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憤怒

面對孩子的憤怒
定價:280
NT $ 221 ~ 252
  • 作者:揚烏韋.洛格
  • 原文作者:Jan-Uwe Rogge
  • 譯者:羅慕謙
  • 出版社:高寶
  • 出版日期:2007-06-1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1850708
  • ISBN13:9789861850702
  • 裝訂:平裝 / 304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會搗蛋的不一定就是壞小孩;不吵鬧的不一定就是乖小孩。

「該學的不學,只會打架、鬧事!」
「還這麼小就會挑釁父母,長大以後還得了!」
兒童與青少年的憤怒或暴力行為,是另一種形式的求助呼喊。孩子憤怒的形式不只限於肢體暴力,自卑、自虐的壓抑也是一種憤怒。

孩子的憤怒是一面鏡子,所有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的大人,都能夠在其中看到自己

憤怒並非全無益處,它能幫助孩子塑造人格與創造性。一起成長的爸爸、媽媽、老師,會在孩子的憤怒中看到自己。處理兒童與青少年的憤怒時,大人也必須接受自己人格中的破壞性憤怒與創造性憤怒,唯有認識並接受這一點,大人才能接受孩子的整體人格。

「憤怒教育」──學會「怎麼處理憤怒」的教育,從小就該開始,而且沒有停止的一天

◆手足衝突
1.先把「受害者」抱在懷裡,但是不要太久,也不要顯示過多的同情。否則小的孩子每次一跟哥哥姊姊起衝突就會刻意哭鬧以尋求爸媽的支持。對「受害者」表示同情的同時,清楚指示「兇手」離開現場:「媽媽要你出去!」如果兇手不走,那就帶受害者離開。
2.如果衝突的狀況不清不楚,你不知道是誰先起的頭,不知道誰輸誰?,恰當的做法就是把兩個孩子分開,送到不同的房間裡待著,等他們冷靜下來後,再跟他們談??當然不是問他們是誰先起的頭,而是教導他們如何以不傷害對彼此的尊重的方式爭執辯論。或者是單獨與大的孩子討論,以後遇到同樣的情況時如何以非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

◆吵架
1.大人必須以身作則,為孩子示範出體諒、公平與誠實的行為。如果大人自己言行不一,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孩子就很難學會尊重他人。如果孩子總是看到大人以權力、以大聲粗俗的言語、甚至以肢體暴力暫時「解決」問題,他們就很難接受以更複雜但更文明的方式去解決衝突。
2.孩子必須學會「以不傷到任何人的自尊的方式解決問題」。孩子或學生要學會自己解決衝突,為自己負起責任。他們還必須學會,衝突的解決無關勝利或失敗,也沒有贏家和輸家。互相貶低的權力爭奪只會引起報復的慾望(「我們就看看誰最後會贏!」)。

◆憤怒儀式
「儀式」具有組織的功能。它讓孩子看到,我在哪裡,我可以做什麼,我有能力做什麼。儀式帶來明確與可靠,帶來方向。以「扭打儀式」為例,家長與孩子可以定期進行「扭打」遊戲。讓孩子學會,出拳可以,但是不能打臉、打肚子,只能打上臂,而且不是使盡全力,以免傷到對方。孩子必須學到,緊緊抓住對方可以的,但不能抓喉嚨,只能抓手或腳,而且一旦對方示意忍受不了了,就得鬆手。儀式的可靠性給予孩子力量度過不安或過渡的狀況,因為儀式為他們帶來穩定與自信。

◆家長和老師的憤怒
1.不要覺得自己要成為完美的典範。孩子不需要無所不能的大人,孩子需要的是會犯錯並認錯的長者。因為錯誤能夠鼓勵人換一種做法。害怕犯錯、避免犯錯只會使親子教育變得單調、正確而無情,並激孩子去扯掉大人的面具,讓無所不能的大人狠很地摔回現實世界。大人如果太有自制力,從來不表露自己的感覺,孩子就會故意激怒大人,製造衝突。
2.孩子經常在大人身上看到一種不佳的憤怒處理方式:父母不是壓抑或合理化自己的憤怒,就是把憤怒發洩為對孩子的貶低、傷害與虐待。能夠接受自己的憤怒,不把自己的憤怒轉為言語上或肢體上的攻擊,這樣的大人才是孩子需要的。這樣的大人也才是兒童與青少年能夠學習的榜樣。電影主角之所以對兒童與青少年這麼有吸引力,原因之一就是有缺陷、有弱點的英雄在真實生活中越來越少。

良好的憤怒教育,是幫助孩子適應競爭社會的重要課題

  本書為父母師長說明孩子憤怒與其在校表現、性別差異、家庭暴力、同儕交友之間的關係,並提倡有別於傳統方式的「憤怒教育」,教導兒童與青少年認識自己的負面情緒,並以健康、正確的方式來紓解。

