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英雄出少年 黃舒駿
鄭欣的書,我一天讀完,卻讓我花了三天的時間,翻箱倒櫃的,找出我初高中所有殘存的文獻:作文簿、校刊、筆記本、週記,甚至幾封沒寄出的情書,然後,反覆跟鄭欣的文字做比對,如CSI在比對證物般,然後,在週末,發呆……
如此為了鄭欣,主宰了我一週的思緒,我有非常個人的理由,不僅是我在四年前,一次跟淑慧吃飯時,就認識了她這位慧詰的女兒,而是透過了母親的描述,更是因為親眼目睹鄭欣在這本書所展現的風華。冒著被指大言不慚之譏,我私心的認定,在學生生涯中,我和鄭欣基本上是「同行」,有著惺惺相惜的必然,就像在〈上帝開的另一扇窗〉那位什麼都第一名的小女孩,經歷過作文被老師公開傳閱或朗誦的詭異快感,有著罕見的光芒與黑暗,但真正出乎他人想像的是,客觀被稱為才華的東西,在我們心中,其實是一種試圖用文字,極盡可能的將挖掘心靈與幻想寫真出來的「好好玩」的遊戲,這也是鄭欣此刻最大的嗜好與滿足。……鄭欣在文字上綻放著清澈與豐富,雖然題材的範圍是有限的學生生活,但是卻能在有限中展現出無限的細膩與熱情,對於許多自以為成熟的大人們早已無關痛癢的點點滴滴,給予如藝術品般的精雕細琢,而這份敏感與執著正是一切偉大創作的起點,更可貴的是鄭欣絲毫不為偉大而創作,她對自己生活既感嘆又喝采的描繪,卻展現出許多企圖創作出偉大作品的人所缺乏的純粹好奇與直覺。
鄭欣的觸感,點石成金,對於尋找題材與把弄文字之間,她自成一種輕盈又繁複的完美,樂在其中也充分的享受完全屬於自己的工筆,此時,整個世界對她而言,一草一木,一陣風,一條河,自己,陌生人都是心中超高解析的圖像,所以,西雅圖可以寫,亞芳河可以寫,第一名必須寫,十四號也要寫……散文寫,小說寫,詩不能缺,在創作的青青草原上,橫陳的眾多藩籬中,她如入無人之境的,穿梭遨遊。
創作的好壞與成熟度無關,也就是說,世人傾向以成不成熟來決定擺放人事物的高度,偏偏創作不能如此看待,有時甚至是完全顛倒,最好的作品,常常出現在初生之犢那雙被上帝輕撫過的手,我從來沒有感受到一般人所說的成熟,到底在我們的人生中,特別是創作中扮演過任何絕對的好處,而對於英雄出少年,我有一種無可救藥的肯定與贊同,如果你曾經有過在人世間創造出點什麼的念頭,或是真的付出過青春奉獻在創造這一條路,應該會同意愛因斯坦是「搞創造」這一行的佼佼者,當愛因斯坦發表狹義相對論的時候,他只有二十六歲,我想誇張的說,即使是愛因斯坦,相對於他二十六歲的光芒萬丈,他的後半輩子簡直像個凡夫俗子,只是不斷的被世人要求解釋當時的偉大創見,以及像搖滾巨星般的被狂熱的推崇與盲目的膜拜,他沒有做出什麼超越他二十六歲已經做完的事。愛因斯坦如此,我們又如何?而鄭欣的這本書,當然我不希望就是她的最高峰,但要提醒與鼓勵的是,如果妳要攻頂,不要懼怕自己現在的年輕。真的,此時不是,更待何時?
