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改變技術

行為改變技術
定價:450
NT $ 80 ~ 428
  • 作者:陳政見
  • 出版社:華都文化
  • 出版日期:2008-02-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86023X
  • ISBN13:9789866860232
  • 裝訂:平裝 / 374頁 / 16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第1章 行為改變技術的意涵

  本章主要在探討與敘述行為改變技術一詞的演變,進而針對行為與行為改變的意義加以解釋,最後再論及行為改變的主要特徵。

第一節 行為改變技術的辭源

  行為改變(behavior modification)一詞最早使用的名稱為「行為治療(behavior therapy)」,出現在Lindsley、Skinner和Soloman(1953)一篇名為「行為治療研究:第一次實況報告(Studies in behavior therapy: Status report I)」的研究中。後來Lazarus(1958)在「心理治療新方法:個案研究(New methods in psychotherapy: A case study)」中略微提到「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一詞。隔年(1959),Eysenck在心理科學期刊發表「學習理論與行為治療(learning theory and behavior therapy)」一文,使行為治療和學習理論產生連結,其後,自1963年行為治療期刊開始發行,「行為治療」一詞已成為學術研究的正式名詞,同年並有《行為研究與治療(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期刊發行,可見行為治療之研究已成為50 ~ 60年代頗受關注的主流。

  行為治療的目標在於幫助人們的社交技能,以因應社交活動和經驗,加強克服與解決難題的能力。然而,有一群心理學家及醫師對傳統的心理治療理論及技術感到不滿,於是根據實驗心理學的方法與研究結果,發展出一套有別於傳統、且具系統性的心理療法,即「行為療法」(Thorpe & Olson, 1997/2001),由此可知,「心理療法」包括傳統療法──精神分析療法及行為療法,而行為治療是心理治療的一支。

  到了1968年又有《行為治療與實驗精神醫學學刊(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ential Psychiatry)》發行。而同年另有兩種期刊同時發行,一為《行為改變期刊(Journal of Behavior Modification)》,另一種為《應用行為分析學刊(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這兩種期刊也成為當年研究行為改變技術最重要的學刊(Martin & Pear, 1992)。從這些期刊的發展,「行為改變」一詞原先是將實驗心理學所獲得的原理原則,應用於治療精神病患的一門行為科學,之後由於研究對象擴展到一般正常人的行為矯正上,而成為「行為改變」一詞。不過,國內學者在他們的著作中,總是以「行為改變技術」稱之,而且在大學修習科目中,也定名為「行為改變技術」,其英譯名稱即以“ Behavior Modifi-cation”為之。

  另一方面,由於行為主義強調行為的起源來自「前導事件(antecedent)」、「行為本身(behavior)」及「行為後果(consequence)」三者之間的關係,即所謂的「ABC理論」,因此到了1970年代出現「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一詞。然而,到了1993年之後,應用行為分析所實證出來的處理策略,都只是實驗心理學的原理原則在人的身上的驗證,處理策略可能只適合某個案的需求而已。因此,行為主義學者由驗證處理策略,進而以應用行為分析之ABC理論為基礎,應用訪談、行為觀察、實驗分析的過程,探討個案行為發生的真正原因,進而找出最佳介入方法,以改變行為者的行為,此即所謂的「功能性分析(functional analysis)」或「功能性評量(functional assessment)」。由於行為治療的介入或處理策略,來自於改變者的直接觀察與經驗判斷,並直接加諸患者或行為者身上,而功能性分析必須經由實驗分析與驗證,來確定行為發生的前因後果,才有介入的處方及處理步驟,因此功能性分析一詞有取代行為改變技術的趨勢。

 

