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一本自然小書為伴,寂寞也許會少一點◎劉克襄
升上國中以後,孩子似乎拿到了豁免金牌,上補習班、溫習課業、補充睡眠、打球增高、社團活動等等,以各種光明正大的理由,拒絕星期日例行的登山活動。他們自幼便隨我四處野遊,北台灣知名的、不知名的山徑,兄弟倆幾乎爬盡了,台灣各地的鄉野也屢屢探訪。我不免私自期待,他倆會一直陪伴我徜徉山林,摸索自然。但是,這個夢想,在孩子的青春年華綻放時,顯然落空了。
這些年,兄弟倆也鮮少主動閱讀我的作品,而且偏偏很恰巧地,他們就讀的學校,採用的國文教材版本,沒有收錄我的自然文章。他們以一種微妙的彆扭,和我保持距離,而這似乎也是一些孩子成長必經的過程。
幸好,對於其他的自然文學,他倆並沒有排斥,或多或少保持著閱讀的習慣與熱忱。前陣子,小兒子還自個兒興致高昂地搭車去書店買了海洋小說《群》,回家後埋頭K了二天。很小的機會下,一學期大約一次吧,他倆也會興起和我一同登山的念頭。
他們並沒有完全遠離自然,我暗自欣慰。
只是世界更大了,心緒開始紛雜,他們要找很多新東西。偶爾,還是會回頭「溫習」自然,汲取某種神祕的力量。畢竟他們是自然餵養長大的孩子啊!
答應編輯一本自然文學選集,源於這般體會。
經過八○年代初的啟蒙,中旬的萌芽,以至九○年代初的明顯定位。自然書寫在台灣文學雖非大塊版圖,卻逐漸蔚為風潮。政府和民間也愈來愈重視自然教育或環保議題,教科書實施一綱多本政策之後,每學期的小學、國中和高中課本,儘管版本不同,皆固定收錄跟自然環境有關的文學作品,作者諸如陳冠學、陳列、劉克襄、廖鴻基等,唯收錄的文章終究少數,呈現的題材和面向也有所局限。
這本《花紋樣的生命》收錄了十四篇自然文學作品,時間橫跨八○年代迄今,內容淺顯又不失文采,適合國、高中生閱讀。取材亦多樣,包含雷、山、海、昆蟲、鳥類、青蛙、蝴蝶、獼猴、鯨豚等,其中鳥類作品難以割捨地占據四篇,但切入角度或撰寫年代有所區隔,譬如洪素麗和涂妙沂兩位女性作家皆書寫非法販售鳥類的現象,但兩篇文章相隔近二十年,讀者恰可相互比較。
在孩子最後的童年,最初的青春,有一本自然小書為伴,寂寞也許會少一點,心緒也許能沉靜片刻吧。讓這本小書是他們可能要找的新天地,或者,是他們熟悉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