  教育孩子面對並處理憤怒,是一種必要的生活手段,時時刻刻,每個成長階段都在進行。良好、有效的憤怒教育,能讓孩子在競爭社會中,具備更優秀的溝通、表達與自我肯定能力。

作者簡介

揚烏韋.洛格(Jan-UweRogge)

  1947年生,家庭與溝通輔導顧問,與妻兒居住於漢堡。於杜賓根大學修習德語文學暨語言學、文化科學與政治,取得行為與社會科學博士,後於杜賓根大學文化科學研究院擔任研究人員,領導多項以家庭、兒童與媒體為主題的研究計畫,並於專業期刊與書籍發表多篇論著。後繼續深造為家庭與溝通輔導,並接受專業教育人員進修訓練。自1980年代初期進行溝通教育與溝通科學方面之研究,於幼稚園與中小學內外從事家庭與溝通輔導,並於各德語國家舉辦演講、家長座談會與專業教育人員進修活動,廣受歡迎。出版十餘本教育相關著作(《孩子需要界線》、《父母設下界線》、《青春期:鬆手與支持》、《恐懼使孩子更堅強》、《偉大的教育顧問》、《孩子不聽話時》等等),多本成為暢銷書,並譯為十多國語言。定期參加廣播和電視節目,討論當前教育問題,並為奧地利雜誌《婦女世界》專欄作家。

譯者簡介

羅慕謙

  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翻譯。現於德國美因玆大學攻讀翻譯研究所,兼職翻譯。譯有《睡夢天堂》、《了解自閉兒的第一本書》、《天然保養自己來》、《創意教出優秀生》、《我家小孩受歡迎》、《我好享睡》、《遇見天使之前》、《英文文法聖經》等書。

 

目錄

第一章 憤怒-永無止境的議題

更壞、更狠、更憤怒、更暴力……?∕序
「酷!」憤怒的多種面貌日常生活中的憤怒?

第二章 憤怒是生活的一部分 永遠沒完沒了!

憤怒的發展從嬰兒到成人
女生也不是好惹的!乖女生和壞男生
我快受不了了!家庭暴力
我快完蛋了!以憤怒與破壞發出求救的呼聲

第三章 外來的影響

打完架了又合好!手足衝突
自從他交了這些朋友之後……同齡朋友的意義
該學的不學,只學會打架學校、憤怒與暴力
這種東西應該禁掉!媒體呈現的暴力
別煩我!空間太小、時間太少

第四章 與憤怒共存-預防與處理的方法

12.這些孩子真該打!處罰、承擔後果與事後的彌補
13.這麼野蠻!太可怕了!關於憤怒儀式的必要性
14.你們不要老是吵架啊!有自信的小孩才有能力吵架
15.有時候我真想大叫!家長和老師的憤怒

 

  《憤怒有好處》(註:此為德文原書名),為什麼要取這種書名?一位同事指責我,好像我非得需要這樣的措辭,才能引起大眾的注意;畢竟這個議題本身就已經夠嚴肅了。而當這位同事繼續往下看到副書名「為什麼孩子可以憤怒」時,他就開始認為我真的太過分了,好像這世界上的暴力、毀壞、殘忍、恨意還不夠似的,好像我從來沒聽說過學校裡的欺壓、勒索、冷漠無情、打架、持刀持槍濫殺無辜這些事情似的,而且不只是在中小學校,不,連在幼稚園都會發生這種事。接著他舉的例子--中間還穿插數字與比率(「每四個孩子當中就有一個孩子有憤怒的傾向!」)--像子彈一般一一飛過我的耳邊,逼得我不得不尋找掩護。等到他的憤慨稍稍平息下來後,我開始嘗試解釋。

  《憤怒有好處》--這個書名既無意挑釁,也無意低估。這個書名只想指出我在憤怒這個議題上一直並一再觀察到的盲點。因為關於這個永無止境的議題,有一點真的很奇怪:我,將近三十年來都在探討這個議題的我,老了;關於憤怒的理論、評估與推測卻依舊年輕新鮮,就像一張刮壞了又不停重放的唱片。

  聽到今日的兒童與青少年越來越憤怒,越來越粗暴,有時候人們會皺起眉頭,然後想:「這種態度你早就聽說過了,西元前七百年希臘哲學家赫西奧德--比二十與二十一世紀的文化悲觀主義還要早--就寫道:『如果我們民族的未來必須倚賴這些輕率的青少年,那我對我們民族的未來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了,因為這些青少年不知羞恥、肆無忌憚又自認成熟。我小的時候,大人教我們要舉止得當、尊敬父母,而今日的青少年卻個個自以為是,總要插嘴搶話。』」

  赫西奧德這句話一樣有可能出現於現代。這令人吃驚,甚至令人不知所措,就像是成長的這一代使得成人的這一輩看到世界末日又移近了一步--而這種想法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出現:「我們的青少年正在墮落,個個放蕩無紀。」這篇西元前兩千年的埃及楔形文字如此警告:「世界末日近了!」

