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之書
- 作者:奧罕.帕慕克
- 原文作者:Orhan Pamuk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07-02-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1732047
- ISBN13:9789861732046
- 裝訂:平裝 / 520頁 / 14.8 x 20.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熠熠生輝的東方之星
二○○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在尋找故鄉的憂鬱靈魂過程中,發現了文化衝突與重疊的新象徵」
奠定國際文壇地位之作
《我的名字叫紅》多視點書寫原點
一九九二年作者以本小說為藍本,完成《Gizli Yuz(隱蔽的臉)》的電影劇本,並於土耳其金橙國際電影節(土國最大的電影節)獲得最佳電影劇本獎。
一九九五年,法文版獲得「法蘭西文化獎」(Prix France Culture)。
這是一本虛實難辨、猶如阿拉伯幾何圖案般繁複的偵探小說
也是一本講述伊斯坦堡神秘過去與現代身世的城市物語
更是一本在書寫與身分認同間擺盪的作者自傳
卡利普是伊斯坦堡執業的律師,某天下班回家,迎接他的只有妻子魯雅留下的告別字條,接著他發現魯雅的哥哥耶拉也失蹤了。魯雅是個偵探小說迷,耶拉則是知名的報紙專欄記者,兩人是同父異母的兄妹。於是卡利普開始有如偵探般展開對兩人的搜尋。他潛入耶拉的公寓,偽裝成耶拉,住進他的房間、接他的電話、穿他的衣服,甚至代筆寫他的專欄。因為卡利普認為,唯有對耶拉的想法與生活瞭如指掌,才能找到心愛的妻子與耶拉……
藉由說故事來建立自身的身分認同是此書的一大主題,因此除了此書本身的故事之外,作者還藉由各個角色之口陳述了許多故事中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又牽涉到土耳其過去身為鄂圖曼帝國的歷史,以及當今依斯坦堡的現況,進而探討土耳其面臨外來文化衝擊的文化認同問題。
「我永遠無法說服妳為什麼我相信一個沒有英雄的世界
我永遠無法說服妳為什麼那些創造出英雄的可悲作家們自己不是英雄
我永遠無法說服妳妳必須要滿足於一個平凡的生活
我永遠無法說服妳在那平凡的生活之中,我必須擁有一個位置……
然而,我直覺相信,等我們到了七十三歲,當魯雅不再有條件盼望另一種生活的時候,她終將會愛我。」
歷史記憶與文字之謎的匯通,大概是帕慕克最為可觀的面向,……他讓《黑暗之書》的每一個章節、段落都充滿了文字謎題與神妙解答。──清大教授 廖炳惠
帕慕克的《黑色之書》和高行健的《靈山》形式上有相似之處。兩位作家皆運用兩個角色來敘述一種無上的追求。……《黑色之書》是一部有凶殺案而不指明出凶手是誰的偵探小說,而大方的作者讓讀者用自己的推理能力發現凶手。── 漢學家 馬悅然
帕慕克的作品一向擅長揉和歷史素材和現代文化元素,交織出一片綺思炫然的精神追尋內容,在他龐大迷人的?述體系下,不斷撞擊一個人最內在的情感和思考,沉重如鐵,回聲鏗然。──作家 蔡素芬
作者簡介
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
一九五二年出生於伊斯坦堡,就讀伊斯坦堡科技大學建築系,伊斯坦堡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並曾在紐約客居三年。自一九七四開始創作生涯,至今從未間斷。