瑞典國寶級導演柏格曼曾被問到,電影是什麼?他回答:我不懂電影。我完全明白,為電影奉獻一生的他,是說真的。在走了二十年創作這條令人心折的旅途,我也早已迷路。但我相信,上至柏格曼,下至我,都可以用鄭欣這本書,找到我們早已棄守的初衷,找到我們那個,隱隱約約,忽明忽暗的,創作的理由。 (本文作者為知名歌手、資深音樂人)
【推薦序】2
小女孩的世界觀 林一平
透過精闢的觀察與體驗,本書勾勒出鄭欣的成長歷程。鄭欣的求學過程比起一般學童豐富且多彩多姿,她歷經不同的教育制度與文化衝擊,文章多以校園生活為背景,纖細的描繪出故事主人翁在不同的學習環境、家庭生活或學校生活皆受到社會價值觀的影響,壓力往往因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或一個動作達到臨界點。鄭欣的感觸敏銳,文筆流暢,每篇文章均很深刻誠摯的表現出她超乎成熟的思想。
本書大略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台灣為背景,各短篇故事流露出升學競爭下的壓力,描述比較威權式的親子關係與師生關係。例如〈也許明天〉文中的姊姊因為學習壓力而精神異常,也影響到整個家庭。〈十四號〉敘述一位遭受家暴及學校紀律壓抑的男孩。〈我的國文老師〉表達出她對好老師的期待。另一篇文章的主角則表現出對化學老師的害怕,也渴望老師的認同。〈該死的第一名〉的學生們,為爭取第一名而想竄改成績。〈誰是變態?〉則闡述出學生對老師權威性的敬畏。
第二階段以轉學生為主題,包含台灣傳統教育環境與小留學生的轉變,也反映出鄭欣轉換學習環境的心境。〈上帝開的另一扇窗〉敘述小女孩因為學習環境改變的影響,由認真課業的才女,掙扎著改變她的人生觀,來適應新的環境。〈轉角處的那場雨〉敘述小女孩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同學友誼,因為轉學而劃下休止符,文中流露一絲惆悵。〈扭曲的童話〉中男主角受同儕的排擠,無奈的轉學,似乎藉此逃避自己的困境。〈那波〉一文裡不同文化的學子齊聚一堂,表現出多元文化的衝擊。
第三階段以美國為背景,描繪的是很特殊的美國寄宿高中(Boarding
School)的學習環境,同儕的競爭關係瞬息間由單純的學業面擴大到廣泛的生活面。〈名牌〉清楚勾勒出美國寄宿高中的學生,爭奇鬥艷的比名牌行頭的文化。〈兩個女孩的戰爭〉更延伸強調出美國寄宿高中,人際關係的爭執。在異國經驗中,鄭欣也有很可喜的著墨,例如〈自西雅圖遞送的思念〉、遊歷紐西蘭南島的〈亞芳河中的篙船〉,寫作年齡為十二歲,文章在童稚的天真中,表現出豐富的情感。
身為大學教授和家長,這本書讓我看到一個小女孩在不同學習環境的想法和感觸,因之更了解學生的行為,不但適合年輕學子閱讀,也很值得家長及老師參考。我鄭重向讀者推薦這一本書。 (本文作者為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學院院長)
【代序】
老媽眼中的鄭欣 鄭淑慧
因為中文字認得早,鄭欣在幼稚園的時候就可以閱讀各種童話故事,她常常在班上講故事給同學聽,當時據說還很受歡迎,也贏得了不少友誼。有一次在我們公司年終尾牙上,她還表演了一段說故事,秉持著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精神,加上抑揚頓挫的口音,贏得了全場如雷的掌聲,即使事隔多年,老同事談起來還會津津樂道一番。
