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失敗者──21個雖敗猶榮的故事
- 作者:伍爾夫.許奈達
- 原文作者:Wolf Schneider
- 譯者:薛文瑜,闕旭玲
- 出版社:天下雜誌
- 出版日期:2007-07-2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759016
- ISBN13:9789866759017
- 裝訂:平裝 / 304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從偉大的輸家身上 得到感動與啟發
當前世界人口約為百餘年前的四倍,奧運百米賽跑的參賽人數則為五十倍,但獎牌仍然只有三面。如今,在「競爭」成為大眾運動的年代,「輸」已成為常態。當全體人類成為物種演化的佼佼者且昂首闊步之際,每一個人的最真實際遇,卻可能是「失敗」。但是,失敗也可以很偉大!
德國傳播界大師伍爾夫.許奈達以古今歷史知名人物為主題,透過輕鬆的筆觸、豐富的文采,描寫二十一個失敗的故事:有人敗得很愚蠢,有人運氣不佳,和舉世尊榮擦身而過,有人一輩子倉皇掙扎於他人的陰影,有人從雲端跌落谷底,也有人生時為輸家,死後卻擁有全世界……。
《偉大的失敗者》並非改寫「成功」的定義,而是藉由名人的生平故事,帶領讀者坦然面對「失敗」,且在瞭然的慰藉中,迎向積極人生。這些人物包括:歌利亞、貝林格、史密斯、隆美爾、切.格瓦拉、戈巴契夫、高爾、莉澤.邁特納、艾倫.涂林、瑪麗.斯圖亞特、路易十六、威廉二世、老約翰.史特勞斯、海利希.曼、倫茨、 費迪南.拉薩爾、托洛斯基、王爾德、漢姆生、畢希納、梵谷、邱吉爾、鄧小平、尼克森等。
許奈達認為,就因為「失敗」是如此普遍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值得我們效法的典範絕非勝利英雄,而是那些不怒氣沖天、還會微笑的失敗者。從偉大的失敗者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從而安於地球上最常見的失敗宿命,繼續奮力前行。
「文風高雅、考據詳盡,作者獨樹一格的臧否人物,引人入勝——這就是《偉大的失敗者》。一本了不起的書。」
──《世界週報》
「一本相當輕鬆有趣又能撫慰人心的書。」
──《明星週刊》
作者簡介
伍爾夫.許奈達(Wolf Schneider)
曾任美聯社駐慕尼黑新聞特派員、《南德早報》駐華盛頓特派員、《明星》週刊出版部負責人、《世界日報》總編輯及北德電視台(NDR)訪談節目主持人。一九七八年起擔任德國著名的亨利.南恩新聞學校(Henri-Nannen-Schule)校長,長達十六年,培育許多新聞人才,是德國傳播界大師級人物。
現年八十二歲的許奈達至今筆耕不輟,目前二十餘部著作中,除經典作《新聞工作最新指南》(Das neue Handbuch des Journalismus),還有一系列修辭叢書,引起德語讀者廣大迴響,例如《學校忘了教我們的生活德語》(Deutsch f?rs Leben. Was die Schule zu lehren verga?.)。他曾說:「我希望我還有幾年好光景,然後最好能在工作時鞠躬盡瘁。」
譯者簡介
薛文瑜
台大社會系學士,德國畢勒費爾德大學德語教學系碩士肄業,目前專職德文翻譯,譯有《饗宴的歷史》、《小心,偏見》、《亨利國王的鼻尖》、《奈諾身體探險記》等。