帕慕克在一個文學家庭中成長,他的祖父在凱莫爾時代建造國有鐵路累積的財富,讓他父親可以盡情沉盡在文學的天地間,成為一位土耳其的法文詩翻譯家。
生長於文化交融的之地,養成他不對任何問題預設立場,一如他的學習過程;他在七歲與二十一歲時兩度考慮成為一位畫家,並試著模仿鄂圖曼伊斯蘭的細密畫。他曾經在紐約生活三年,只為了在如同伊斯坦堡般文化交匯的西方城市漫步街頭。他數度在伊斯坦堡科技大學建築系唸書,卻在伊斯坦堡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
約翰.厄普戴克將他與普魯斯特相提並論,而他的歷史小說被被認為與湯瑪斯.曼的小說一樣富涵音樂性;除此,他也常被書評家拿來跟卡爾維諾、安貝托.艾可以及尤瑟娜(Marguerite Yoursenar,法蘭西學院第一位女院士,作品《哈德里安的回憶》等。)等傑出名家相評比,他自己也說他非常喜歡尤瑟娜,她的傑出散文所呈現的調性與語言都是帕慕克所運用的特質。
文字與身分之謎
蔡素芬
帕慕克的作品一向擅長揉和歷史素材和現代文化元素,交織出一片綺思炫然的精神追尋內容,在他龐大迷人的?述體系下,不斷撞擊一個人最內在的情感和思考,沉重如鐵,回聲鏗然。
土耳其地處歐亞銜接的橋樑,那裡東方與西方交融,受到基督教文化與伊斯蘭文化洗禮,現代與傳統並存,歷經古羅馬、拜占庭、鄂圖曼帝國的統治,這塊古老的土地上五千年歷史的紛擾與其累積的繁複文化認知,使土耳其的文化內容深具魅力。帕慕克身處這樣一個國度,耙理精神的思緒,迴繞伊斯坦堡,自覺必須書寫自己的城巿,讓它在世界文學有位置,一如透過喬伊斯讀都柏林,透過狄更斯讀倫敦,他企圖讓城巿因為它的歷史與文化的層層面向,以文字的力量被世人認知,從而作家也可以獲得定位。
不管作家如何以國家、歷史、文化、宗教為題材,都得回到藝術書寫的技藝,吸引我們把一本書讀下去的,是作者獨特於眾人的書寫藝術。《黑色之書》以偵探推理的方式開展一個尋找文字與身分的過程,這過程裡羅織許多歷史、宗教、人性的認知,包含幽微感人的愛情,隱喻書寫的行為和影響力,逐漸歸向生命的提問:一個人一旦有了閱讀行為,他還是不是自己?人們透過閱讀,也可能成為別人,那位書寫的卡利普,因嫻熟專欄作家耶拉的文風,深入耶拉的思想,成為他的替身,扮演耶拉,電話中的瑪哈姆也可以因了解耶拉而成為耶拉。帕慕克觸及思想的侵入性與書寫的態度等辨證,耶拉以專欄文章成為眾人精神的依賴,帕慕克多次把他置放在他即是救世主的質疑,暗示書寫的影響力是思想信仰的主宰,解開書寫的意涵又是一場需各人領悟的文字之謎。文字難解,因為其中可能隱含了動人的真誠力量、虛偽的矯情、隱藏的狡詐、觀察角度的質疑,在細心剖析體會的過程,可能迷失自己,也可能成為那個書寫的人。
猶如作家可能是多名作家的綜合體,帕慕克可能是波赫士,可能是尤瑟娜,可能是已列在經典文學作者中的某一位或眾人的投影。描寫居住在城巿之心公寓這家人的生活細節,彷若普魯斯特書寫在貢布雷外祖父母家的形影情景,第十五章卡利普藉老記者的故事與普魯斯特推心置腹,普魯斯特彷彿回魂,魅影幢幢藉由記憶的氣味,細細堆砌出盪人心絃的故事。
小說最終回到對書寫的信仰,卡利普關於亡妻魯雅的一切,只剩下《黑色之書》,用魯雅喜歡閱讀的偵探小說形式書寫,卻?對不同於魯雅所讀的那些外國偵探小說,魯雅卻讀不到了,卡利普從書寫得到慰藉,在終書探討書寫後,作者仍說只有書寫,只有書寫才是唯一的慰藉。從帕慕克文字刻劃的用力與深刻,可以想見這個浸潤在文字與思考中的作家,如何反省與質疑書寫行為,卻又頌揚書寫,這和柯慈在《伊莉莎白.卡斯特洛》中形容書寫的耗精費神略有同義,不禁令人慨然,因為書寫之困難,得以見書寫之偉大。如何看待閱讀,解開文字對自身的迷惑,聰明的讀者,愚昧的讀者,讀過這本睿智的小說後,心底應有迴蕩的聲音在叩問。
