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一
萬法皆有體相用三分。體是本質,相是顯現,用是功能。常人對於體往往是懵懂無知的,對於相是攀緣執著的,對於用則是顛倒夢想的,因而纏縛繫結,不得解脫。修行目的,無非覓求身心自在而已。修行法門八萬四千,或從體入,或從相入,或從用入,總歸解脫一路。
體相用三者息息相關,體能生相,相可起用。萬法的體無二無別,看似簡單,卻不可思議;因此,從體入修的法門,離言絕思,執一馭萬,會者當下即是,不會者累劫冤家。萬法的相生生滅滅,看似真實,卻空花水月;因此,從相入修的法門,先止後觀,融萬歸一,見者無得而得,不見者得而無得。萬法的用炫目狂心,看似蒸騰,卻海市蜃樓;因此,從用入修的法門,借假修真,一萬等觀,達者猛虎帶角,不達者釘床鐵刺。行道或苦或樂,或難或易,或漸或頓,或廣或局,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性空緣起,緣起性空,性空攝體,緣起攝相,能證所證,寂然不動。
萬法的體,有空性、法性、自性、實相、真如、如來、佛性等異稱。證悟體性者曰阿羅漢或佛,其自性真身曰法身,具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功德。以《般若經》為宗見的三論家,則稱真如實相不可得的真空為法身。《大乘起信論》曰:「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即與真如等遍一切處,又亦無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謂諸佛如來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義諦無有世諦境界之因緣,離於施作,但隨眾生見聞得益,故說為用。」意謂空性的體,可以隨因緣生無量的相,起無邊大用。
萬法的相,緣生緣滅,虛幻不實,卻可資以見真。佛的色身亦如泡影,必歸於滅,其遺骨稱為舍利。佛世難值,佛身難遇,佛入滅後,弟子悲仰,供養舍利,視同法身,等如禮拜佛成道處的菩提樹、金剛寶座,或佛經行的足跡,結下值佛聞法的因緣而疾證菩提。
萬法的用,質能互換而質量不變,質大則能大,質小則能小。法身的體無邊無量,遍一切處,故其相用亦無邊無量,遍一切處。世間最足以描述這種情況的莫過於光,光具有明照與溫暖二德,譬喻法身的智慧與慈悲二德。
《金剛經》具足佛法身的體相用,體即實相般若,相即文字般若,用即觀照般若。若能循文字般若之相,起觀照般若之用,必證實相般若之體,當下成就,即身成佛。
本書作者深契《金剛經》密義,常行般若觀察。書名《法身舍利寶光》,蓋以法身為體,以舍利為相,以寶光為用,意指實相、文字、觀照三般若。再者,廣引經論,以經解經,以觀照般若貫穿全書,以實修內涵安立品名,以法身不二功德為無上乘,不落言詮窠臼,直指清淨法身。至祈讀者體會斯旨,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發菩提心,現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鄭振煌於慧炬
代序二
「觀」的祕密
《金剛經》是闡釋佛法的重要經典,內容極為精妙深奧,必須具備相當紮實的佛學素養,以及深刻的實修體驗,才有可能略為領會一二。自古迄今,能夠掌握其精髓、登其堂奧者,可謂鳳毛麟角。欲正確地為之講述或注釋,則更是難上加難。
每一個人,基於其經驗與體會,對事物均有其個別的感受與認知。所以,同一事物,看在不同的人眼裡,各有其詮釋。解讀《金剛經》亦然,歷年來,有許多令人敬仰的高僧大德,曾為《金剛經》著述。然而,因著個人的修行體悟,各有其側重之處。近代知名佛學老師南懷瑾先生,曾講述《金剛經》多年,最後將《金剛經》所談內容,歸納為一個「觀」字。本書作者對《金剛經》的詮釋,也不離「觀」字。
本書作者以佛經解釋《金剛經》的方式,其中隱藏著一些特別的意涵。首先,如果未曾大量閱讀佛典,是不可能引用佛經來解釋《金剛經》的。其次,如果未經由深刻的實修體會、未洞悉世界的虛妄幻象、未建立完整的信念體系,以經解經,難免斷章取義、支離破碎。但此書所呈現的內容,義理分明,系統嚴整,足見作者的修行,實非一般人所能比擬。再者,全書前後呼應,以無與倫比的力道,直指金剛觀察,透露出作者堅定的信心,而這正是最難能可貴之處。因為,對沒有真實體驗的人而言,許多道理只是知識而已,唯有以生命直接碰觸過真理,才會有真正自內心湧出的明白:這就是了!
