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國際化,其實質就是世界的歐洲化。因此,聖經智慧成為今日商業人士必備的知識。想要有效率地瞭解聖經的思想本質,首先必須認知一種存在觀,那就是世界是由造物主和被造之物所構成的。
在聖經世界中,造物主是唯一真神,祂創造了自己之外所有的一切。其他的一切都是被創造後才得以存在的。在造物主造天地之前的永恆過去,沒有任何東西,只有造物主。世界是祂造天地的一瞬間才開始的。
更明確地說,英文的GOD並不是我們一向認知的神仙或神明,而是稱之為「造物主」或「創世主」。相反地,我們對「神明」這個詞,幾乎沒有賦予「創造者」的含意在裡面。
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聖經中的天地萬物,是造物主發揮大能所創造出來的。人若是認同世界上有「上帝」的存在,那麼他對人類世界的認知也將完全改觀。
從前日本人總是把超越人類的神祕力量,概括性地認為那是「大自然的力量」,但是造物主的力量還在此之上。雖然,與浩瀚無邊的宇宙相比,地球渺小得還不如一粒塵埃,宇宙不過是包圍在地球四周的物質。然而,若是跟創造全宇宙的力量-神來相比,宇宙的力量可以說又在塵埃之下。
從聖經思想中可知,造物主是一個具有人格和意志的主體。其人格也形成了統治全世界的世界觀。
說到這裡,相信很多日本人都會大感不服吧!既然是偉大的全能者,為什麼當自己創造的人類面臨不幸時,卻置之不理呢?醫院裡不是有許多因癌症而痛苦哀號的人嗎?世界各地不也經常有人因為失業、破產而自殺嗎?既然祂是全能者,為什麼不阻止悲劇發生呢?祂創造了受造者,賦予他們生命,難道只是偶然發生的嗎?
有這些質疑的人,其實是在心理上把造物主和受造者的關係,當成兩個都是受造者的關係。這個世界上,創造者之於受造者,其立場是超然的。造物主創造受造者,為了祂個人的「樂趣」,基本上是理所當然的。
我們可以用電腦來比喻世界造物主和受造者的關係。人類是電腦的創造主,我們是為了讓它對自己有用,所以才創造、設計它,讓它出現在這個世界上。
當電腦故障,無法正常操作時,我們會幫它更換零件,而且完全不在乎機器會有什麼感覺。若是換了也修不好,就會把它丟棄毀滅。我們人類對這種行為絲毫不覺得奇怪,甚至還認為理所當然。這是因為創造者和受造者的關係,基本上就是如此。
人類沒有義務為電腦考慮它的幸福吧!就算對它付出關愛,那也不是義務,而是一種「恩惠」。聖經裡造物主和人類之間的關係,基本上也是如此。
但是,這位全能的主並不會任意而為,對人類提出種種要求,把人類耍著玩,聖經中的邏輯並非如此單純。雖說造物主是個全能的主,但祂並非無所不能。祂是一位真實的神,所以祂不可妄造偽言,換句話說,祂不能夠說謊。
在這種前提下,造物主向祂自己所創造的天使和人類表達了自己的意志。造物主話一旦出口,連祂自己也不能改變。於是,祂的話語就成了一個法則。
這就是《舊約》聖經的律法,也是《新約》聖經中耶穌的命令。人們從這些律法中,得以知道造物主的想法,並懂得如何去應對。此外,主還允許人類禱告,經由禱告,人可以將自己的願望告訴主,若是合乎主的心意,祂就會應許所求之事實現。這便是聖經裡的重要思想。
這樣的信仰,給了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的人一些好處,比方說,他們不受限於價值相對主義的規則。
造物主所制定的律法,也是善惡的標準,是一種「絕對」的法則。身為受造者的人類,基本上只能如同電腦服從人類般順服主,並在生活中將這絕對性的標準時時銘記在心。
當然,人通常是依循平時生活的常理行事。但另一方面,心中卻存在一個絕對的善惡標準。在社會上,若是遇到必要況狀,這種標準可以激起維護正義、挺身而出的情操。
