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縣長序 / 蘇貞昌
鹿窟事件地理位置關係圖
寒村的哭泣─鹿窟事件 / 張炎憲
一、石碇鹿窟村
■頂鹿窟
陳銀訪問記錄
謝天賜訪問記錄
陳燕訪問記錄
陳寶珠訪問記錄
詹蘇訪問記錄
陳桂訪問記錄
陳金土訪問記錄
■下鹿窟
余金成訪問記錄
陳韻竹訪問記錄
■九層坪
廖情訪問記錄
廖蕃薯訪問記錄
廖溪和訪問記錄
廖萬乞訪問記錄
廖李罔訪問記錄
■紙寮坑
王蕭紅訪問記錄
黃玉訪問記錄
■耳空龜
李賜福訪問記錄
二、石碇玉桂嶺
黃女訪問記錄
黃天送訪問記錄
闕宗光訪問記錄
陳鳳訪問記錄
陳林勉訪問記錄
陳賜義訪問記錄
詹賜進訪問記錄
三、汐止
■ 大崎頭 (白雲里)
李添成訪問記錄
廖永塗訪問記錄
廖賜訪問記錄
廖得陳訪問記錄
廖長訪問記錄
廖修錠訪問記錄
■ 鵠鵠崙 (東山里)
高泰訪問記錄
高興訪問記錄
曾劉秀麗訪問記錄
四、瑞芳
陳春木訪問記錄
陳聰明訪問記錄
方秀人訪問記錄
李長訪問記錄
楊虹瑤訪問記錄
五、台北市
陳旬煙訪問記錄
附 錄
鹿窟事件記事
鹿窟事件受難者資料
判決書
懲治叛亂條例
戡亂時期檢肅罪諜條例
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
戒嚴時期人民受損權利回復條例
釋字第四七七號解釋
後 記
貼近庶民的感受 / 張炎憲
序
縣長序
1952年12月29日發生的「鹿窟事件」,是50年代臺灣最大的一個政治案件。軍警出動一萬多人圍勦,以組織武裝基地、密謀解放臺灣的罪名,逮補了石碇、汐止、瑞芳居民183人,並槍決了其中的35人。然而事實是在這些被補的人之中,四分之三以上都是目不識丁的農人與礪工,根本不知道馬克思主義與解放臺灣是什麼。
這麼多人含冤乃至屈死,代表的當然不只是個生命的結事而已,而且顯示了時代的肅殺與統治者的粗暴。為了讓直相出土、歷史重建,臺北縣政府特別委託張炎憲教授從事「鹿窟事件」的調查訪問工作,調查結果也已於兩年前以《鹿窟事件調查研究》專書形式出版面市,顯示台灣社會已從人人噤若寒蟬的年代走出來。但是這樣的改變仍然不夠,所以當時貞昌主張:一,後續研究必須繼續進行;二,在鹿窟山區立碑紀念;三,政府向受難者及其家屬致歉,並予以賠償。
兩年後的今天,我們很高興看到受難者的求償問題,已經因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謀審判案件補償條例」及其基金會的成立,而有了制度化的申請管道;台北縣政府在石碇、汐止交界處籌建的「鹿窟事件紀念公園」,也即將於12月29日、亦即「鹿窟事件」48週年紀念日正式落成啟用。再加上本書的出版,繼《鹿窟事件調查研究》之後,又訪問了40位受難者及其家屬;這不只代表有更多的受難者已經能從過去的陰影中,勇敢走出來,而且也幫助我們對這個塵封已久的事件,建構起更為清楚的認識。貞昌衷心期望這一點努力的成果,可以告慰事件中所有受屈的無辜村民,也能夠使台灣社會從中學習,得到警惕,讓這樣的悲劇永遠不再發生。
台北縣縣長 蘇貞昌
-
新書95折$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