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相信窮人的銀行家,開發金字塔底層的經濟力
 
  社會良知的力量有多大?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Muhammad Yunus)以鄉村銀行的理念,提供窮人微額貸款,成功扭轉了全球一億人口的命運。尤努斯向世人證明,結合資本、紀律與創意,窮人可以變企業家,市場經濟的驅動力並非來自貪婪人性,而是社會良知。尤努斯推動的除貧計畫正席捲全球,這本自傳真實呈現了尤努斯打造無貧世界的精采歷程。
  全球60億人口中,有四分之一的人,生活在一天收入1美元的貧窮線下,有過半數的人每天收入不超過兩美元。慈善事業為何無法解決貧窮問題?社會福利又為何讓窮人更窮?金融機構寧願服務高呆帳率的富人,卻不願借小錢給窮人,錯失了什麼機會?
  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所創辦的葛拉敏銀行,不以營利為目的,不收擔保品,呆帳率卻遠比一般金融機構低;沒有就業訓練,收取年息20%,卻能讓全球一億人口脫離貧窮生活。
  尤努斯堅信,借貸是一項基本人權。他所推動的除貧計畫正席捲全球,鄉村銀行的理念已被應用於40多國,這個偉大志業背後的運作機制,本書完整呈現。

本書特色
1. 精采呈現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打造無貧世界的關鍵歷程。
2. 開挖金字塔底層的經濟力:鄉村銀行無需擔保品借錢給窮人,償債率近乎百分之百,反觀傳統金融機構,專攻金字塔頂端的客戶,呆帳率卻居高不下,本書詳述鄉村銀行與微型貸款的精髓,挑戰現行金融機構的信貸機制。
3. 提供以市場為導向的除貧機制:已開發國家在社會福利與社會救濟上投入龐大資金,但卻未能有效改善貧窮問題,鄉村銀行一方面建立每週還款制度,另一方面由借款人自行決定錢的用途,借款人可發揮所長,社會資源也能做最妥善的運用。

服務業、電信業、金融業、學界、政界精英一致推薦
暨南大學教授 李家同、信義房屋董事長 周俊吉
中信證券董事長 陳沖、中華電信董事長 賀陳旦
永豐金控執行長 盧正昕、司法院大法官 賴英照
一起發現台灣經濟力

李家同(暨南大學教授)
  人類中有不幸的人,並不是一件最不幸的事;沒有人替他們說話,才是最不幸的事。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以鄉村銀行理念,提供窮人微額貸款,成功扭轉了全球上億人口的命運,他不僅為貧困者發言,更讓沉默大眾看到了社會良知的龐大力量。他打造無貧世界的務實做法與創新理念,真實呈現在這本自傳中,值得讀者一再細讀。

周俊吉(信義房屋董事長)
  信義房屋推動「社區一家」,幾年來體會到一件事:「當公益的純度愈高,感動人心的力量就愈強,造成的影響就愈大,就有可能一本萬利。萬利指的是萬人得利!」尤努斯教授以無私的胸懷創辦葛拉敏銀行,以鄉村銀行理念,扭轉了一億人的命運,更可說是一本萬萬利。

賀陳旦(中華電信董事長)
  「讓貧窮絕跡!」多麼豪氣,又多麼辛酸!尤努斯博士的願望聽在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台灣社會,應該格外具有震撼力。這一代、下一代,每個人都不能迴避這個震撼。我佩服的不只是他的心,更在他的方法,例如太陽能行動電話,又如新人訓練計畫,都在在顯示「真關心、敢突破」,無夢不真,大同世界就在你身邊開展。

盧正昕(永豐金控執行長)
  孟子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尤努斯創辦葛拉敏銀行、倡導社會企業的概念,展現了同樣的世界觀氣度與偉大的人道關懷。他卓越前瞻的願景、堅忍不拔的毅力,以及高效率的執行力在在值得我們效法。我期盼,在台灣的每個人都能從尤努斯身上學到,善用知識的能量;我也深信,任何人經過長時間的「努力」與「堅持」,都能成就巨大的改變,進而對社會有所貢獻。

作者簡介
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
  孟加拉經濟學家,葛拉敏銀行(Grameen Bank,Grameen意指鄉村)創辦人,以微型貸款幫助無數窮人擺脫貧窮,並因此在2006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尤努斯在1940年出生於孟加拉商業中心吉大港(Chittagong)的珠寶商之家,在家排行老三,家中共有十四個兄弟姊妹。於吉大港接受完整教育後,在傅爾布萊特(Fulbright)獎學金獎助下,負笈美國,在范德堡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1972年返國,出任吉大港大學經濟學系主任。1974年,孟加拉陷入嚴重饑荒,有感於貧窮根源於窮人無法從正規的金融機構取得信用貸款,只能任由高利貸業者宰制,啟發他提供微型貸款給窮人的念頭,並自1976年開始推行鄉村銀行計畫。鄉村銀行的理念後來輸出至美洲、歐洲、亞洲、非洲,全球40多個國家。鄉村銀行不僅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也在商業上證明其存在的價值,償債率將近百分之百。
  近十年來,尤努斯更積極投入社會企業,在政府沒做或做不好的領域,抑或富人、跨國公司寡占的行業,以市場導向的方式,投入社會基礎建設,包括電信業、網路業、能源業等。