相反的,若是心中沒有善惡準則,人類就會在沒有絕對標準的觀念中茫然度日。結果,就會活在相對主義的氛圍中。這樣活在世上,便可能時時畏懼旁人眼光,也無法積極維護正義。
在沒有絕對善惡標準的環境中生存,實際上是很痛苦的。青少年學壞的原因,可以說是因為處於一切標準都是相對的世界,過著缺乏永恆不變的定律的日子實在太辛苦、太痛苦所使然。因此,只要引導他們認識正確的價值標準,很多青少年都可以走回正途的。
第二次大戰之後,日本人在沒有絕對主義的意識下,經濟快速成長。偶爾大家會懷念昔日嚴父式管教,僅此而已,但其慢慢形成了負面的效應。在今日,尤其是警察、自衛隊這些需要正義準則得以行事的組織的情況最為明顯。
在這些單位,較少有民間單位那樣,以市場原理作為行事準則,而是以「正義」作為主要的準則。然而,這些單位的成員對遵循正義的意識相當淡薄,而位居領導地位的人,也經常不堅守正義的標準。因此,只有以組織當下的理念或利益取代公平正義。
這種方式一旦成為習慣,則組織中大多數的意見,就會成為是非的標準。所以,若是大家一致同意可以欺騙作惡時,這就成為正確的事。上司也由於自己心中沒有絕對的正義準則,所以只好不得已地允許一些錯誤的行為。
像是原子能發電廠的燃料管理標準、地下鐵軌道管理標準,乃至自衛隊的武器使用法規等也是如此。就連銀行也是如此,雖然業績不好,某些基本道德原則還是絕對要遵守的──然而,這種觀念在銀行業中卻十分淡薄。因此,當下大家的想法及氣氛往往會左右著集團的運作方式,這種現象在各集團中儼然逐漸形成。
在這種狀況下,企業或國家的組織便很難長久正常地運作下去。社會主義國家,由於崇尚的是無神論主義,並不承認有一位能夠超越自己的全能之主的存在。但是他們運用了某些現實價值觀,或是製造出勞動英雄,在一開始的確提高了組織效率,甚至勝過資本主義社會。但是過了五十年後,這種方式再也無法激勵組織成員,也無法打動人心。於是到了七○年代,社會主義國家便逐漸崩潰了。
日本在戰後由於對宗教「敬謝不敏」,徹底採取人本主義展開新的體制。然而五十年後的今日,警察單位、防衛廳、銀行等卻因道德失落而發生多起不幸的事件。
日本若要重獲國際社會的接納,就必須努力讓人人在心中有明確而強烈的正義感。培養認同宇宙唯一之君(上帝)創造萬物的世界觀,就能達到上述的目的。
當然,將這位君王(上帝)的觀念當作一個事實並且接納它,對日本人來說不是那麼容易,畢竟,自遠古至今,我們的認知裡一直從未有過造物主的概念。
如果一時無法完全接受這個概念,只要用心去理解它,也能具備相當的心理效果。人們藉著求取新知,得以對照出自己的現狀。國家的文化也是一樣,當它與異文化相比較之後,才會突顯出其特徵。
從造物主和受造者的存在,了解多元的世界觀,我們日本人得以第一次意識到以往理所當然的單一式存在觀,只不過是眾多觀念的其中一種罷了。光是認知到這點,就能達到接納此宗教的一半功效。在逐漸國際化的社會中,除了商業活動之外,想成為一個強者,或許還必需具備基督教的價值觀。
聖經中的上帝,是一位創造萬物的造物主。「主」就是構成聖經世界觀的關鍵。不知為什麼,這個詞在日本經常被譯成「神明」。但是我們所謂的「神明」這個詞,幾乎完全不帶有「創造者」的意義,在人們根深柢固的觀念中,它只是模糊的定義為一種「看不見、神祕的存在」。乍聽這個詞,我們總會反射性的產生這種印象,而混淆了對「創造者」的理解。
對於忙碌的現代上班族而言,不應該使用事倍功半的學習方法。因此本書裡提到「神」這個詞時,常會以「造物主」替代。但是,對於從前的舊譯,則會適當的保留,這也是顧慮到讀者無法完全擺脫習慣性用法所致。
希望各位讀者能在閱讀本書之餘,能充分掌握聖經特有的思考方式,若能將之靈活運用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上,甚感幸之!
