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中國的歷史故事、小說蘊藏著非常多的管理意涵,若能從管理的角度切入,去欣賞這些故事,相信必能悟出許多職場的管理心法,進而促成員工及企業的雙贏。「西遊記」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唐三藏的領導、孫悟空的冒險、豬八戒的被動以及沙悟淨的幽默,皆是促成團隊目標達成的重要因素。相信透過作者從不同面向觀察其中的團隊互動過程,能給在職場上奮鬥的您,提供一條生存之道。
元智大學領導研究所所長
李弘暉
97.11
作者序
毫不猶豫加入贏者圈
這本書是《縱橫天下──水滸傳教你職場生存術》的姊妹作。在寫作那一本的時候,我就有一股強烈感覺:單純「求生存」似乎太過於守勢了。等到書出版後,一面細讀、一面思索「為什麼會有那種感覺?」結論是:梁山好漢雖然個個英雄,但他們卻全都是「正常社會中的邊緣人」,他們被逼上梁山,基本上就已經是失敗者(loser)。而他們的作為之所以受到數百年來廣大讀者的喝采,其實因為中國社會被欺壓、被剝削的loser實在太多了。但我們大多數人不是邊緣人,不是loser。
於是我決定接下來要寫《西遊記》。
原本我的計劃是接著寫《儒林外史》的,那是一個和《水滸傳》完全沒有交集的「江湖」,書中人物、故事同樣有很多值得現代年輕人在全球化潮流下「闖盪江湖」時,做為參考或借鑑之處。但是,那個「儒林中人」也都是科舉制度下的loser。
《西遊記》就不一樣了。雖然那也是一個「江湖」,一個作者吳承恩想像出來的神仙與妖怪的世界,可是仍處處投射出人類社會的萬般現象。重點在於,「取經五聖」是主動的、積極的、決心完成任務的,當然一路上不免有挫折灰心,懷憂喪志的時候,但都屬情緒發洩,從未散伙、回頭、落跑(孫悟空有負氣出走,但非畏難落跑)過。
重點更在於,悟空、八戒、沙僧、龍馬也都曾經是loser:齊天大聖因大亂天宮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天蓬元帥因酒醉調戲嫦娥被「打了二千槌,貶下凡塵」;捲簾大將因打碎玻璃盞,除了杖責八百、貶下凡塵之外,還得受「七日一次,飛劍穿?百下」之苦;龍王之子因縱火燒了殿上明珠,「吊在空中、打了三百,不日遭誅」。但是,這四個loser和那些不耐修行之苦,只想「吃唐僧肉」以為長生不老捷徑的妖怪不同,他們沒有自暴自棄,捨「吃人度日」的easy
life,選擇加入必須吃苦的「贏者圈」(Winner’s circle),終於修成正果。
所謂「加入贏者圈」,並不是指趨炎附勢,「甘做奴下奴,以成人上人」,那種見風轉舵小人。事實上,取經之路既遠且險,不但物質條件差,還要遭逢各種凶險,更必須「一步一腳印」,腳踏實地完成任務。也就是要選擇正道,更要積極進取。
本書寫作過程中,拜讀《亞洲周刊》林沛理教授的專欄〈貧窮與我們常在〉,幾段文字令人觸目驚心:「那些生而自由,卻無可奈何地加入奴隸行列的人……(工時長、工資少、工作條件差)……,難怪他們的目光總是那種吊滯、笑容總是那麼牽強」、「貧富懸殊早已被接受為一個富裕、高度發展的社會的常態和現狀」、「在一個優勝劣敗、適者生存、崇尚經濟理性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體制內,窮人不僅不會得到、也不配得到富人的幫助」。林教授旨在透點富人應該幫助窮人,然而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新加入或即將加入這個「貧富懸殊為常態」的社會的年輕人,在到達「靈山」之前,自不免遭遇困難、挫折,甚至遭遇「妖魔」,於是就需要本書所提供的「不敗術」了。
最後,引述《水滸傳教你職場生存術》序言中的幾段文字:
一個大時代正波瀾壯闊的展開序幕。
我指的是這一波的全球化才剛開始,很可能要走個一百年,然後大勢底定。地球上每一個人都因為處在這個全球化潮流之中,而有可能到世界任一角落去闖江湖。
全球化的實質意義是什麼?是全世界的財富與資源重分配——字面上看來理智且平和,但是重分配的手段卻是掠奪與剝削,因此,生存競爭之慘烈將與上一波全球化(由大航海時代到工業革命,終於冷戰時期)不遑相讓。
比那一個世代幸運的是,全球化的推動主力由跨國企業取代帝國主義,因而發生大規模戰爭的機會將大為減少(打仗不符合跨國企業的利益),此其一;這一波全球化的焦點在中國市場,因此台灣有著不錯的起步點,肯定比上一波時中國是被瓜分、剝削的對象,而台灣是列強瓜分的籌碼,今昔有著天壤之別,此其二。
基於這項認識,這十數年來,我只要有機會與年輕朋友談話,都一定會說「只要中、英文雙語流利,你就可以在二十一世紀上半衣食無憂,至於其他專業技能,都是加分」。之所以敢如此武斷的說,就是看準「英文仍將主宰這個世界至少半世紀,而中國(及其周邊)市場也可維持熱度至少半世紀」,可以預見的,跨國企業仍將前進中國(甚至深入內陸),而中國的企業也會將觸角伸至世界各地,成為跨國企業。如此大環境之下,中英文雙語皆通,當然不愁沒飯吃。
然而,「吃飽」畢竟只是最基本的需求,要想在這一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乘長風破萬里浪」,當然還需要更多的知識與技能。除了專業知識與技能之外,還有一項本領,就是本書希望能提供給讀者的「江湖生存術」。
生存術是防守,「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不敗術則是主動攻勢,「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兩者俱備,就能「先勝而後求戰」了。
依然祝各位「乘長風破萬里浪」。
公孫策 二○○八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