對大多數人而言,這是一本很難持續看下去,更難看得懂的書。除非對《金剛經》懷著高度興趣,並對修行一途有著堅決意志,否則很難耐心閱畢。但這也正是一個指標,或一項考驗,反映出讀者的心境與狀態。能夠相應,表示讀者心緒平穩、不繁雜、不急躁、不求取、不住相,處處自在。或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閱讀此書,就是修行。誠如作者所言,此書是與有緣人分享的舍利寶光。
何興亞(中華新時代協會理事)
自序
佛法浩瀚如海,般若經卷是其中的精華,《金剛經》則是《般若經》中的摩尼寶珠,摩尼寶珠是諸寶之王。
如來以摩尼寶珠,比喻般若智慧能生一切智慧。釋迦牟尼以此般若智慧,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般若智慧,圓滿覺悟自性,名之為佛。以般若智慧,徹見自性,究竟覺悟名為如來。
如來即是法身,法身即是實相般若。舍利即是如來的般若智慧,即是文字般若。寶光即是觀照般若。
實相般若是自性之體,文字般若是自性之相,觀照般若是自性之用。實相般若即是佛,文字般若即是法,觀照般若即是僧。實相般若即是正法身,文字般若即是知遠離,觀照般若即是無為行。
《金剛經》,是佛以實相般若,說明文字般若。由文字般若,傳達觀照般若。再由觀照般若,回到實相般若。所以《金剛經》講述的是如何經由觀照般若進入實相般若,以及進入其中的無量方便。《金剛經》更講述如何修持,修持的過程、何者為要,以及如何疾疾證得無上正等菩提,進而一念相應,剎那成佛。
《法身舍利寶光》一書,是與有緣人分享般若波羅蜜的寶光,是以佛經來解釋《金剛經》,是以《大般若經》來展開《金剛經》,以《大集大方廣》等經來顯明釋迦如來甚深密義。不論是大小段落或短句大都引自佛經,為了讀者查閱方便,有些已標明經文出處,有些沒有標明出處者,可參考《法身舍利寶光》名相部分(此部分另結集成冊)。
《法身舍利寶光》一書,以諸多佛經,來解釋《金剛經》中的這些問題,以便讓讀者突破膚淺之見,進而了解佛所說秘密之意。
於《般若經》中,佛說,為佛弟子一定要行般若行。經中又說,般若行不可行。此中「要行」與「不可行」,即是行般若觀照者的困難處,也是修持之關鍵所在。參不透則成了目前一般佛教的形式,參得透則是教外別傳。障礙於此,即是無明黑暗。若通達無礙,即可佛光普照。
二千多年來,一切求解脫而障於此處者多如牛毛,於此通達無礙者,鳳毛麟角。是故佛法歷來無多子,究其根源為,真心求法者甚為稀少。世人行顛倒,以顛倒因緣故,諸佛智慧,甚深微妙,無上密法,難見難聞。若行般若金剛觀察,諸佛智慧,易知易行,至簡至易。若有真心,求此無上般若之行,定會諸法現前,萬法自證,身心脫落,疾得菩提。
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佛一再論述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法可得;一切諸法實非真實;佛不度眾生;佛不入涅槃;佛不見有出生死入涅槃者。佛於《佛藏經》中說:「我說空行,空不可行。我說念佛,佛不可念。」聽聞如是言說,不驚不怖不畏,是人甚為希有。
佛以無量比喻說不可說,以無量諸相顯示無相。為佛弟子應超越文字,深解佛義,明瞭金剛般若觀照。不可行膚淺,不可以頭腦妄想來解讀佛經,不可行於世間有為之行。
佛是覺悟者。學佛是學佛之圓滿純然的覺悟。學佛覺悟應有入手處,應有始覺之處。《法身舍利寶光》一書即是為此而寫。此書是「光明之行」系列的第一本,是以佛經來解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因書中所涉及之諸佛祕義:如經由甚深般若行,金剛觀察而疾得無上菩提,是佛之鄭重付囑。此事事關重大,況且有關實修金剛觀照的詳盡說明,至目前為止,除本書外,尚無其他書刊、著述等論及,是故讀者會有疑問,《法身舍利寶光》一書的觀念是否為解說者自意,而非佛之所說。為斷讀者之疑,此書引用諸多佛經以作解釋。此舉會增加《法身舍利寶光》一書論述上的困難,也會影響語句上的通順,但為了證明《法身舍利寶光》一書所讚所倡,皆是佛之真語、實語、如語、不妄語、不異語,這麼做亦是值得的,讀者更能明瞭這是佛的慇勤護念。
第二本是《永恆的付囑》,是在第一本《法身舍利寶光》一書的基礎上,直接用現代語言,解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的佛對般若行者的重大付囑。
第三本《隨處護念》是在第二本《永恆的付囑》之後,詳盡完整地論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的金剛觀照,即如何從一個普通的凡夫而到達究竟涅槃的相關詳細過程。
本系列「光明之行」,是為獻給此生成就者,獻給續佛種性者,獻給誓度一切眾生者,獻給同知同見同行者。
此「光明之行」系列中所有開示,均屬諸佛甚深祕義,萬請珍惜尊重。若有不明不解其義者,可以不信,切莫誹謗。
《法身舍利寶光》一書一再提醒讀者,佛法是不二之法,是故無二乘、無二相、無二行、無二解,佛法只是一乘、一相、一行、一解。《法身舍利寶光》一書解讀釋迦如來鄭重付囑,為佛弟子為一切眾生故,應疾速成就無上菩提。如是之說,並非一章一節一部經文所說,而是所有佛之經典都是如是而說,以至所有佛學中的名相,以及佛教中的法事,無不暗喻如是之說,無不指明金剛觀察是修持者的摩尼寶珠,所有經典都是法身舍利的寶光。法身舍利寶光祈願一切讀者與此光同在,與摩尼寶珠同在,與法身舍利同在,與甚深般若同在,與金剛觀察同在,與佛如來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