闕旭玲
政大哲學系學士,留德六年,曾於特里爾大學主修德文,現專事德文翻譯,譯有《窮得有品味》、《丈量世界》、《鏡子的法則》、《以母愛為名》等。
推薦序 讀史使人聰明 胡忠信
推薦序 失敗學也是人生必修的學分 南方朔
前 言 我們幾乎都是輸家
愚蠢的失敗
葛利亞、貝林格與史密斯船長──三個牛皮吹破的人
了不起的失敗
隆美爾──讚嘆—歡呼—死亡
切?格瓦拉──雨林的浴血救世主
戈巴契夫──解放人民,失去江山
和尊榮擦身而過
莉澤.邁特納──她失竊的諾貝爾獎
涂林──幫助英國打贏二次大戰的無名小卒
高爾──贏得選舉卻失去公職
被迫下台的國王
瑪麗?斯圖亞特──遭斬首的陰謀女王
路易十六──一個好人卻葬身斷頭台
威廉二世──安享餘年的末代皇帝
既生瑜,何生亮
倫茨──才華洋溢到讓歌德憎恨他
老約翰.史特勞斯──「圓舞曲之父」不敵兒子
費迪南.拉薩爾──把國際聲望讓給馬克思的勞工運動領袖
海利希.曼──活在作家弟弟湯瑪斯.曼的陰影下
托洛斯基──《共產黨歷史》中消失的十月革命急先鋒
從高處墜入深淵
王爾德──被捕入獄的社交界寵兒
漢姆生──為名譽而雄辯的詩人
時也,運也,命也
畢希納──二十三歲病逝時就超越二十三歲的歌德
梵谷──身後征服全世界的浪蕩子
不倒的小巨人
邱吉爾、鄧小平──無人能出其右的兩個不倒翁
尼克森──遭到前所未有追逐的總統
總結 反英雄主義的巔峰
我們幾乎都是輸家
地球是個失望之星,我們的一生總是惡運當頭,不幸亦步亦趨,與樂透大獎無緣,而且人善被人欺。失敗時,我們感到羞恥,但卻無法擺脫總是輸家的命運,還得面對人與人之間永無止盡的競爭。當人類成為物種演化過程中寂寞的佼佼者且昂首闊步向前邁進時,每個地球住民的生活際遇,卻沒有比「失敗」這兩個字更寫實的了。
當然,贏家也有;但相對於全體人類,其人數微乎其微的,而且在上個世紀還大幅縮減。
雖然現在還是有雙人對決的比賽,即輸贏都只有一個人,例如拳擊、西洋棋、溫布頓網球賽、總理或總統選舉; 然而,長久以來,只有輸贏兩人分佔羞愧或凱旋滋味的情況,已成為人類經驗的例外了。因為如今在一個贏家勝出的同時,往往代表有無數人落敗。
純粹從計算的角度來看,今日奧林匹克百米賽跑的參賽人數,是一八九六年的五十倍,但獎牌依然只有三面。今日一個國家的人口可能是十九世紀時的五十倍,受過良好教育且有治國能力的國民可能是過去的一百倍,但部會首長仍只有五位,或者說,這個國家也消受不了一百位首長。
更嚴重的是,那些淪為輸家的人呈倍數成長——自從競爭主宰了我們的職場生涯、我們的思考和意願後,它已被視為促進世界秩序的萬靈丹。直到進入二十世紀前,世界秩序是不容變更的,貧窮往往被視為上帝的意志,一旦為奴就終生為奴,沒有人會把窮人看做失敗者,窮人是俗世再自然不過的安排。
但此時此際人類對金錢、權力、名聲、榮耀和獎牌的追逐,簡直成了大眾運動,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這世界產生了為數眾多的失敗者或輸家——他們心存怨恨卻還得眼看對手備受推崇,他們都受到命運的牽制,甚至自認一無是處。
對這些輸家來說,還不能用「天理不明」、「社會快要完蛋了」等安慰話幫他們推卸失敗的責任,因為「機會均等」——如果你是個人才,而且真想往上爬,所有的門都會為你而開!我們常聽到這類原是要振奮人心的教條,卻造成今日失敗者產生前人未曾有過的挫敗感,和前人無需肩負的自責。
