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林德涅(Richard
Lindner,1901~1978),是二十世紀出生的現代畫家,他的繪畫風格獨特奇異,早在二十世紀五○年代,他就常常刻畫都市裡生活的奇裝異服時髦男女;男人造形像是市儈士紳,女性的神態形似性感風騷的神女,穿著暴露奢浮的服飾。當六○年代中期,安迪?沃荷、李奇登斯坦、維塞爾曼等畫家的普普藝術出現興盛之際,林德涅曾被列為普普藝術家。事實上,他是一位普普前期的畫家,今日的美術史家都把林德涅歸為「前普普畫家」。
林德涅自己說過:「我很崇拜安迪?沃荷,他不僅是位大畫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啟發者,打開了美國的眼睛,讓我們看到每日生活的東西與功利主義社會的美。我尊敬安迪?沃荷、李奇登斯坦、奧登堡,不過我不是他們那群的一份子,從來都不是。」林德涅在自述中指出:他的繪畫反映出二○年代的德國,那時是德國比較好的時候;而在另一方面,他的藝術創作的養份則是來自紐約,從美國雜誌上的圖片、電視,他得到很多靈感,他認為美國是一個很棒的地方。至於真正影響他繪畫觀念的卻是義大利的喬托、法蘭西斯卡、林德涅經常欣賞他們的繪畫,讚美他們是沒有時間性、歷久彌新、不會變老的藝術家,他追求他們繪畫中的某種力量,包括結構上的堅實以及從中產生的力量。
因此,林德涅的藝術,看似紐約都會生活的反映,事實上他比美國的普普藝術早了十多年即從都市生活中取材,從中產階級生活中找到創作的動力。當時他被美國藝術家認為是個局外人,他的繪畫形式深植於結構性的,甚至是幾何抽象的結構形體。然而他在主題表現上的感性,被納入普普風格,進入了美國藝術的前端。
理查.林德涅,1901年生於德國漢堡,是一位德國現代畫家,後來歸化美國。他母親是一個美國人,二十歲到德國遇到他父親,後來在漢堡結婚。林德涅初學音樂,想當一個鋼琴演奏家,也參加音樂比賽嶄露頭角。但在1922年興趣轉向繪畫,進入紐倫堡工藝學校。後來到慕尼黑美術學院學習繪畫,他說當時他向一些笨拙的畫家那裡學到「怎樣畫得很好」,因為從一個很好的畫家你學不到東西,畢卡索和馬諦斯是很糟糕的老師,好的畫家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刺激你。三年畢業走出學校之後,他到柏林,1929年回到幕尼黑在出版社工作。1933年納粹政權時代,他避居巴黎。二次世界大戰時他參加英法聯軍。1941年移民美國,長居紐約,以畫插圖為生,曾為《時尚》(Vogue)、《哈潑》、《時裝之園》等箸名雜誌作插畫,並為《包瓦莉夫人》(1944)、《霍夫曼童話集》畫書本插畫。1951年專心致力於繪畫創作,並在紐約的普拉特學院執教十二年,也在耶魯大學教畫。1978年4月16日他在紐約舉行個展之後,在睡夢中離開人世。
1977年6月,美國國務院邀我訪問美國,行程途經芝加哥時,訪問芝加哥當代藝術館,正好看到該館舉行的「理查.林德涅大展」,展出他一生重要代表作,印象深刻,林德涅本人是位溫文爾雅的藝術家,很難想像出自他油彩畫中的都市人間像,卻是彷如夢魘般的浮華世界,充溢著狂想、色情與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