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來,全家一起來玩「說故事」
在決定為爸爸媽媽們寫一本「親子說故事」的書時,心中便定下一個目標:它應該是一本小孩可以使用,大人也可以參與的親子書。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希望小孩和大人都可以接收到我所傳遞的「第一手資料」,而不是需要經過第三者的轉換。這樣做,相信可以減少「轉換資料過程中所不可避免的誤差」。
書中的遊戲,不只我的一雙寶貝——陳凡、陳易——都玩過,而且,也和不同的孩子們,在教室裡共同玩了十餘年。
在帶領孩子們一起玩「說故事遊戲」的十餘年中,我不斷接收到來自爸爸們和媽媽們的詢問:「如何在家中幫助孩子延續上故事課的成果?」
雖然,每回我都認真地向爸爸媽媽們說明,可是,心裡也確實明白,除非他們能真的跟著我上一段時間的課,否則,氣氛的經營、與孩子們的互動形式……這些比課程內容更重要的觸媒,很難真正說得明白。
因此,心中開始醞釀「為爸爸媽媽們寫一本與孩子玩說故事遊戲的書」。
想著、想著,一直想了五年多,才真正成形。這段期間,我和孩子們玩說故事遊戲時,不再只是隨性地玩,觀察、比較、修正,成了例行的功課。
如此一班班開下來,一年年累積經驗,直到心中覺得,經驗已經大致成熟,足以與爸爸媽媽們分享了,才真正開始了寫書的進度。
多年與孩子們共玩的經驗,讓我在經營這本書時,有許多唾手可得的事例。多年與爸爸媽媽們的交換意見,也讓我知曉多數父母心中的困惑,以及角色的矛盾。
於是,我決定以孩子「共玩說故事遊戲的情境」作為主文,讓大人、小孩都可以經驗其中;主文後的「給小讀者」是與孩子們分享,讓他們可以自行延續主文遊戲的活動;「給故事媽媽」則是一些些心得與一些些提醒。
與孩子共玩說故事遊戲實在是很迷人的事。在遊戲中,不但可以悠遊孩子的純真天地,也讓我一再體會到,孩子無限的可塑性,以及愛、寬容與開懷對孩子的重要。
多年的經驗也讓我體認到,孩子的心就像一汪水,大人提供什麼樣的「容器」,他就呈現出什麼樣的形狀;孩子的行為與反應,其實都是大人的行為與反應的反照。
因此,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時時提醒自己:自己正在經營的是,「全人的教育」、「要尊重孩子,不要太大人」,我希望孩子與我相處,和我共玩故事遊戲的過程,不僅僅只是「技巧與知能」的吸收,更是自我創意與個性發展的機會。
與孩子玩說故事遊戲時,我其實只是個陪伴者,負責指引方向、提出方法。真正學習的主體是他們自己,由他們自己去學會說故事的過程:構想故事、整理思緒、說出故事。不要擔心提供的協助是不是太少,也不要懷疑孩子的能力,只要給他足夠的養分與發展空間,孩子便會展現出屬於他們自己的型態,成為他自己。
其實,開放心靈的故事遊戲,不只可以增進孩子的思維及語言能力,同時也是改變孩子偏差行為的良方。
有些在課堂上適應不良的孩子,在故事課中找到了自己。由於珍惜故事課,因而心甘情願地遵守課堂規矩,不再那麼令人頭痛。也有些原本害羞、膽怯的孩子,發現說故事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可怕,於是漸漸開放自己,敢於上臺說故事,和大家分享他的故事世界,與人交往也不再永遠低著頭。
這些孩子的成長與改變,是誘引我不斷投入故事遊戲的重要動力。他們的努力,讓我見識到故事遊戲的無限可能,也讓我深信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我衷心感謝孩子們給我這麼豐盈的回饋!
我也衷心感謝投入故事遊戲這麼多年來,家人對我的支持、包容與體諒。尤其是良師兼益友的外子垣崇,隨時在生活中提醒與關照,以及兩個孩子真實的展現與回饋,讓我得以時時修正自己的謬誤。
我還要感謝參與故事活動近三十年來,所有協助或參與我故事活動的朋友們,是他們豐富了我故事活動的知能。當然,我也要謝謝諾貝爾文教機構的林振瑞、劉碧霞主任,是他們的寬容和信任,讓我能夠悠遊地實驗與修正,才有如今的經驗與大家分享。
懷抱感恩的心,我將這本書獻給孩子們及關心孩子、願意與孩子一同遊戲,一同成長的爸爸媽媽們。願您們也能悠遊故事世界,體驗其中的樂趣與深意。
現在,就讓我的一雙寶貝:凡凡和易易,帶領大家共同享受有趣的故事天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