
慢慢地,從遙遠的東方國度,幾千年前的印度開始,也出現了更多味道完全不一樣的故事。 印度這個民族,人跟動物、跟大自然,幾乎毫無距離地生活在一起。他們教育皇族的課本,就是最好聽的故事集《五卷書》,包含大自然、天地、哲學的各種故事,感動不同個性的人,隨著當時因為經濟上的交流、貿易上的往來的旅人,慢慢流散到各地。
直到現在,我們還可以在法國寓言、格林童話、《一千零一夜》裡看得到這些故事的影子,迴盪在每個喜歡聽故事的人的耳朵裡。 最初,孩子都是被嚇大的 對每一個孩子而言,聽好聽的故事長大,就是件最美麗的事。
本來,孩子們都會這樣幸福長大的,因為世界上最早又最重視教育的,就是希臘人,他們的努力延伸到羅馬時期,兒童接受保護、照顧,表現出驚人的智慧判斷力和冒險行動力,直到現在,還有很多兒童文學作家喜歡用「羅馬少年偵探」做主角,解決各種謎團。
眼看兒童就要登上人類文明舞台,準備大顯身手了,沒想到,偉大的西羅馬帝國抵擋不了武力強大的蠻族入侵,教育的火焰一閃而逝,各種不同的原始部落,從遙遠的北歐冰海、西歐島嶼,一起擠進歐洲核心,從此封建領主四起,城堡林立,圍城戰爭頻繁,農奴生活越來越窘困,經濟災難造成大批的乞丐、難民和流浪漢,不斷逃入森林或加入強盜隊伍。
連續幾百年,人們生活在中世紀的黝暗恐懼中。中世紀的媽媽們,只好用威嚇和約束來帶領孩子,對付無止盡的恐慌和災難。她們在要炒菜前,會叫孩子們站成一排,嚴肅地警告大家,要乖,一定要很乖,然後燒滾了熱油,丟下一把青菜,隨著「唰」!地一聲熱油四濺,才盯著一個又一個孩子,陰森森地說:「如果你們不乖,就得下油鍋,像這把青菜一樣!」
孩子們驚慌失措。各種各樣的妖魔傳說和英雄傳奇,就在連年征戰中,成為生活中不斷起伏的惡魘與恐懼、夢想與期待。
這種凌亂的壓抑,一直延續到十三世紀以後,航海家往返於海洋,拓展出前所未有的視野;各種科技發明推陳出新,水力利用、風磨、採礦、冶煉、製造、紡織……等,改善了不分階級的經濟生活;火藥和工程技術發展到十五世紀,城堡失去作用,輕裝步兵和弓箭手取代騎士;印刷術促成教育傳播,整個歐洲面臨巨大變革;「文藝復興時期」的豐沛創造力,終結中世紀社會的封閉與對立。
經過十七、十八世紀各個天才橫溢的哲學家、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的不停奮鬥,孩子們的夢想,開始透露出新的生命活力。 不同的故事,捏塑出不同的孩子 不同的國家,開始用不同的故事,捏塑出一個又一個不同的孩子。
經歷多種民族出出入入的英國,每個孩子的血液裡都藏著漂泊、勇氣,以及各種各樣精靈、魔鬼的古老傳說,隨著工業革命帶來的文明可能,英國的文學土壤藏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精神:一個是「原始的自然生命力」,一個是「深入的文明知識」。兩種能力撞擊出全世界第一本純粹為了兒童快樂而書寫的故事書,天真而熱烈,自由而荒謬,然後才有《愛麗絲夢遊奇境》、《納尼亞傳奇》、《魔戒》、《哈利波特》……這些存在於日常生活裡的奇幻異術。
鼎盛富庶的法國,講究不可撼動的實證精神。他們出版全世界第一套兒童百科全書;法布爾《昆蟲記》準確而精緻;凡爾納在一百多年前創造出來的科幻小說,每一個發明都在預測,可預見的未來會具體成形。