國小低年級的時候,鄭欣就懂得享受寫作的樂趣,那時候的她,三不五時會在學校教室裡「發表」一些夾雜注音符號的連載故事,發揮童言童語又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班上同學有不少人成為她的粉絲,天天都在等著故事的續集出爐,期盼知道故事的結局到底如何。記得有一次,她怕同學失望,還事先問我那樣的故事結局會不會太悲情?小小年紀就開始學會民意調查了。小學中年級時來了一位新導師,鄭欣的第一篇週記作文就讓老師驚豔不已,課間休息時,還把週記拿到教師休息室傳閱,從此,許多老師都開始認識鄭欣,並且開玩笑地給她一個封號──小小文藝少女。到了小學高年級,鄭欣的文筆漸趨成熟,成為各個徵文比賽的常勝軍,本書就收錄了兩篇她小學五年級的作品──〈貝殼〉、〈自西雅圖遞送的思念〉。
升上國中後,雖然大大小小的考試不斷,從此告別無憂無慮的童年,不過,只要有時間,鄭欣都不會錯過任何創作的機會,例如,七年級剛開學,參加校內的文學創作比賽,初試啼聲就拿下散文和新詩的首獎,替班上增添不少光彩,書中也收錄了這兩篇作品──〈亞芳河中的篙船〉、〈夜〉。有一次,學校導師突然告訴她,要她參加台北市公車詩文競賽,但那一天已經是截稿的最後一天,有一節數學課她覺得有一點無聊,就一邊上課、一邊構思這個主題的內容,下課後她就把作品完成,交給老師寄出去了,這篇穿梭時間、空間的短詩,沒想到居然得到少年組的首獎──〈台北.紅毛城.邂逅過往〉,我記得當時的台北市市長馬英九頒獎時,看到她稚嫩的臉龐,還好奇地問她年齡多大呢。當天,不少跑教育文化線的記者朋友對鄭欣感到好奇,紛紛要求採訪,第一次面對攝影鏡頭,鄭欣還頗有架勢地侃侃而談,儼然成為最佳女主角。
隨著課業愈來愈重,八、九年級之後不再有那麼多的機會參加徵文競賽,但回想過去校園點滴,有幾篇描述同學情誼的作品寫得很生動感人──〈最後一個打掃的夏天〉、〈轉角處的那場雨〉、〈十四號〉。高中之後,鄭欣的創作風格有一些變化,情感變得更濃烈,文章中的人物性格更鮮明,但多了青少年特有的疏離與無奈感,親情、友情與戀情交互作用的結果,可讀性更高了,我特別喜歡其中的三篇──〈那波〉、〈小艾〉、〈也許明天〉。
雖然年輕時代也曾經醉心於閱讀各式各樣的文學,讀到一部好作品或其中的一段發人深省的對話,往往就能讓我激賞不已,甚至急於和朋友分享,但這僅僅止於純欣賞,文學創作對我而言完全是絕緣體,從小作文就是我的弱項,腸枯思竭最適合用來描述我的寫作經驗。或許是出於某種補償的心理,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逐漸地成了鄭欣的頭號讀者,有一年我過生日,她居然趕了一篇短篇小說當做禮物,真是知母莫若女,不過,文章內容與我的生日毫無關係,是一篇頗具創意的作品──〈扭曲的童話〉!?
此外,藉由欣賞鄭欣的文章,成了我們母女溝通的方式之一,例如書中收錄的一首新詩──〈春天〉,是大約七或八年級時的創作,後來她還把內容和我的照片用電腦合成起來,放進一個漂亮的相框裡,送給我當生日禮物,詩中巧妙地運用大地與春天的氣候變化來隱喻親情與人生的階段,讀來令人動容,久久不已,是我最愛不釋手的作品之一。詩中結語的自我省思,對於她有時的情緒波動和我的過度憂慮之間,起了很大的平衡與溝通作用。
表面看起來,鄭欣乖乖甜甜的,與部分作品中強烈的情緒有蠻大的落差,有一次,看完她的新作,內容充滿了灰色與無奈,我很慎重地問她發生了什麼事,她居然一派輕鬆地回答我,創作者本來就可以模擬想像各種情境,不需要把她和作品中的人物心情劃等號,這樣的回答明明只是在搪塞我,但是我們卻同時會心的一笑,我頓時明白,她不是脫離而只是正在穿越青少年的苦澀與甘甜。
非常感謝聯合文學幫忙整理出版鄭欣的作品,這對於待在異鄉並且飽受微積分、物理和化學煎熬的她(鄭欣從小就不擅長數理),應該是很大的快樂與鼓勵,我非常期待接下來她又會有什麼樣創作風格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