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靜的微病感 柯裕棻
任誰大概都有過這樣的感覺,說不上是病,又不知道是哪裡不對。或者是,快要病了卻還沒病的感覺。此刻還好好的,也許忍著就會沒事。一切都在常規的邊上。清清楚楚,在邊上。
喉嚨怪怪的,彷彿要啞了可是還沒。肩膀緊緊的,也許快垮了可是還沒。頭昏昏的,好像要瘋了可是還沒。心裡熱熱的,可能快碎了,可是還沒。
這種時候人總是異常敏銳,整個身子專注在這即將出錯的點上,醞釀未知的風雨和疾苦,等著它一點一點沉淪。你想,或者就全盤皆輸,兵敗如山倒。你又想,也許會沒事,在下一個分心的時刻你會回到常軌,你只是神經過敏。
日常生活裡的孤寂和絕望給人這樣的感覺。它們小小的詭計常常在不注意的時候發作,它們發作的時候沒有人明白哪裡出了問題,就是突然後悔了,瞬間憎恨了,或是莫名哭了出來。不知道為什麼要做某件事,也不知道為什麼要繼續活著,就是突然發現自己心裡有一道缺口,但也不至於想把自己砍掉重來。沒有人知道這心裡微微的病感是怎麼回事,只能冷靜地觀察它,通常它會過去。過去就好了。不會有誰看見他人心裡的氣泡。
日常生活像一條冰冷的火腿,看起來扎扎實實無懈可擊,一刀切下,每個橫斷面都有氣泡空洞,它們的分佈都不一樣,是另一種組織,有另一種秩序,另一種可怖與美麗。
李佳穎這書裡的十個短篇,寫的正是人生裡這樣微妙的空洞時刻。李佳穎的文字乾淨冷靜像那把刀子,又鋒利,又清澈,她把無滋無味的日常生活細細地切開來,於是讀者就見到那內部奇特的理路,無血,冷凝,又明明白白的是血肉。彷彿應該要痛,可是又不。生活最透徹最清醒的痛面,正是如此。寫出這樣的效果必須有非常精準的文字,寫人,寫景,也寫心。能夠自始至終都控制得這麼漂亮而不失手,每篇故事都完整而細緻,都剛剛好清清楚楚切在邊上,不賣弄技巧也不情緒失控,這樣優秀的作品近年實在少見,令人對新世代的作家產生莫大的期待。
這本集子一但翻開來讀了,就會非常專心,一篇接一篇,屏息看下去。這裡有幾篇寫的是一個人心裡剎那的分神,那分神的剎那萬分孤寂,即使另一個人就在眼前,你的心卻在他處,在他方。〈母鹿〉、〈一段一百六十公里〉、〈上台〉寫的正是這樣一種孤寂。另外的一種孤寂是無論再怎麼瘋狂,人總是在邊上而已,馬上就回神了,什麼亂子也沒有。〈The Case〉、〈剛剛好〉,有這麼一點切齒清醒的無奈意味。
〈哈夫以爾〉、〈鬥陣〉是一種對照的寫法,寫生活裡出了極小極小的亂子,寫某種可能發生但從未發生的凶險。而〈好死〉和〈書、房子、震動〉是兩則完全不同結構和主旨的故事,但它們是這些故事中少數主角明確感知並且理解他人存在的故事,不同的是,一個有怪異的溫暖,另一個則是更加孤鎖。〈全世界的李佳穎,起來!〉是一篇有趣的故事,幾個簡單的轉折,充分顯現了作者的聰敏和靈巧。
這些故事有的以美國為背景,有的是台灣的城鎮。但是,貫徹其中的情緒和氛圍非常一致。這書裡瀰漫著「存在卻不在場」、「在場卻不存在」的清醒微病感,一切懸於一線,又恍惚又緊繃。李佳穎不輕易放過任何細微的心理變化,她知道在哪裡應該對讀者的那條邊線施壓,但她也不堆砌雕琢,一筆帶到,俐落漂亮,讀者心裡震了一下,某個地方彷彿要痛了,然後她就住手,放一條生路給你,或是給她自己。
她的筆有犀利而恰當的慈悲,像生活裡那些幽幽醒轉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