艾倫.佐歷斯(Alan Jolis)
  美國記者、作家,《國際先驅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著名報刊專欄作者,著有《愛與恐懼》(Love and Terror),目前旅居瑞典。

譯者簡介
曾育慧
  台灣雲林人,北一女中、台大政治學系畢業後,參與非政府組織工作數年,關懷的議題包括人權、貧窮、青年培力、環境、公共衛生、醫療國際合作等,目前為台大公衛學院衛政所研究生。
  受孟加拉籍先生的影響,關心貧窮與發展議題,尤其是孟加拉成功開啟的微額貸款,兩人在台灣以發表文章和研討會報告等方式,積極推廣微貸與社會企業理念,2004、2006年分別出席孟加拉與加拿大舉辦之「微額貸款高峰會議」;並在2005年受邀至APEC在南韓舉辦之婦女領導人網絡會議(WLN),在會中以微額貸款有效策略「Effective Policy on Microfinance and Best Practice in APEC Region」為題發表報告。
  其他譯作有《藥廠黑幕》、《科學家的誕生》、《飛行簡史》、《藍色童話》、《再造企業網路文化》等。

 

目錄

英國王儲查爾斯王子序文
自序

第一部 肇始 1940-1976

1. 喬布拉村:從教科書走向現實社會
2. 獲得世界銀行的注目
3. 吉大港,我的家
4. 孩堤時代
5. 負笈美國,1965-1972
6. 婚姻與獨立戰爭,1967-1971
7. 吉大港大學,1972-1974
8. 農作:三三三農作實驗計畫,1974-1976
9. 銀行:跨越抵押迷思,1976

第二部 實驗期 1976-1978

10. 女優於男的貸款思考
11. 觸角伸向女性客戶
12. 女性銀行員
13. 貸款發放系統
14. 償還機制:顛覆世界的作風
15. 傳統銀行業
16. 農業銀行設立葛拉敏試驗分行,1977-1979
17. 1997年的開齋節

第三部 銀行誕生,1978-1990

18. 站穩腳步,1979-1983
19. 突破舊思維
20. 另一項阻礙 – 天災
21. 工作人員的培養
22. 葛拉敏的分離與法人化,1982-1983
23. 百分百獨立運作,1985-1990

第四部 複製葛拉敏

24. 各國紛起仿效
25. 美國都會區的經驗
26. 美國鄉村的經驗

第五部 中心思想

27. 探索新經濟學:以社會良心出發的自由市場經濟
28. 自營事業
29. 窮人教育與訓練
30. 人口問題
31. 貧窮 – 經濟學的盲點

第六部 開拓新視野 1990-1997

前言
32. 房貸 – 另一個成功案例
33. 健康與退休
34. 葛拉敏格紋布 – 重塑手織布時尚
35. 葛拉敏漁業基金會
36. 葛拉敏電話:帶動窮人的科技
37. 葛拉敏信託基金

第七部 展望新世界

38. 對窮人友善的世界
39. 世界微貸高峰會 – 2005年前幫助一億家庭
40. 貧窮絕跡 – 怎麼做?何時達到目標?
41. 憧憬

 

善人不起,為邪惡攫取勝利的捷徑。
- 英國政治家柏克(Edmund Burke)

推薦序
正視微額貸款的重要
文/ 英國王儲查爾斯(H.R.H The Prince of Wales)

  以前聽英國友人談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的事蹟時,就對他的理念非常感興趣,在1997年2月短暫停留孟加拉首都達卡的期間,有幸與他見了面。

  尤努斯是一位了不起的人,不但言之有理,立場堅定,完全無懼外界排山倒海的阻攔,也不畏那些所謂專家們的無情批評,而且成果豐碩。在與這位充滿朝氣、自信又風趣的大師談話後,我受到相當大的鼓舞,帶著嶄新觀點離開孟加拉,我體認到只要有決心、毅力,確實可以發揮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

  從那時起,我便竭盡所能,鼓勵大家深入了解並正視微額貸款的重要。

  尤努斯不畏各種質疑,以孟加拉的實例,清楚證明了微貸是所有發展政策必須考慮且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不僅如此,在已開發世界,不管是偏遠的挪威鄉村或落沒的英國市郊,都展現了可適用性。這套模式也具高度的成本效益。所有關於微額貸款的發展歷程與理念精髓,本書都有完整而生動的描述。最值得一提的是,微額貸款給予貧窮與弱勢人口掌控命運的機會,可進一步發展自我,大幅改善家庭狀況。