讀帕慕克《黑色之書》
馬悅然
愛爾蘭首都都伯林是喬伊斯小說《尤利西斯》的主角。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堡該算是帕慕克小說《黑色之書》的主人翁。登場「次要的」主要人物是卡利普 (Galip)、他的妻子魯雅 (R?ya) 和魯雅的異母兄弟耶拉 (Cel?l),除了這三名還出現很多伊斯坦堡的居民以及土耳其歷史上重要的真真假假人物。
《黑色之書》的結構很簡單。年輕的律師卡利普發現美麗的妻子魯雅離開了他。魯雅的異母兄弟──有名的報紙專欄作家耶拉,同時不見了。猜忌的丈夫在寒冷的冬天,整整一星期穿梭在伊斯坦堡的大街小巷找尋兩人的蹤跡。在他尋找的過程中,卡利普透過耶拉幾十年間每天發表的專欄,看到了他重新創造的伊斯坦堡,一個比實際存在更真實的想像城市。每天早晨卡利普細心地閱讀耶拉的專欄,希望能找到妻子和耶拉失蹤的蛛絲馬跡。他企圖以古代看相的方法解釋魔術的文字和字母在城市與居民的臉上所印的記號。帕慕克在《黑色之書》中引用古代泛神論派的學說在土耳其引起熱烈的評論。
帕慕克的《黑色之書》和高行健的《靈山》形式上有相似之處。兩位作家皆運用兩個角色來敘述一種無上的追求。《靈山》的兩個角色是無名的 「你」和無名的「我」,《黑色之書》的角色是有名的 「他」 (卡利普) 和有名的 「我」(耶拉)。在兩部小說裡,這兩個角色出場的方式完全一樣──即每隔一章交替出現。
據我看,兩部小說所敘述的追求目標雖然不同,創作的意識卻時有相互呼應的一種懸念。《靈山》的 「我」 ,追求的是對於人生的意義的肯定回答。《黑色之書》的 「他」, 追求的則是全面的、無條件的 「知己」〈認識自己)。
在追求的過程中,《靈山》的 「我」 既靠自己的直覺又靠 「他人」,而「你」 對中國古老的文化──尤其是楚國神秘的文化──很深入的認識 ,才達到追求的目的。《黑色之書》的 「他」 既靠自己的想像與慾望又靠 「我」 對土耳其,尤其是中世紀的泛神論與鄂圖曼歷史的認識。
《靈山》的 「我」 和 「你」 與《黑色之書》的 「他」 和 「我」 都是耳朵、眼睛和心底很靈的人物, 他們都會接受一般世俗人所不能接受的真理, 會欣賞早被遺忘的神秘的真實。在這追求之過程中,可能原來是敵人或者對手的人物,會越來越相似,越來越同化,最後終於成為一體。
帕慕克和高行健另一相似的特點是兩個作家非常會講故事 (也許過於會講故事!)。
書中的主人翁主張兩種相對的概念:「誰都不能做自己」、「誰都夢想做他人」、「誰的生命都存在於別人的夢裡」。可是每個人最怕的就是失落自己的本性。書的倒數第二篇〈王子的故事〉裡,這相對的概念成為一種因果關係,只有能成功地與所有他人成為一心同體的人,才能認識到自己的本性。
書中的黑暗與下雪加強了伊斯坦堡的「呼愁感」。值得注意的是卡利普不像帕慕克其他小說裡的主角一樣容易呼愁。或許他充滿妒忌的心沒有呼愁的餘地吧?
卡利普的妻子魯雅愛躺在床上讀偵探小說。因為看慣了那類的小說,她早看穿了凶手是誰。《黑色之書》也許可以算是一部偵探小說,一部有凶殺案而不明說出凶手是誰的偵探小說,而大方的作者讓讀者用自己的推理能力發現凶手是誰。
(本文作者為漢學家、瑞典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