目錄

第一篇 理論基礎
第1章 行為改變技術的意涵

第一節 行為改變技術的辭源
第二節 行為的意義
第三節 行為改變的意義
第四節 行為改變的特徵

第2章 行為改變技術的因由

第一節 行為改變的目的

第二節 行為改變的向度
消減不良行為
建立良好的新行為
轉移目標行為

第三節 影響行為改變成功的變數
刺激因素
反應因素
中介因素
後果因素
第四節 行為改變的共項

第3章 行為改變的動力

第一節 增強物的涵義與類別
涵義
類別

第二節 正增強物的類型
消費性增強物
活動性增強物
操弄性增強物
持有性增強物
原級增強物
次級增強物
制約增強物
類化增強物
社交性增強物
後援增強物

第三節 負增強物的類型

第四節 增強物的效力

第4章 行為改變之理論基礎

第一節 行為改變的實驗
古典制約學習
操作制約學習
認知學習

第二節 行為改變的學派
生理心理學派
行為學派
精神分析學派
完形心理學派
人本心理學派
認知心理學派

第5章 行為改變的原理

第一節 增強原理
涵義
類型
特徵

第二節 懲罰原理
涵義
類型
正負增強與懲罰之比較

第三節 消弱原理
涵義
類型
缺點

第四節 辨別原理
涵義
類型
缺點

第五節 類化原理
涵義
類型

第六節 漸進原理
涵義
類型
範例

第七節 模仿原理
涵義
範例
第八節 相剋原理
第九節 普氏原理

第6章 應用行為分析
第一節 A-B-C分析法
第二節 功能性評量

第二篇 處理策略
第7章 行為改變的處理策略

第一節 策略探源
中文辭源
英文詞意

第二節 古典策略
涵義
範例

第三節 處理策略的類型
溫和處理策略
嫌惡處理策略

第四節 處理策略與行為向度及控制事件之關係

第8章 情境刺激處理策略

第一節 情境處理策略
類型
注意事項

第二節 洪水法
涵義
類型
實施程序
優缺點
注意事項

第三節 飽足法
涵義
類型
實施程序
優缺點
注意事項
飽足法與洪水法之比較

第四節 系統減敏法
涵義
運用的原理
類型
實施程序
優缺點

第9章 反應控制策略

第一節 精準教學法
涵義
目的
運用的原理
實施程序
優缺點
注意事項

第二節 隨機教學法
涵義
運用的原理
實施程序
實施原則
優缺點
注意事項

第三節 面模教學法
涵義
運用的原理
實施程序
優缺點
注意事項

第四節 示範處理策略
涵義
目的
運用的原理
類型及實施程序

第五節 行為契約策略
涵義
目的
運用的原理
實施程序
優缺點

第六節 行為演練法
涵義
目的
運用的原理
實施程序
優缺點

第10章 後果控制策略

第一節 以增強原理為主的處理策略
代幣制度
反應代價法
分化增強策略

第二節 以懲罰原理為主的處理策略
暫時隔離策略
斥責策略
忽視策略
過度矯正策略

第11章 中介處理策略

第一節 自我控制概說
涵義
類型
階段與程序

第二節 自我教導策略
涵義
運用的原理
類型
實施程序
優缺點
注意事項

第三節 自我管理策略
涵義
運用的原理
類型
實施程序
優缺點

第四節 自我規約策略
涵義
運用的原理
實施程序
優缺點

第五節 能量治療法
涵義
運用的原理
適用對象
實施程序
優缺點

第三篇 實證分析
第12章 行為改變的處理方案

第一節 行為改變處理方案的設計原則
通則
基本原則

第二節 行為改變處理方案的要素
問題行為
預期效果
適用對象
適用情境
實施策略
所需時間
輔助器材
實施步驟
注意事項
家長及行政簽字認可

第三節 行為改變處理方案的實例
攻擊行為處理方案
搶東西的行為處理方案
不當的碰觸行為處理方案
扭擰皮膚的行為處理方案

第13章 行為改變的證據──資料的收集

第一節 行為資料量化的形式
以次數作為資料量化的形式
以時間作為資料量化的形式
以百分比作為資料量化的形式
以等級作為資料量化的形式

第二節 行為觀察的方式
全程觀察
部分時間觀察
試探觀察
抽樣觀察
同時觀察
現場觀察
錄影觀察

第三節 行為資料記錄的方式
持續紀錄法
時距紀錄法
時間取樣紀錄法

第四節 行為資料呈現的方式
紀錄表格式
資料統計表
結果分析圖

第五節 行為資料信度計算的方式
粗估法
逐距法

第六節 行為資料收集的工具
行為紀錄表
紀錄板
計數器
馬錶
電子手錶
計時器
錄影機
錄音機
電腦
其他需要物品

第14章 個案問題行為輔導會議

第一節 個案問題行為應變措施
建立經常性發生的問題行為目錄
