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7年12月24日,在負債高達37億日圓之後,我終於宣告破產了。
或許有人會懷疑,像我這種會把公司經營倒閉,又讓個人信用破產的人,到底有什麼理財撇步是值得大家學習的呢?
其實,就是因為有過這些「輝煌」的紀錄,所以對於理財這件事,我才有深刻的領悟。
37億日圓的教訓,給我的最深刻領悟就是:世界上的金錢遊戲規則其實都是由一群經濟素養很高的人所制定,而經濟素養較低的人就只有被壓榨的份。而且,大部分的人都是在「不知不覺中」被壓榨。過去的我,就是屬於那個「被壓榨者」。
當時,我在「金融機關一定會依循市場法則提供經濟支援」的迷思下,才會讓公司的資本結構處於過度依賴銀行貸款的窘境。而這正是我犯下的一個嚴重錯誤。
對於精通經濟與金融事務的人而言,要從不懂的人身上壓榨經濟利益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而在歷經公司經營、投資信託、個人理財等錯誤失敗的經驗之後,我也逐漸對經濟原理、金融體系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因此每當看到報紙或電視等媒體上有關企業併購、股市投資等相關報導時,我總是感到憤慨,「為什麼社會上有這麼多狡詐的騙術和充滿主觀意識的報導和意見呢?」所以,我立志著書傳授社會大眾有關金錢遊戲規則以及看穿這些狡詐陰謀的知識。
「加入大型量販店會員,累積點數」、「把錢存在銀行」、「購買公債」這三件事,你知道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有什麼共通點嗎?
答案就是:這都是在做「借錢給別人」的行為。
以「加入大型量販店會員,累積點數」為例,你所做的正是「零利率」借錢給提供累積點數系統的企業;而「把錢存在銀行」就是以「極低的利率」把錢借給銀行的意思;「購買公債」則是以「比銀行稍高的利率」借錢給政府。
借錢給別人,當然要索取利息。而這個利息,理應針對借錢對象的信用狀況而有所調整。
假設你以年利率10%將錢借給值得信賴的朋友A,那麼當比較沒有「信用」的朋友B要跟你借錢時,你應該會要求高於10%的利率吧?
可是,現實中的貸款利率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合理」。當你以「極低的利率」借錢給銀行時,是因為對銀行有某種經濟上的信任使然。為什麼銀行會讓人產生經濟上的信任呢?理由很簡單,那是因為只要是一千萬日圓以內的存款,都有「政府的背書保證」,可以在銀行倒閉時全數領回。【編按:目前國內負責此項業務的是中央存款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存款人在同一家金融機構的最高保額為新台幣一百萬元。萬一超過一百萬元的存款,中央存保公司則不擔負賠償責任,但將發給債權憑證,等金融機構清理完畢後,如有剩餘現金,再依法定優先順序及獲償比例予以分配。】
那麼,作為銀行經濟信用後盾的政府信用又有多少呢?以2006年11月的公債利率水準來看,10年期大約是1.2%【按:同期我國央行的指標報價約在1.98%】。
但銀行的存款利率卻只有0.0…%。也就是說,從利率的角度來看,銀行的經濟信用竟然比政府的還要高。【按:由於日本經濟指標近來表現強勁,因此,日本央行日前宣布緩步加息,正式告別零利率時代,但存款利率仍低於公債利率。】
是不是覺得很不可思議呢?光從「利率」來看,作為銀行經濟信用後盾的政府,在信用評級上竟然比受到保護的銀行還要低!
