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不必對世界失望
現代人大抵已不太把成功掛在嘴邊,放在心裡,它卻仍然難以意會,不可言傳,也許換了名,換了裝,無所不在,蹲在人們的人生角落。
這種換裝、改名後的「成功」,據南方朔觀察,至少2000年就已開始,本書出現的每位作者,或多位作者誠意書寫的人物,無疑未被「變裝的成功」迷惑,至少還有這些人,才有誕生本書的必要。
王鎮華教授將成功的範疇更簡化為六種:成就、成名、成功、成熟、成德、成道。其中成功,他認為:「重點在用心、下功夫。石頭不會自己矻立山頂。」以這個論點,看本書人物,抽絲剝繭後,首先,看到一個「導致成功的源頭」。
不久前,常有人說︰「跟著感覺走」,這個源頭卻是,發現自己的興趣後,跟興趣走,再簡單不過的道理。所以鍾肇政在求學階段,沒有學李登輝在房間外ㄧ盞小燈下深夜讀課本,他讀世界名著是興趣,黃春明叛逆,像個小浪子,實際上用心以腳讀地理,別具ㄧ格的文學家當時都有「不算主流」的選擇。胡乃元幼年觀賞電影《狂想曲》,聽到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配樂,有了夢,呂麗莉因為啟蒙老師的風範,也有夢,兩位不同領域的著名音樂家當初選擇的,也不過是興趣。張系國在保送台大電機系時,決定不放棄文學,往後沒有專心沉潛文學或科學,成為大江健三郎或楊振寧,卻遊走於文學與科學間,又因徹底瞭解生活的真諦,成了真正的生活者。還有鄭鵬基功課不好,選擇和打抱不平天性相近的法律系,就漸漸走出了創意、務實的路。而南方朔「導致成功的源頭」是深夜母親的哭聲,「……世界上大概只有母親的眼淚可以讓人淨化。我後來的人生種種,從那個時候開始。儘管沒什麼顯赫風光,但再也不願讓母親在暗夜中繼續她絕望或羞辱的淚水。」他如此寫。
確實,開始的時候,我們看不出嚴長庚有什麼成功契機,他不像書中呂麗莉、張系國、胡乃元、南方朔、黃春明、葉金川、陳維昭等人資賦優異,作對選擇就好。或者嚴長庚其實也天賦優良,但命運把他丟在戰亂年代,連求學都困難,卻難得在孤兒院、來台最初的匱乏中都感受富有,自得其樂,這是他特殊的地方,加上不怕吃苦,終成了印刷業、慈善業的代表,這種?命運支配,結果和命運對話的定力,光啟文化事業的社長鮑立德神父是另ㄧ個例子。
和陳信元教授及丘秀芷〈走自己的路〉裡,描寫的身障人物相比,嚴長庚的「不幸」又非常渺小,陳信元說︰「電擊救活的這條命,沒有隨意揮霍的本錢。」他因而授課、工作之外,每天做腹膜透析,從浮躁中,找到更深刻的人生道理,丘秀芷形容的身障者是︰「盲者創作也好,記別人的曲也好,十分艱難。尤其背外國歌曲──多數盲人無緣看中文字型,或看A、B、C,硬是一次次的聽,硬背下來。有的一時背不下,用點字記,所以他們背誦時,閱讀時,手指在看來「一無所有的」白紙上移動。」又寫︰「身障每跨出一步,就有許多難題。」
於是,梁丹丰以柔弱身姿拿著畫筆,畫紙赴天涯,地角做美感紀實,無疑這遠方的連續移動畫面,不僅透出孤獨,其中意志力,毅力更像她力透紙背的字、?,深印在走過的山山水水。呂麗莉的意志力,選擇力,毅力更在愛情與虛名間的取捨,理想與家庭間的調和上,表露無疑出韌力,及女人的在在艱難。蔡素芬選寫的香奈兒,她從孤兒院走出來是傳奇,七十歲了,身邊的親人一一離去,還重新打亮品牌更是奇。而葉金川的人生哲理,似乎也就暗合上述這些人的信念,葉金川常對學生說︰一個年輕人要有創意,要有活力,如旭日東昇;到了中年以後,以事業、健康為重,如日中天;到了老年,要顛覆夕陽的觀念,延續日正當中的心境,去追尋年輕時錯過的夢想。又說:
活到老,也要鬥志十足。更?包括正義的鬥志展現出完美的深度、廣度。
必須提另ㄧ位女性書寫者陳藹玲,她在優渥的環境,枕高枕,卻掛念別人是否也枕高枕,做美夢,這應該是善念、智慧。ㄧ如前台大校長陳維昭在〈巨大的背後〉那篇文章批露的,他在日本留學三年後,可留在日本接受最低副教授的職務,或回台灣以講師做起,他選擇回台灣,因為「一步步走來,確實比較踏實。」這不就像王博偉表示的︰品德與公民教育的重要。王博偉說︰『簡單的說,品德教育是全人教育,是教育「人」成為怎樣去做一個人;公民教育則是教育「人」成為國家的公民,甚至為世界的公民。』他每次代表扶輪社到各處演講,都不忘這個越老越陳越香,卻已讓大多數人忘卻香味的題目。
抽絲剝繭後,得到的答案是︰若沒有品德的支撐,成功不僅是過眼煙雲,也就像南方朔在二○○○年就有的憂慮,ㄧ切不過是花枝亂竄的亂象。
慶幸本書的作者及多位作者描述的人物,以他們當時意識到或其實朦朧的道德觀,找出興趣後又勤懇、認真、創意,毅力……,鋪陳出一個,我們還不必對世界失望的理由。
十九世紀美國詩人郎費羅﹙Henry W. Langfellow,1807–1882﹚寫︰靜下來,悲傷的心,別再訴苦氣餒……,(見〈世界不再喧囂〉)是的,真正成功的面貌清晰起來了,我們還有不必對世界失望的理由-以書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