備齊相關佐證資料

第二節 召開個案輔導會議
輔導會議步驟
會議紀錄之處置
個案輔導會議流程範例

第三節 個案輔導方案之監督
過程監控
成效評鑑

參考文獻

試題庫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寫書常見的理由不外乎教學需要或提出獨創見解,筆者曾幾何時想撰寫一本有關行為改變技術的大學教科書。然而經常獨坐在樓上沉思構念書的內容與體裁,但遲遲無法動筆,動了筆卻一直無法寫出完整的章節,五年下來,總是投筆離去的情形較多。去年五月間,華杏出版機構林宜蓁小姐到筆者辦公室訪談,經其自我介紹,始知為本校畢業校友,後來談到有關出書一事,筆者正想要出版行為改變技術一書,隨即爽口答應,而加快本書撰寫的進度。

  有關行為改變技術的書,國內已有許多專家前輩撰寫專書,且各有專擅,也各具特色。只是,每個人的思考模式不同,收集資料有異,組織與鋪陳方式也有別。其中,有將國外英文原著書籍編譯成書者,在連貫性上總有不足之感。若要以原文書作為教科書,則受到語文程度及特教專業背景的影響,學生在閱讀上實有困難,難免影響學習成效。另外,有些翻譯的書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以國外所舉案例不夠貼切,對生活在台灣的國民而言,是很難理解與想像的事,總有隔靴搔癢之感。例如「滑雪教學說明逐步漸進原理」的引用。

  然而經由前輩的努力,已提供許多經驗,奠下良好基礎,本書之撰寫,只是循著前輩之足跡,加以點綴裝飾、修補工作而已。

  個人撰寫本書理念,只是希望修習行為改變技術者,或使用行為改變技術者,能夠脈絡相通,脫離難懂外來語的拘束,而以簡化的文字符號與圖表來詮釋各種原理原則,並抽絲剝繭找出共同原理將之應用於社會、教學及生活情境中,達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境界。

  本書共分14章,第1 ~ 5章包括行為的定義、內容、類別、增強物、行為改變的特徵與目的、行為改變的理論及行為改變的基本原理。第6及第7章討論行為分析與策略。第8?11章探討刺激、反應、後果及中介之各種行為改變策略。第12章提供行為改變方案的設計流程與案例。第13章提供行為改變的證據。第14章討論問題行為會議的相關問題。每章再依內容需要細分節次說明。其中本書將重心置於基本原理、行為改變策略及處理方案等幾個章節。不過,在此要特別強調,原理是最簡單的行為改變公式,具有普遍化原則;而策略則強調該策略的涵義、運用的原理、實施要領及應注意事項;至於方案,就像使用冰箱與電視機一樣,只要懂得開關、選擇即可。本書列舉實際改變成功的案例,強調每一步驟的呈現,依步驟實施的具體活動,讀者可直接取而用之,或依實際需求作適當修改。書中每一實施方案,可能同時包括一種以上的策略,而策略也同時包括二種以上的原理,所以原理是基本的,策略是原理的結合,而方案是策略的具體化,三者之間息息相關。

  此外,本書以「行為者」與「改變者」作為兩方的代號,但兩者之間並非固定的,可能會隨時有所互換。行為者可能包括學生、個案、案主、兒童、問題行為者等稱呼;改變者則可能包括教師、諮商人員、醫師、家長、輔導者、示範者等。這和每個人在多元社會中常扮演著多元角色是一樣的,隨時因應實際情境而作調整,希望讀者能了解箇中變化。最後,自我2001年年末生病後,要感謝內人朱玉芬老師,即協助本書手稿打字及整理編排檔案,備極辛苦,謹此致上最大敬意與謝意;更要感謝華杏出版機構給筆者出書機會,尤其由衷感謝李佩璟小姐的用心審校,才能使本書得以順利付梓。筆者雖極力追求零缺點的理想境界,然而,難免有舛誤疏失之處,尚祈先進不吝指正,後學定當虛心受教與改進。也期盼使用本書之教授與學習者,能隨時提供改進意見,以利往後修正之參考。

陳政見 謹識 2008年2月
於國立嘉義大學民雄校區實習就業輔導處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18
    $80
  2. 新書
    95
    $428
  3. 新書
    95
    $428
  4. 新書
    95
    $428
  5. 新書
    95
    $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