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社交焦慮的陰影
- 作者:艾瑞克.郝蘭德,尼可拉斯.貝克勒
- 原文作者:Eric Hollander,Nicholas Bakalar
- 譯者:莊凱迪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07-09-09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1249273
- ISBN13:9789861249278
- 裝訂:平裝 / 320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社交焦慮症、憂鬱症和酒癮是目前最普遍的精神疾病
你害怕和他人四目相對嗎?害怕成為注目的焦點嗎?
和別人說話時你會緊張得臉紅或直冒汗嗎?
也許你不只是害羞而已!!
許多人為各種形式的社交焦慮症所苦,其中包括極度害羞、莫名恐懼、憂鬱等等。和一般的害羞不同,有社交焦慮症的人往往害怕與人群接觸,在公眾場合感到窘迫不安;在身體方面,可能出現流汗、顫抖、發聲怯懦、心跳加速、氣喘等症狀。本書由兩位相關領域的權威人士,分別從心理治療和社會觀察的角度探討現這社會現象。內容分為社會觀察以及臨床治療兩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引導讀者先從一般社會觀察的角度,瞭解社交焦慮症和一般害羞的不同,以及身體或心態上的徵兆。社交焦慮症只是純粹的疾病嗎?社交焦慮症的人其童年或青少年時期可能有哪些成長經驗?父母老師如何適時引導?
第二部分則教導讀者判斷自己是否有社交焦慮的徵兆、如何以初步的自我練習來解決這個問題,以及如何找到合適的心理醫生,有哪些臨床治療的藥物,還有對於社交焦慮症和憂鬱症的最新研究報告。
作者簡介
艾瑞克.郝蘭德爾(Eric Holland〉
紐約市西奈山醫學院(Mount Sinai Medical School)的精神醫學教授。他是美國精神醫學會所出版的《焦慮性疾患教科書》(Textbook of anxiety Disorders)一書的共同著作人,並且曾經在「資料線」(Dataline)與「今日」(The Today Show)等節目中現身說法,教導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疾病的正確認識。
尼可拉斯.貝克勒(Nicholas Bakalar)
專業寫作者兼編輯。著有十一本著作,包括《瞭解青少年的憂鬱》(Understanding Teenage Depression)、《肝炎全書》(Hepatitis A to G: The Facts You Need to Know About All the Forms of This Dangerous Disease)等。
譯者簡介
陳美君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畢。中原大學理學院心理學研究所畢。譯有:《精神科藥物衛教手冊》、《健康心理學—行為與健康入門》、《貝克絕望感量表指導手冊》、《變態心理學》、《病患評估手冊》、《大學生短期心理治療之個案報告》、《最新英文命名事典》、《病歷與理學檢查精義》。
審訂者簡介
莊凱迪
學歷:陽明大學醫學士 、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發展碩士
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資深主治醫師、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
推薦序
不只是害羞而已! 江漢光醫師
人類不但是高度群居,並發展成嚴密組織和社會化的動物,且以其所被賦予的最高心靈智慧,創造出你我俱可見的極速文明化下複雜的生活型態和人際互動。於是離群索居、退在一隅的御宅男女當然詭異費解,畏縮怯場、融不進周遭場景的害羞人等,尤不利於生存。可是在醫學上,偏偏就發現這麼一種病態似的現象。罹患有稱為「社交焦慮症」或「社交畏懼症」的當事人,在只要有旁人在場的場合中,就會過度困窘和感覺屈辱,並且以他們自己的恐懼為恥,而一再地逃離或避免接觸所有形式的社交場合,而當不得不參與時,則變成一場惡夢或酷刑。在過去,人們還真不知道這到底是腦袋裡哪一根筋不對了,才會出現這麼離譜的行為。