  衷心期盼藉由本書的拋磚引玉,微額貸款的種種好處能夠吸引更廣大的注目。我確信讀者會愛不釋手,也希望藉此提醒一些以為一套公式足以解決全球問題的人士:真正永續的問題解決之道,在於草根階層的參與,聆聽他們企圖改變的人的需求,以及與土地、人性的契合。

  鄭重向各位推薦本書。

推薦序
尤努斯,Eureka!
文/ 賴英照(司法院大法官)

  先說一個大家熟知的名人軼事:根據古羅馬作家維特維斯(Marcus Vitruvius Pollio)所述,希臘國王海隆二世(King Hieron Ⅱ)某日得到一頂新皇冠,黃澄澄的,月桂冠的形狀,十分亮麗。但國王不確定皇冠是否為純金打造,還是裡頭滲雜了白銀,於是請阿基米德(Archimedes)想辦法找出答案,同時命他不能把皇冠熔解化驗。

  這真是個難題。阿基米德苦思良久,始終束手無策。有天他進浴室洗澡,身子坐入浴缸,水溢了出來。他頓然領悟到:放入水中的物體和溢出的水量之間,具有一定的關係;他相信根據這個原理,可以測出皇冠含金的純度。阿基米德大為興奮,從浴缸一躍而起,大喊“Eureka! Eureka!”(我找到了!我找到了!)。

  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想必也有Eureka的時刻。

  親身經歷1974年孟加拉的大飢荒,整天卻只能在教室裡頭,教一些優雅的經濟學理論,尤努斯教授心中一直很挫折。

  1976年某日,他和同事拉堤斐教授(H. I. Latifee)造訪吉大港大學鄰近的喬布拉村(Jobra),看到年輕婦女蘇菲亞(Sufiya Begum)熟練的用竹片編凳子。蘇菲亞年方21,有3個小孩,全家靠她編竹凳過日。但她沒有錢買竹片,每編一隻凳子,必須借5塔卡買材料(taka,孟加拉幣)。當天編好凳子,依約定必須賣給貸款人(叫paikars),價錢是5.5塔卡。辛苦一整天,只能賺到0.5塔卡(約新台幣6.6角)。蘇菲亞說,這些放貸的人,有時一週收10%的利息,有時一天就收10%。每天勞力所得,多半付給了高利貸。

  尤努斯心中有強烈的震撼。他盤算著幾個問題:蘇菲亞如何讓三個小孩獲得溫飽?如何有能力供他們上學?小孩長大之後,如何掙脫貧困的枷鎖?

  尤努斯要學生進一步了解,村子裡究竟有多少個蘇菲亞?一週後,學生回報,有42位,這些人總共借了856塔卡,換算成美元,還不到27美元。這區區27美元,竟然可以把42個家庭困在貧窮的牢籠裡,永世不得翻身!尤努斯忍不住把手伸進口袋,掏出856塔卡,借給這42個人。

  後來這42個人都還了錢,高興的告訴尤努斯,少了高利貸的剝削,他們的生活已經大幅改善。尤努斯靈光一閃:把錢借給窮人,他們不但會還錢,而且邊際效用很高。如果27美元可以使42個家庭過得更好,為什麼不擴大舉辦,讓更多人受惠?

  想像中,尤努斯心中一定也大喊Eureka! Eureka!

  尤努斯喊了Eureka之後,雖然沒有像阿基米德一樣,忘情的衝到大街上裸奔,但他的心一樣是熾熱的。他還用冷靜的腦,克服每個困難,一步一腳印的開辦微型貸款(microcredit)。現在,他的葛拉敏銀行(Grameen Bank)已經幫700萬孟加拉人,逐步脫離貧窮。

  在台灣,我們也有窮人,有付不起學費的小孩,有吃不到三餐的家庭,有不知道多少籮筐的社會問題。我們也常看到一些場景,聽到一些故事,心中有感傷,有感動,更有一個個聰明的點子。那時刻,多想轟轟烈烈的做一些事,改變這個社會,心中大喊Eureka!但一轉眼,衝動消失,一切回復平靜。

  為什麼尤努斯辦得到,許多人卻辦不到?他是如何辦到的?本書就是尤努斯的現身說法。許多人讀了之後,心中會再次大喊Eureka!這一回,希望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譯者曾育慧把尤努斯動人的故事翻翻成中文,譯筆優美流暢,十分難得;聯經出版這本書,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尤努斯的冷靜與熱情。曾育慧和聯經諸君子,心中大概都喊了Eureka,而且實際付諸行動。我要向讀者推薦這本好書,同時表達對曾育慧和聯經的肯定和鼓勵。