▲二○○○年四月一日
鹿?春平太▲
〈專文推薦〉書中之書——怎樣能「三天讀懂聖經」● ?
昆布
曾有這麼一次,一位說德語的皇帝問牧師一個問題,請他舉個最直接、簡要的例子,證明聖經是可信的。牧師說,這很簡單,猶太人的存在就是最好的例證。當然,他們不會知道日後日耳曼民族竟充當劊子手,試圖把這個聖經花費最多筆墨的民族全然消滅。還好,他們沒有成功。也是因為這個深重慘絕的屠戮,讓猶太人有機會重新返鄉,回到聖經所描繪的「流奶與蜜之地」。
一九四八年,當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正式建國,對一個流亡兩千多年的民族而言,當然意義之重大無與倫比。這不只意味著猶太人中止流亡的生活,也表明他們回到先祖的「應許之地」。對於所有關切聖經的人,無論其背景如何,贊同或否定,這個事件表明了一個事實:聖經對於以色列民族的預言,得到了明確的應驗。耶穌在離世前說到,有一天「無花果樹要發嫩長葉」,這裡的無花果樹正是豫表以色列。單從這個事件,就值得讀者認真考量聖經的價值。
聖經成為世界性的暢銷書由來已久,多少人窮其一生研究這本經典,圍繞聖經的著述多不勝數。但對諸多門外漢而言,這本「書中之書」仍有諸多不得其門而入的障礙。例如新約一開頭耶穌的家譜,就讓人讀得一頭霧水,光是那些奇特的洋名,就很夠嗆。學生時代,我和許多基督徒同伴立志要讀聖經,我們彼此開玩笑說,不要因故倒斃曠野,甚至出不了埃及。因為《出埃及記》裡面關於帳目器具的製作,常讓許多讀者倒了胃口,出不了《出埃及記》的讀者比比皆是。所以閱讀這本傳世之作,的確需要點適當的幫助。
「三天讀懂聖經」,正是一個不錯的嘗試,雖然我對書名含示的說法感到懷疑,但本書作為聖經簡略的鳥瞰,對剛接觸聖經的讀者而言,的確有清晰嚮導的功能。除了對聖經事實的提綱挈領,也把諸多與聖經有關而衍生的枝節陳列出來。並透過Q&A的方式,把讀者閱讀時可能最常碰見的疑難,條列解說,做深入淺出的導引。作者編織其中的諸多人與事,讓他們輪番上場,創意趣味兼顧,最能顯示其細密的用心。藉由本書,讀者便能掌握聖經主要的事實,一目了然。
藉由這些問答,無論是生疏的讀者,或已有基礎的信徒,都有均衡的啟發。因為問題能引起好奇的探詢,讀者的參與,最能增進互動;而回答的創意,頗能顯示作者細心的設計與對內容的熟悉。基督徒雖有不同宗派,但本書的立場基本中肯,沒有鮮明偏頗,而且引述的根據也以聖經本文為主,沒有特殊色彩的詮釋,書中的觀點可說相當持平。甚至有些解釋涉及了神學層面,創意所在也有可觀之處。
例如,在《創世記》的故事中,亞當和夏娃的後代,發生了人類第一次兇殺事件,這是個人倫悲劇。問題就在這裡,為什麼神拒絕該隱的祭物?只接受亞伯的供物?我記得幾年前美國的公共電視(PBS)曾經作過一個系列的訪談節目,由著名的記者Bill
Moyer主持,探討的主題就是聖經的《創世記》,主持人訪問各種相關的人:聖經學者、伊斯蘭學者、作家、神職人員等等。從各種角度探討《創世記》中的場景,這個問題就引發了諸多辯論。書中簡要指出:耶和華期望的供物是可以洗清罪責的「血」,因此需要「犧牲」。因為當時人是不吃肉的,以菜蔬果子為主,亞伯牧羊並非為了養活自己。這方面的探討,在李常受先生的著作《創世紀生命讀經》當中,有深湛精采的剖析。