實際上,他們真的不只是害羞而已,大部分有社交焦慮症的人,都會努力嘗試避免把別人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來,即使是對自己具有正面意義的注意力也一樣。然而,社會上多數的人們,整天汲汲營營求表現,深怕別人沒有注意到自己而喪失了機會,並常沾沾自喜地炫耀自己有多得人緣或受賞識,相較之下,真令人感慨生物界奇妙的多樣性和異質性。患有社交焦慮症的人通常喜歡淡入背景裡,他們希望自己永遠只是場景的一部分,沒有人會察覺他們或對他們有興趣,因此他們可能就很難有機會與別人正常會面或維持友誼,於是終其一生在工作和成就上,也難以得到該有的認同和預期值,如此豈不大大遺憾。
尤有甚者,他們什麼都怕,上台演講當然害怕,登台表演亦難如登天,害怕面對或應付權威人物(老闆、老師),連很自然或極其平凡、例行的人際互動,他們都如臨大敵、如履薄冰般的戒慎恐懼。比如說在外用餐時,他們會覺得在別人面前咬一口食物或啜一口湯的動作,等於是在人潮爆滿的體育場裡做單人秀一般。愈緊張的結果是,他們害怕因此若會打翻飲料,或是拿筷子和湯匙時手不停顫抖,別人可能會留意到他們的焦慮,或者以為自己是瘋子。於是到了餐廳,只要看到有別人在用餐,他們立刻離開,實際上,多數時間他們永遠一個人用餐,這真令人匪夷所思。
不只如此,他們害怕在別人面前寫字,不敢上銀行存提款和簽支票。男生則不敢上公用洗手間,更絕不敢在一排便斗前與別人一起小解,因此常憋尿而致膀胱發炎。他們跟女生一樣,永遠只敢上大號間,或偷偷進入沒有人使用的廁所。買東西要退貨時,他們不敢面對店員,即使是提出一個小小的要求,也可能會極度的擔心,他們會以為提出要求將使自己看起來很拙,被拒絕的可能性很大,而任何的失敗都會讓自己受辱,即使是一次的小挫折,也會使他們如同驚弓之鳥般再也不敢造次了。
參加派對或開會、跟陌生人或不熟識的人說話、在答錄機上留言,或甚至只是出現在公開場合中,有社交焦慮的人都會感覺不舒服,於是他們只能值夜班,或在深夜路人稀少時逛街,以逃避與不熟識的人接觸。他們不僅不敢與人約會,也嚴重妨礙到親密和浪漫關係的尋求與建立。他們永遠覺得自己的社交表現無法滿足別人的期待,而他們對社交活動的畏懼和缺失,經常導致意志力的消沉,以及進一步的孤立情境。
另外,醫學上也注意到社交焦慮症幾乎多數伴隨著憂鬱症、恐慌症、酗酒和酒癮、抽菸,以及易遭致感染之免疫體質性疾病的發生,亦即所謂的共病症或共罹率。這些續發性或合併發生的精神和身體症狀,更造成當事人和周遭家屬親人莫大的困擾。它們通常持續出現而產生極負面的結果,使得當事人因此無法好好就學、就業,比較不可能結婚,也難以達到較高的教育程度和職業層級,人生的尊嚴和成就感亦受壓抑而變調。
由於社交焦慮症患者如同其他所有種類之精神疾病般,不太可能有足夠的病識感來就醫以尋求改善,甚至於會排斥醫療,擔心治療師會嘲笑他們,不會認真看待他們的病症。他們也無法冒著會覺得困窘的危險,親自將自己的故事陳述出來。是故,在臨床上,連精神科醫師都少有機會接觸到他們,更遑論能展開積極的治療了。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因為有上述的共病症狀(憂鬱症、恐慌症、酒癮症等等),才偶爾能夠使他們勉強尋求幫助,也因此才使得醫療人員發現隱藏在這些病症後面的社交焦慮症狀。所以稱此病為一張「隱藏的害羞之臉」,似乎最為傳神貼切。
雖然已經堂堂邁入二十一世紀多年,醫學的進展也已成就斐然,但困擾人類的諸多慢性、體質性和消耗性的重大疾病,諸如惡性腫瘤、糖尿病,高血壓、腦中風、免疫系統疾病,或老年失智症等等,其病程和預後仍然令人聞之色變。分子醫學和基因療法、生物科技,以及標靶治療,更是人類面對上帝的疏忽所致之缺陷的絕地大反攻,有朝一日,期待人們終得以克服病痛,延年益壽,並得以大幅提高生命之品質。精神和心智疾病向來隱晦莫測,帶給人們的負面扭曲形象亦自古已然,其治療的成果在過去也有限得可憐,就診精神科更需要有很大的勇氣,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和後續的對待。所幸,社交焦慮症這種「最人性的恐懼」現象不像其他主要之精神疾病般棘手難治,透過適當而選擇性多又療效頗高的藥物治療,並配合認知行為性心理治療,以及團體治療之社交技巧訓練等等,均可以獲得可觀的進步,讓他們可以重回人群和社會中,享受人際互動所帶給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最重要的是,他們想要走出來,想要有所改變,更想要讓自己重新過日子,而經過治療後,終究可以做到。