  關於兒童與青少年的憤怒與暴力,出現過這麼多,這麼多有智慧、有意義,這麼多深思熟慮、嚴肅認真--當然也有很多沒有內容只求譁眾取寵--的文章、書籍,其數量之多幾乎是其他議題無法比擬的。隨便從一疊這樣的書籍、雜誌、文章抓出一篇來看,有時候你根本無法看出來這篇文章到底是什麼時候寫的。惟有不合時宜的措辭能幫助你猜出大概的時期。

  我被邀請去參加一「預防暴力」系列活動的演講會《我們的孩子會越來越壞嗎?》時,把以前的資料翻了一遍,翻出二十年前我在那裡演講的演講稿--也是在一「預防暴力」的系列活動,也是在同一個城市,同一個機構。我發覺這篇舊講稿很有趣,尤其是結論部分,也就是在政治、教育和心理方面該怎麼改進的結論。我決定開個大玩笑,把這篇講稿帶去原封不動再講一遍,當中只做一些小小的改變,就是把人名改得更現代一點。但是關於在教育方面該怎麼改進,這部分的結論還是不變。結果演講會上大家都覺得這些改進建議非常重要,非常恰當,缺一不可,而且最重要的是要盡快實施。最後活動主辦人又把我的想法總結了一下,並語重心長地呼籲要盡快將之付諸實行時,我微笑說:「謝謝。但是今天的演講內容和最後這些結論我在好幾年前就已經在這裡講過,當時你們的前人允諾要盡快實施!但是照今天討論的情形看來,真的付諸實行的並不多!」主辦人一臉驚愕,有些聽眾忍不住笑了出來。

  我跟一位探討此議題比我還久的同事講起這件事時,他回答說,他自己偶爾也會做做這種事取樂。「因為樂趣,」他說,「幾乎不可能在這個議題上出現。」他說,你只要看看聽你演講的同事和聽眾,就可以看到一張張「世界末日即將來臨的表情,想著今日青少年真是『壞--更壞--壞到極點!』的表情。」但是有時候他實在笑不出來,因為人們處理兒童與青少年的憤怒與暴力的方式真的太可笑、太草率、太表面、太譁眾取寵了。這個問題應該認真嚴肅地探討,但是當中並不排除一定的冷靜與輕鬆。

  我這樣回顧過去,並不是為了照著「以前一直都是這樣,所以現在還是這樣並不算壞」的格言為現在辯解。對過去多少有些研究的人都會發現,以前有多少現象現在都已經不存在了。但是有一點卻不得不令人注意:那便是現代人如何「誇大」處理這個議題。誇大的是「憤怒」和「暴力」等字眼的濫用,並任意將這兩個字合而為一:暴力導致憤怒,憤怒導致暴力。暴力當然是憤怒的一部份,但是也只是「一部分」。我們只要仔細地回顧與比較,就可以清楚看到今日大眾討論此議題的盲點,同時也看到今日青少年的憤怒其實已分化為兩類:憤怒被侷限為刺耳、顯眼、向外的破壞行為,而向內壓抑的憤怒--通常以疼痛、疾病、自卑和自虐等形式表現出來--卻往往被忽略。於是兒童與青少年可能產生的問題行為--問題行為過去也有,但是今日的問題行為已經跟過去完全不同了--也跟著被忽略:所以兒童出現暴力行為的年齡越來越低。過去只有大一點的青少年才做的出來的事,今天12到14歲、有時候甚至是更小的孩子就做的出來。使用暴力的門檻越來越低,一點小事就可以動手:寧願早點出手,侵犯界線、違反規則都在所不惜。我們缺乏「憤怒儀式」,藉此把這種衝動、本能的肢體動作導向正軌。也別忘了:青少年暴力行為也與低教育程度密切相關。隨著社會的現代化,贏家與輸家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輸家的自卑感也越來越重。

  有自信是處理衝突與接受挫折的基本前提。覺得自己被接受、被關愛的人,覺得自己受到支持與引導的人,才能夠更有建設性解決衝突。這樣的人能夠尊重對方,並學會怎麼處理憤怒,也就是說學會接受自己的憤怒,而不是假裝沒有憤怒的存在,同時緩和、節制憤怒,而不是壓抑憤怒,或是遷怒於人。處理憤怒指的不是整天舉著投降的白旗,嘴裡有節奏地喊著「OM!OM!」的梵咒,而是透過「憤怒教育」而習得。「憤怒教育」的中心思想是,造就創造性的憤怒--沒有創造性的憤怒,就不會有自信與自主,也不會有覺醒與成長--並限制破壞性的憤怒,以促進人性與和平,否則混亂會爆發,人性也會泯滅。

  我無意重新發明一套憤怒教育學;我敬重所有多年來認真探討這個問題的前輩與同事。我寫本書的目的是闢出幾條道路,好讓讀者在這片不著邊際的森林裡找到方向。如果有人發現自己的看法在我的思路與建議中得到證實,那更好。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221
  2. 新書
    85
    $238
  3. 新書
    88
    $246
  4. 新書
    9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