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決
- 作者:查.勾吉蒂
- 原文作者:Chart KORBJITTI
- 譯者:欒文華
-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2009-01-2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083370X
- ISBN13:9789570833706
- 裝訂:平裝 / 336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1982年東南亞文協獎首獎作品∕2004年泰國文化部Silpathorn Award文學類首屆得主
◆泰國現代文學永遠的先驅者查.勾吉蒂代表傑作
他想,人的一生也夠奇怪了。
生下來,不知道是從哪裡來的。有了生命,就要為了生活奔波,死了,一切也就結束了。
人並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死,死在哪裡,而且不知道死了以後會到哪裡去。
活著的時候,就像一個什麼都不知道的瞎子。
──《判決》,第一部:羅網中
沒有什麼可失去了。
命運之前,該低頭沉默或者起身反抗?
熱天午後,尋常泰國小鎮。
年輕男子發,從小入佛門讀書學習佛法,在正式成為佛家子弟的前一刻,親情的羈絆將他從佛前喚了回來;他是父親的榮耀,更是小鎮的驕傲。一名謎樣的女子頌鬆,不知從何處來到小鎮,被發的父親收留,一老一少以夫妻相稱。老父親的一個念頭,將發跟頌鬆的人生緊緊綁在了一起。父親死後,繼子年輕繼母美麗,這個無血親關係的家庭組合,引發了小鎮居民的好奇心;集體的惡創作,具化成村頭巷尾人人可議的「事實」。
發與頌鬆,此生的命運再無從掌握在自己手裡,眾人的心眼口語將決定他們倆活下去的樣子。
伴隨無盡的黑暗浮現的,還有發未被言說的身世......
人們以所謂的正常與冷酷,打造了一齣強施於普通人身上、再普通不過的悲劇。──查.勾吉蒂
1980年代崛起於泰國文壇的查.勾吉蒂,小說作品向以懷疑之眼鋒利看進尋常生活當中的不尋常,出身農村的成長背景,脫去城市觀點想像、對農村風土人情進行描寫,亦是構成其小說世界的重要元素。歷經全球化∕現代化的風潮,泰國等東南亞地區在產業以及社會結構上皆產生巨大的變異。1980年代,泰國社會運動方興未艾之際,查.勾吉蒂突破當時文學?運動服務的風氣,回歸文學書寫本質,以泰國尋常可見的小鎮為故事舞台,透過一名經歷佛門教育的年輕男子從上而下沉淪、無可扭轉的生之命運,對當時社會瀰漫一股無條件擁抱現代化的樂觀氛圍,提出強而有力、前瞻性地的觀察以及詰問。由於小說碰觸宗教等敏感議題,在泰國當地出版時旋即引發討論,但也?其帶來市場上的成功,作者更以此作品在29歲那年拿下東南亞文協獎等國際性以及泰國本地文學獎項,被後來的評論者視為泰國現代小說發展史上一個重大的轉捩點。多部作品皆以被譯為英文版發行,查.勾吉蒂也是泰國文壇少數可靠版稅專職寫作的作家。
本書特色
※台灣書市少見的泰國現代小說作品。
※本書作者於2009年台北國際書展期間訪台。
※泰國現代文學代表作,少數翻譯成英語發行的作品,被視為泰國現代小說轉型之作。
作者簡介
查.勾吉蒂 Chart Korbjitti
1954年出生於泰國沙沒沙空省,童年時光都在農村度過。中學時代立志投身寫作,畢業後進入工藝學校學習。1979年以〈失敗者〉獲得泰國作家協會短篇小說鼓勵獎;隔年的中篇小說《走投無路》(No Way Out)出版後旋即引起廣泛討論,為當時低迷的泰國文學注入新氣象。1981年,長篇小說《判決》(The Judgment)為其帶來創作生涯第一個高峰,被視為當代泰國小說進入成熟期的代表作;小說以犀利嚴峻的筆鋒,探討人性幽微的一面,一舉拿下泰國年度最佳小說等多項文學獎項,更在隔年東南亞文協獎(SEA Write Award)裡獲得國際級的肯定;1994年再以《時間》(Time)獲得該項殊榮,成為少數兩度贏得東南亞文協獎的作家。
與許多當代傑出作家一樣,查.勾吉蒂以文學勾勒社會現象,無論是《走投無路》、《判決》、《時間》,或是短篇小說《Mad Dogs & Co》,不僅獲得書評界強力關注,更在泰國當地獲得讀者的熱烈迴響。2004年,泰國文化部宣布查.勾吉蒂為表揚傑出當代藝術家為旨的Silpathorn Award文學類首屆得主,此項獎項以「影響泰國年輕創作者」為給獎的標準之一,足見其在泰國文壇舉足輕重的地位以及影響力。
目前他與妻子以及三隻心愛的狗一起生活。
譯者簡介
欒文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系客座教授,曾任泰國法政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39年生於中國吉林市,先後就讀北京外國語學院與北京大學,畢業後即投身泰國文學的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泰國文學史》,編著《東方現代文學史》(與高慧勤合編)。文學研究與評論散見於國內外各大報刊,並從事散文、隨筆等創作,翻譯作品等身。
時序到了西曆十一月底,我所處的國度,空氣開始充滿冬日氣息。農人這時候已收割完稻穀,準備將收成送入稻穀烘乾機,以便往下碾製成白米。
二○○八年,泰國的白米價格飆升到難以置信的地步,儘管泰國是當今世界第一大的稻米生產國。無法相信,但事實卻是如此。
在這樣的環境底下,我決定親自耕作稻米以供自食。我體會到,稻米生長到可供食用的地步,過程是十分繁複的。但這古老的生產模式卻也教會了我們,該如何去看待自己的文化。
我買了一架小小的碾米機,午間時分,我把稻穀送入機器輾成白米,到了晚餐的時候,我首度嘗到自己親手耕作出來的米飯滋味,味道當然不比市面上買來的,但感受卻大大地不同,我想自己總是偏愛自己親手做出來的東西。
我吃到了比平常還好吃的白飯。
我相信,從小吃飯的人,長大後無論到了世界哪一個角落,也一定會想念白米的滋味。
我也是這樣的人。即使吃過別的食糧但終究不能缺少米飯。
把這類事情說給別人聽,說是我們的肚子思念米飯,旁人也許能理解句子本身的意義,但感受力絕對無法跟同樣習慣食用米飯的人相同。
台灣與泰國沒有什麼分別,我們同樣擁有悠久的米食文化,應該說,我們非常類似。《判決》這部小說,與耕作稻米一事沒有什麼關係,如果硬要說點什麼,我只是想告訴讀者們:米飯就是米飯,不是漢堡能取代的。
特此感謝聯經出版以及相關人士,給予本人與台灣讀者相互認識的機會。
謝謝。
查.勾吉蒂
西元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