本書作者從醫學的各個層面來說明和剖析社交焦慮症的多元面貌,並詳述其診斷和治療策略,以及最新的研究趨勢和成果,並介紹相關的自助式社會支援機構和網路資訊資源。個人閱畢,不但感受其內容之精湛豐碩,並同時對自己的專業工作上有很多幫助,可謂極具可讀性和實用性。尤其在目前市面上此種疾病之相關書籍仍缺乏的情形下,更可提供苦於此疾的患者最大的心靈共鳴,並可能燃起患者自助自救的信心,是故樂以為之序。
(本文作者目前為書田醫院神經精神科主任)
走出社交焦慮的迷霧森林 莊凱迪醫師
或許,現在就在您的身邊,您的親友,正有人在遭受社交焦慮的痛苦,卻沒有人瞭解。您可知道,社交焦慮是什麼樣的痛苦呢?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很想要的東西、也很容易得到的東西,自己卻得不到;很想做的事情、也很容易做到的事情,自己卻做不到。社交焦慮就是這樣子的一種苦痛。有社交焦慮的人,還是很想要有社交活動,還是很希望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可是這麼簡單的事情,這麼容易得到的東西,社交焦慮卻讓人做不到、得不到。
如果一個人很享受在公眾面前表現,跟不熟的人社交也怡然自得,這樣的人沒有社交焦慮。如果一個人只想自己單獨過活,不需要在公眾面前表現,也不想與不熟的人社交,這樣的人也跟社交焦慮無關。社交焦慮是指一個人想要表現、想要社交,卻緊張到連個簡單的動作也做不到。
社交焦慮是不是一種疾病?很多人都認為疾病隱含著不正常的意思,因此不願意去面對疾病。其實,疾病的英文是 disease,是由dis- 與 –ease 兩個字根組成。dis 是「不」的意思,ease
是「舒適、舒服」的意思。疾病(disease)指的就是不舒服、不舒適的狀態,不一定意味著不正常。只要這個不舒適的狀態干擾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就可以稱它為疾病。社交焦慮的確是個很不舒服的狀態,因此我們把他稱為 disease,並不代表不正常。
疾病只是一個標籤,標示一個狀態。精神疾病只是在標示一些心理的不舒服狀態,並沒有歧視不正常的意思。這個標籤本身並沒有好壞的價值判斷,是我們人類自己把特定的標籤污名化,才讓標籤開始有不好的含意。如果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人們減少這些不舒服的狀態,這些方法就稱作是治療。治療本身也沒有對錯的意含,不代表把一個人從錯誤矯正為正確的一方。就如同本書作者指出的,所有的疾病都只是人為的一種分類標示,就像是我們把高於一定標準的血壓稱為高血壓,血糖高於一定標準的稱為糖尿病,目的在提醒大家這些人最好要接受治療。疾病與治療都是中性的標籤,我們得了高血壓不會覺得羞愧,我們治療高血壓的時候不會覺得丟臉。同樣地,心理的疾病,也都是中性的標籤,沒什麼好羞愧丟臉的。
從很多層面來看,社交焦慮跟暈船沒有什麼不同。暈船的人平時好好的,但是乘船的時候就暈得十分痛苦。就像是社交焦慮的人,平時的活動都很好,但是遇到有人看他或注意他的時候,就會緊張得十分痛苦。暈船的人可以盡量避免坐船,但是當想要或是需要搭船的時候,就最好接受一些治療來減少不舒服。同樣地,有社交焦慮的人,可以盡量避免社交活動,但是在參加社交活動的時候,接受一些治療可以減少不舒服的狀態。社交焦慮跟暈船一樣,沒什麼好丟臉,也不代表這個人懦弱、不正常,就只是一個不舒服的狀態。每個人都會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暈船的時候我們會去尋求治療,同樣地,社交焦慮也可以尋求一些幫助。
疾病跟社會文化有很密切的關係。同樣的疾病,在不同的社會,重要性就會有不同。同樣以暈船為例,在一般的社會可能不是大問題,但若是在一個所有人都需要上船捕魚才能維生的漁業村落社會,如果一個人有暈船的毛病,就會變為一個大問題,他可能無法謀生產生經濟的問題,也可能別人會懷疑他是不是偷懶,因此在社會上受到歧視。社交焦慮也是一個從古至今在任何的社會都一直都存在的狀況,但是在傳統的鄉村農業社會中,大家都熟識,也很少遇到陌生人,社交不是大問題,也不是工作所必要的技能,所以社交焦慮並不是個大問題。到了現代的工商社會,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隨時都會接觸的陌生人,大部分的工作都需要與陌生人交往或是在不熟的人面前表現,社交焦慮就逐漸變成一個大問題。在過去,這是一個可以躲起來的狀況;在現代,為了要發揮才能、享受工作的成就感,有的時候就非解決社交焦慮不可了。