本書所介紹的人物都看到機會並決定掌握機會,他們想贏,如果幸運之神多眷顧一點,他們也能嘗到勝利的滋味。但是他們卻因命途多舛、受世人屈辱或面臨更強勁對手,結果凱旋夢碎,功敗垂成。因此,他們的失敗顯得特別悲慘,特別有戲劇效果,也特別失盡顏面。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省視這些聲名顯赫的輸家,同時對於那些沒沒無名的失敗者,給予一份公平的評價。
氣勢磅礡的輸家會奮戰到最後一口氣,糟糕的輸家只會張牙舞爪對抗自己的不幸;有風度的輸家不諱言自己的失敗,他們會輸往往是因為自己不那麼好強、不願對當權者逢迎拍馬,也不願把對手踩在腳下。
那麼,拿破崙被放逐到聖赫勒拿島(St. Helena)後抑鬱而終,他也是輸家嗎?俾斯麥最後在皇帝年少氣盛的脅迫下退位,他也是失敗者嗎?他們固然最後難逃失敗的宿命,但這類似個案卻非此處討論之列,因為他們站在贏家階梯的頂端太久,硬要說他們備受挫折或說他們是失敗者,都太過牽強。
對於地球上大多數失敗者,我們除了知道他們是輸家以外,一無所知。有多少人遭逢沉重打擊,卻逆來順受甚至樂天知命?而那些根本不知道自己錯失什麼的人,又生活在世界上哪個角落?例如在第三世界國家,肯定有無數天賦異稟的人並無機會開發他們的潛能——如果莫札特不是薩爾茲堡宮廷樂隊指揮之子,而是誕生在中國農家,他的命運又會如何?
還有無數人暗自忍受自己的失敗命運:單戀者、終其一生都在等人青睞的壁花、懷才不遇的歌劇演員和作家;還有數不清的人得承受配偶比他耀眼、孩子比他成功,或是想要一部更炫的汽車卻不可得,想成為明星、老闆、最起碼的會計主管,卻都無法如願。
最後,還有數十億人集體遭到貶抑,例如印地安人、黑人、原住民、乞丐、殘障人士、賤民等受壓迫的族群,在暴力陰影下茍活的女人及遭獨裁暴君惡意通緝的少數叛黨。那些耶穌承諾救贖且勞心勞力又肩負重擔的人們,他們的生命歷程也都可以寫成一本書,只是他們依然得面對苦澀的事實:救贖從未實現。
在無名小卒累積大量失敗的苦痛之下,書中這些偉大的輸家仍能脫穎而出,關鍵在於我們認識他們,但我們不會因此對他們同病相憐。如果輸家怒氣沖沖、憤憤不平且和勝利者同樣霸氣十足,我們一樣會覺得他們令人厭惡。我們比較能接受那些並非一開始就汲汲營營想攀登頂端的人。也許,失敗者是最親切的人,他們會微笑,而勝利者卻是露齒獰笑。
羅馬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小迦圖(Marcus Porcius Cato)在凱撒凱旋後是怎麼說的?「成功的事應是諸神贊同的,但失敗的事卻是迦圖所支持的。」這種公正無私的評斷值得我們效法,本書自許能對此一主題有所貢獻。從偉大的輸家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他們和我們共有地球上最常見的宿命。
讀史使人聰明∕胡忠信
義大利諺語說:「成功有一百個父母,失敗就成為孤兒。」這與台灣俗諺「西瓜偎大邊」有異曲同工之妙。人都希望成功順遂,不喜歡失敗頓挫,但沒有一步登天的成功階梯,有了失敗做為累積經驗,才有可能反敗為勝,成功的項鍊是由失敗的串珠貫穿起來的。