當各個國家高度發展時,德國還任由分散、混亂的諸侯割據,到處是城堡,到處是國王、王后、王子、公主,當然也到處是野獸、妖魔、巫婆,直到《格林童話》整理出人性的拉鋸、被遺棄的苦難,以及所有生命的掙扎與奮鬥,為所有的孩子創造出共同的理想、願望和追尋。
艱困的北歐環境,永遠充滿「英雄抗爭」的精神,明知道命運諸多考驗,每個人都勇敢而瘋狂地往前走去,無所恐懼。他們有全世界第一份專門為兒童創辦的報紙、第一份兒童雜誌;當藏在不同文化裡的滑稽荒謬傳到瑞典,英雄悲劇裡忽然又加入鮮活、飽滿的遊戲,所以接生了強盜家族留下的勇敢女孩《長襪子皮皮》;還有抓住鵝尾巴飛躍整個北方的《騎鵝旅行記》。
而美國這個民族大熔爐,最有名的兒童文學財產是改編自德國童話的《李伯大夢》。一個醉醺醺的獵人,在街上看見英國國王的照片,進去森林跟古荷蘭人打了一場球,睡了一覺出來,英國國王的照片已經變成美國總統的照片,迅速刻畫出美國經歷荷蘭、英國的開發史,洋溢著熱情、自由、隨遇而安的精神。 看到這些故事,以及故事背後一個又一個不同國家的孩子們,這樣面貌鮮明地長大,是不是也會想到我們自己?
和天才不老媽一起,寫我們的故事 很小的時候,我們常常聽什麼故事?二十四孝?白雪公主?多啦A夢?還是哈利波特?
第一屆台灣文學獎首獎作品〈梅花鹿巴躍〉,描寫勇敢的梅花鹿被獵人欺負到退無可退時,決定把整個梅花鹿族群分成兩半,老的梅花鹿先跳,跳到一半,成為半空中的島嶼,再讓小的梅花鹿踩著老梅花鹿的背,重新彈起,跳到對面,因為懸崖對岸有一個新天地,所有族群裡的老人都要成全小孩,就在那個分界點,生命終於承傳下去。我們有多少人也是這樣,曾經踩著前人的血和淚,到另一個新世界重新開始。
同一年度,吳濁流文藝獎首獎作品〈變貓記〉,故事從媽媽說浪費水會被老天爺處罰變成一隻貓開始。穿黃衣服的媽媽正要送孩子上學前,忽然想起忘了個東西就轉身上樓,卻一直沒有下樓,眼看就要遲到了,孩子看到從樓上慢慢走下一隻黃色的貓,居然害怕得哭起來:「因為我浪費水,媽媽變成一隻貓了!」他傷心地抱起那隻貓去上學,藏在抽屜裡,結果被老師罵了一頓,沒心情上課的孩子,蹺課去找朋友想辦法,朋友說有個老婆婆有很多神奇的藥,他們又帶著那隻貓經歷更多折磨,仍然變不回媽媽,當一切都無效時,他傷心地回到家,走到陽台時嚇一跳,媽媽躺在地上沒力氣地問:「你這孩子,平常叫你上學老是拖拖拉拉,今天無論我怎麼拉開嗓門叫,你都不上樓?」原來媽媽在陽台上摔斷腿,沒辦法動,陽台的門沒關,所以有一隻貓偷偷跑下樓。
這兩個故事都很有意思,重要的是,你喜歡嗎?想一想,你比較喜歡〈梅花鹿巴躍〉?還是〈變貓記〉?為什麼呢? 其實啊!好聽的故事,在不同的時候,和不同的人討論,說給不一樣的人聽,都會有不同的轉變,讓我們一遍又一遍重新經歷,每次都能感受到不一樣的心情,只要深入去想一想故事裡的每一個人、每一次人生選擇,我們投入越深的感情,就越容易被感動。
還有好多好多故事,藏在我們自己的身體裡。就像天才不老媽一樣,只要認真、用心,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在日記裡、在筆記本、在部落格……,寫下我們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