我們再進一步來看,同樣是只看「利率」的話,大型量販店的經濟信用度竟遠遠高過政府和銀行。(不論哪個國家都會有這種「扭曲」的現象,只是日本扭曲的特別厲害而已。此外,若要正確地進行利率比較,則必須將同一到期日的金融商品也拿出來比較。)
這種經濟信用度的「扭曲」現象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一般人因為經濟素養較低,只能任憑金融機構「擺布」。大部分的人因為對經濟學的無知,所以很容易在不知情的情形下就「任人擺布」。這也意味著,經濟素養高的人可以輕易地從經濟素養低的人身上壓榨「金錢」。
因此,本書將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實際案例,為大家解說其經濟學上的意義。不過,即使各位讀者從每個個案的學習中理解了經濟運作的原理,並以此知識來作為自己獲取利益的手段,這也不會讓你「賺大錢」,因為這並不是本書的用意。
例如,你在量販店花50萬日圓購買液晶電視,所獲得的點數以5%左右比例換算,也就是累積了2萬5千點數。這點數,無論你是「以零利率借給量販店以換取更多點數的累積」,或者是直接將點數換取其他商品,差別都不是那麼大。
但是,這種以生活週遭的實際案例作為理解經濟構造的教材,進而獲得的經濟知識,對於已歷經數十年經濟活動的我而言,卻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液晶電視可能只是你好幾年才會買一次的商品,但我們每天或多或少都會進行某種程度的消費行為,所以千萬不可以小看這些日積月累所產生的經濟效益。
本書將盡可能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為大家解說,這些乍看之下似乎艱深難懂的經濟構造、金融結構、股市原理,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將經濟學的知識消化成自己的經濟素養。
讀者們或許也可將本書視為獲取學校教育中不曾教過的「經濟與金錢」知識來源,讓自己成為一個經濟素養高的人。
我深信,只要提升國民的經濟素養,就能減少經濟資源的不當分配,讓每個人得到他所應得的經濟利益。
希望這本書能達成你的願望。
後記
我時常問自己:「為什麼要視提升國人的經濟素養為己任?」
只要稍微研究過人類經濟演進史的人就知道,人類的經濟活動最初是始於物品交換。後來因為物品交換的效率實在太低,「貨幣」才會以「實體經濟價值的交換券」姿態出現。
剛開始時,實體經濟價值與貨幣還維持著等價關係;也就是說,貨幣反映了實際的實體經濟價值。然而,人們過度追求「效率」的結果就是,終於有人發現「貨幣本身」才是最有效率的交易對象。因為在經濟活動中,若只是處理貨幣本身,那麼其他繁瑣的工作,如物流、商品設計與製造、資訊處理及流通、販賣等「沒有效率」的努力就可以省略,所以當然也就非常「經濟」而「有效率」。
而一些發現貨幣「好處」的人,便開始追求與創造貨幣價值,使得貨幣與實體經濟價值的關係開始產生背離現象,久而久之,貨幣便演變成為市場寵兒。
這就是所謂金錢遊戲的濫觴。
但是,一般大眾卻在諸多「成功的金錢遊戲」案例迷惑下,對於金錢遊戲所造成的實體經濟價值背離現象視若無睹,反而紛紛掏出辛苦的血汗錢,投入這場危險的金錢遊戲中。
在盲目的金錢崇拜心理作祟下,讓許多原本應該屬於高風險的投資案,也在這股大眾貪婪心理的蒙蔽中,被視為「合理」的投資了。
這就是所謂的泡沫經濟,也是前幾年日本所經歷過的慘痛經驗。
實體經濟價值與貨幣的持續背離,長期而言,就意味著貨幣價值的衰退。但是當大眾發現時,泡沫經濟已經開始瓦解,而投入到這場金錢遊戲的大把大把鈔票瞬時間便化為烏有。
在這世上,有人因為「參與金錢遊戲」而年收入高達數千萬、甚至上億元;但也有人在汽車公司默默開發環保引擎,年收入僅數十萬元。誰才是對實體經濟價值作出最多貢獻的人呢?前者真的有比後者「厲害」10倍、20倍嗎?
那些早早就發現金錢遊戲本質的人,刻意使用艱澀難懂的公式與語言,向對實體經濟有所貢獻的社會大眾「揭示」財經知識的深奧難懂,使得大眾被金錢遊戲玩弄於股掌間。
其實,如果我們能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對大眾說明「經濟基本原理」,那麼或許社會上的財富分配將更為公平與合理。
如果真能如此,那麼金錢就能回到反映實體經濟價值的貨幣狀態,國人的經濟素養也能因此有所提升,那麼相信一定能消弭貨幣與實體經濟價值背離的現象。
我希望自己能在這方面貢獻一點心力。因為我和大家一樣,都不希望看到一家大小、老弱婦孺流落街頭的景象再度發生。
我始終相信能夠創造價值的不是金錢,而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