人性喜歡以史為鑑,以成功人物做為學習典範,然而,成功人物背後的「失敗哲學」才是彌足珍貴的切身教材。伏爾泰說:「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教訓是從來沒有得到教訓。」掌握失敗的轉折處,從負面逆境吸納人生意義,才不會重蹈覆轍,才能掌握「讀史使人聰明」的精髓。「尚友古人」,「轉益多師」,「緣尋機妙」,「多逢聖因」,才有現實的生命力。
本書作者伍爾夫.許奈達(Wolf Schneider)是一位學者、記者、電視廣播主持人,他以令人驚嘆的才智學識,重新解讀歷史人物,歸納出「偉大的失敗者」。他沒有學院派的枯燥考證,沒有蛋頭式的冗長推論,卻有媒體人的機鋒與即時性,而且有一流的說故事能力,在行雲流水的文筆背後,呈現出深沈的人文素養、宗教關懷與歷史縱深;他不想建築宏觀的解釋架構,卻以最親切活潑的眼光看透人生,令人掩卷嘆息之餘,不禁對人性的多樣性有了更多讚嘆與折服。
鐵達尼號船長史密斯太過自信與大意,加上一連串巧合的誤判,造成當時最大的船難事件。隆美爾將軍固然足智多謀、驍勇善戰,但他送一卡車飲水給予受困的英軍野戰醫院,使我們見識到「將道」之可貴,足與日本戰國英雄上杉謙信送鹽予武田信玄的典故相互輝映。切.格瓦拉在死後如同耶穌一般,成為革命聖賢,甚至與二十一世紀的流行時尚結合,「生時為輸家,死後成為贏家」,這是人性超越生死的英雄旅程。
法國末代皇帝路易十六在大革命爆發之日,在他的日記上寫著:「無事可記。」對照於他的妻子瑪麗.安托瓦內特皇后在上斷頭台前說過一句驚世名言:「人民無麵包可吃,但可以吃蛋糕啊!」本書作者如太史公般引用法國詩人的話下評斷:「有法子救得了路易十六嗎?沒有。所有從前統治者的錯誤,所有國王的惡習,都算到他的頭上,並在他無辜的額頭上印下贖罪標記,他是一個為了處罰君主政體而必須屠宰的祭品。」中國末代皇帝溥儀、俄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豈非相同宿命?
托洛斯基是俄國大革命的超級搖滾巨星,但最後卻亡命天涯,被史達林追殺,是「時不我予」,抑或「性格決定命運」?還是「天無二日」,俄國只容一位 「革命之子」?王爾德是稀世天才,上流社會媒體寵兒,卻由天堂墮入地獄,最後潦倒異鄉,抑鬱而亡,為什麼自毀到如此下場?
梵谷更是一位失敗的離奇典範,生前一事無成,幾乎是社會邊緣人,但生命最後十年發憤繪畫,成就為歷史上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如今他的作品價值連城,聲譽與身價不斷飆漲,梵谷為什麼沒有莫內、畢卡索如此好命?即使他生前一無所有,但死後卻擁有了全世界,不正是來自梵谷奮鬥的一生以及為藝術、博愛而活的高尚情操?
邱吉爾、戴高樂、鄧小平都歷經了政治的大起大落,但他們都汲取失敗殷鑑,假想「如果人生重新來過,我會採取什麼態度?」他們最後都能承擔大任,在不斷做準備的自我要求之下浮上檯面,引領風騷。反之,尼克森、希特勒冥頑對抗命運,陷入自我中心的盲點,最後自毀而且成為負面教材。
歷史是現在與過去之間無休止的對話,歷史也是永無休止的爭論。本書作者提出二十一個範例,如同一流的解說員引領我們穿越時光隧道,犀利且睿智地品評月旦人物,我們如同與老朋友般對談,進行了一次「失敗英雄之旅」。正如我們最熟悉的一句經典:「失敗是成功之母」,在英雄血淚流汗的背後,指引我們一條寬廣豁達的人生道路。「凡流淚播種的,必歡呼收割。」這就是歷史的教訓。
(本文作者為政治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