面對情緒心理問題的時候,有些人會為了堅持自己的獨立、顯示自己的堅強,而拒絕接受治療,彷彿接受治療就是承認自己的個性懦弱,對自己的情緒無能。這樣的堅持有沒有必要呢?讓我們先抽離情緒,來看看記憶方面的事情。如果有種藥物可以幫助記憶不佳的人改善記憶力,如果有一些訓練方法可以幫助一個人增進記憶,我們會這麼害怕、這麼排斥嗎?心理治療也是一種訓練學習的課程。我們從小到大都在上課接受訓練,我們學語言、學數學、學樂器,卻很少接受情緒方面的訓練;心理治療是一個很好的情緒與
EQ 方面的訓練機會,就跟我們知識技術方面的學習一樣,都是一個成長成熟的機會,不代表我們懦弱。
社交焦慮最根本的問題,是過度在意別人的眼光。藥物的治療可以幫助我們抽出我們的注意力,減少我們一直把注意力停留在別人的眼光上,讓我們可以更容易注意到別的事情,減少社交焦慮的影響。心理的治療,也是透過改變我們的認知、調整
EQ、增進抗壓性、協調我們的個性,來讓我們放下這些對別人眼光的過度在意,可以專心做好我們想做的事情。就像是所有的治療只是要解決問題、減少不適,如果評估利弊得失,利遠多於弊,就是好的治療,就值得我們嘗試。社交焦慮的治療,也只需要評估利弊得失,沒有必要擔心其他的問題。
在現代的社會中,不論是在職場或是日常生活,社交的能力逐漸比知識與記憶更為重要。工作的升遷、人際關係的和諧,都需要良好的社交能力。因此,社交焦慮愈是重要,所造成的影響層面就更深更廣。社交焦慮會讓一個人的才能無法發揮,讓他無法表現出他可以表現的能力,限制他無法晉升到他應該可以獲得的職位。改善社交焦慮之後,可以獲得的益處也更多。但是即使在已經邁入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我們還是看到有些人用十九世紀的態度看待社交焦慮,也看到更多有社交焦慮的人拒絕治療,實在非常可惜。
更可惜的是有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痛苦的來源是社交焦慮。根據統計,大約每二十個人裡面就有一個人有社交焦慮的狀況。按照這樣的狀況推估,在我們周遭的這麼多人,隨便一個班級、一間辦公室、一個社區的鄰居,乃至於我們的親戚朋友,都很可能有許多人正在承受社交焦慮的苦痛,卻都沒有人知道。社交焦慮到處造成人們的痛苦,影響人們享受他們的人生、發揮他們的能力,這樣的狀況,對於個人或是社會都是很大的損失,卻很少看到有人正視這樣普遍的問題。
社交焦慮是個很複雜的狀況,就像是個迷霧森林,想要走出這座龐大的迷霧森林,可以有很多條路。藥物治療、心理治療都各有優缺點,但是如果沒有適當的地圖引導,太多的路反而讓人更加容易迷路,更難走出來。面對社交焦慮、處理社會焦慮,我們需要一本地圖作為指引。這本《不只是害羞》就是最好的社交畏懼的導引地圖。作者是美國在社交焦慮方面的權威,以有系統的方式,將現代的西方醫學對社交畏懼最新的發展,所有面對社交焦慮所需要知道的事情,都清楚條理地陳列出來。這本書可作為社會焦慮最具權威而清晰的指引手冊。雖然書中受限於西方醫學的界線,只對西方正統醫學的內容做了權威的整理,對於近年來積極發展的東方傳統療癒方法,像是靜坐冥想等等缺乏涉獵,但這也顯示本書之嚴謹,堅守科學證據的原則,只對於有科學證據的結果做出科學的評述,對於科學所不知道的事情,存而不論。整體來說,這是一本既有科學的嚴謹,與實用可讀性兼顧的好書。
對於正要克服社交畏懼的人來說,這本書是最好的自助手冊。對於想幫助親朋好友克服社交畏懼的人來說,更需要依循書上的指引來幫助他們。我們衷心希望,隨著這本書的出版,愈來愈多的人可以發現社交焦慮、面對社交焦慮、接受社交焦慮、處理社交焦慮。期待隨著社交焦慮這個狀況的改善,每個人的才能與專長都可以盡情發揮,不要再被無謂的焦慮害怕所限制。
(本文作者為「Dr. Soul 心靈醫生」院長莊凱迪醫師。陽明大學醫學士、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科學院人類發展碩士。歷任精神科專科醫師、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台北榮總精神科資深主治醫師、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