作者序
一起打造無貧世界

  發展葛拉敏銀行(Grameen Bank,Grameen是孟加拉文中鄉村之意)的經驗,帶給我堅定信念,對人類創造力有了無限期待。正因為如此,我相信沒有人生來就得挨餓,忍受貧窮之苦。從過去到現在,這種種不幸的發生,只因為我們選擇冷漠以對。

  我肯定且懇切地主張,如果有心,我們可以達到終結貧窮的境地。這個主張是來自葛拉敏銀行展現出的具體成果,絕非單純出於夢想,而妄自下結論。

  當然,僅靠微額貸款不能終結貧窮。貸款只是開啟一道幫助人們逃離貧困的門,如果有其他更多的門與窗,通往這個出口之路必將更加通暢。為達此目的,需要我們重新檢視貧窮,並在新概念的架構下,進行新制度的設計。

  從發展葛拉敏銀行的經驗中,我學到兩件事:第一,我們尚未建立一個以人和人際互動為主體的知識基礎;第二,要重視每個獨立個體,因為每個人都有無限潛能,足以影響社區、國家,甚至超越時空的其他個體。

  我們蘊藏在內心深處的潛力,就算有機會去發掘,也開拓不完。只有創造出一個能讓我們摸索潛力極限的環境,才能一窺其中奧妙。然而,未來發展的方向端賴我們的決心。我們是世界的領航員,只要嚴肅以對,各盡其職,一定能夠達到目標。

  與讀者分享葛拉敏銀行的故事,是希望大家思考其中的意涵。如果你認為這個故事可信,具有感染力,誠摯邀請你支持建立無貧世界的理念,並下定決心朝這個方向打拚。不管你是革命先驅,自由派或保守派,年青或年長,請相信,我們可以共同為這個目標而努力。

  請認真想一想!

 

內容連載

第1章喬布拉村:從教科書到現實人生

1974年,是我對生命價值觀的轉折關鍵。孟加拉陷入嚴重大饑荒,報紙不斷報導北部偏遠鄉鎮內駭人聽聞的死亡事件與饑饉;當時我在位於孟加拉東南部的吉大港大學任教,擔任經濟學系主任。一開始,大家對此並不是很關心。但首都達卡市的火車站與公車站,開始出現骨瘦如柴的飢民,不久之後,相繼傳出死亡案例,如同星星之火發展成燎原之勢,大批飢民像潮水般擁向市區。

飢民到處都是,這時已經很難辨認誰還活著,誰已經死了。男人、女人,大人、小孩,看起來都一樣。老人看起來像小孩,而小孩則是一副蒼老模樣。

政府雖然成立了清粥發放所,試圖將飢民集中起來,但是每一處新啟用的發放所都不足以支應大量需求。

新聞記者試圖警告全國民眾發生了什麼事;研究機構試圖找出飢民究竟從何而來,並推測如果這些人沒餓死的話,是否會返鄉?存活機會有多少?

宗教團體也動員起來,為死去的人進行合宜的安葬儀式。可是很快地,連撿屍體這項簡單的工作,也因人數過於龐大而出現許多困難。

情況嚴重到讓人無法視而不見。無處不是飢民,他們沉默無助地倒在路邊,不高呼口號,沒有提出訴求,即使在我們這些生活無虞,餐餐佳肴的家戶門前倒下,也不發半句指責之語。

死亡有許多方式,在飢餓中慢慢死去,是我最無法容忍的。這是多麼可怕啊!如同電影中的慢動作般,生命與死亡的距離以讀秒的速度,拉近再拉近,到了某種程度,生與死的交界再也分不清。躺在地上的母子,究竟和我們身處同一個世界,抑或前往未知的世界,再也不得而知。死亡悄然而冷酷地發生,低調到你幾乎不會察覺。

一切的一切,只因為缺乏那點可裹腹,延續生命的食物。在物資豐足的世界,居然有人連得到這點珍貴食物的權利都沒有。四周的其他人都有食物,唯獨他或她沒有。幼弱的嬰孩沒有機會一窺美妙世界,嚎哭不止,直到哭累了睡去,還是吸吮不到最需要的奶水。隔天,也許就沒力氣哭了。

• • •


在課堂上教授經濟學時,我曾因為經濟理論對各種問題提出了解答而感到興奮驕傲,經濟理論的美妙與嚴謹,令我沉醉不已。現在,我突然開始感覺空虛。當飢民倒在路旁或在門口死去,這些高高在上的理論,發揮了什麼用處?

教室於我,變成了電影院,因為你大可放輕鬆,反正好人到最後一定會有善終。在課堂上,我老早就知道每個經濟問題都有完美解答。但一走出教室,在赤裸裸的真實世界,好人受苦,自尊被踐踏,生活愈來愈難過,窮人的處境日益惡化,餓死也許是他們唯一的命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