也許作者是亞洲人,所以陳述之間,常考慮到亞洲人的需要,由此也特別能展現創意。例如有人經常會以基督教為洋教,但作者點出聖經的舞台主要是在中東,耶穌也非歐洲人。雖然前兩個世紀,亞洲人接受的基督宗教信仰主要來自歐美,但第一世紀的歐洲正是福音傳揚主要的外邦之地。美國學者詹金斯(Philip Jenkins)在他的《下一個基督王國》(The Next
Christendom)舉證豐富,以當今基督信仰在亞、非、拉美地區興盛繁茂的狀態,來證實基督宗教已不是歐美的專利。事實上,今天歐洲地區許多壯麗宏偉數百年的教堂,功能已不是敬拜,只供憑弔參觀。信徒人數減少,衰頹之狀逐漸顯明,反觀以往那些非基督宗教國家,基督徒信仰蓬勃之狀,令人驚訝。
本書也很坦誠披露今天通行的聖誕節,並非十二月二十五日的事實。不只聖經未曾標明日期,作者也指出,聖經顯示夜宿的牧羊人聽見天使宣報佳音,不可能在冬夜進行。書中告訴我們這個節日的成形,主要是受到異教影響的事實,其實在各種版本的百科全書中都有明確的記載。因此歷代以來,總有些基督徒基於聖經的原則,不過這個節日。所以下次讀者在冬至時分,若遇見不慶祝聖誕的基督徒,就不必訝異了。
歷代詮釋聖經的學者,經常透過原文的本意,來挖掘聖經隱藏的內涵。作者在書中也給我們一些的示範,例如聖經所表述的「罪」,和我們領會的可能不太一樣,這個希臘字hamartia,亦即偏離目標,引申為「偏離神計畫的事」。如此我們可以理解,犯罪不只是得罪、虧負人,更是違反了神的心意,偏離神的目標。據此,犯罪不只是指那些污穢可鄙的錯誤行為,更讓人有另一個層次的眼光。作惡事是犯罪,連好事有可能也是偏離。所以舊約中的撒母耳(膏大衛為王的先知),指正掃羅王偏離的作法,他說:「聽命勝於獻祭,順服勝於公羊的脂油。」
聖經中還有個有趣的問題,就是改名的問題,這似乎也是許多現代人的焦慮。不只在舊約,在新約也有這種例證,神改變人的名字,例如亞伯拉罕和他的妻子撒拉,還有雅各被改為以色列;新約中的彼得與保羅都有改名的經歷。改換原有的名字,表明神在他們身上的期望,也可看出他們心態與經歷的轉變。
就像書中提到雅各改名為以色列,日後以色列還成為猶太國名。雅各亦即抓後腳跟者,和他的經歷相符,他拚命抓取,從不想吃虧。有一天神來與他摔跤,摸了他的大腿窩,並將之改為以色列,亦即神的戰士,著名的猶太哲學家巴伯(Martin
Buber)甚至將之引申為神的掌權。就著聖經的思路,日後的雅各生命成熟極致,他的兒子約瑟在埃及作了宰相,也可以說是神掌權的彰顯。同樣,耶穌的頭號門徒西門,被改名為彼得(石頭),也是出於同樣的期望。但本書中說:「由於性格頑固,所以耶穌叫他「石頭」(彼得)。」作者這個說法並不準確,彼得在他所寫的書信中提到:「你們來到祂這為人所棄絕,卻為神所揀選所寶貴的活石跟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屬靈的殿」。馬太福音中,耶穌向彼得說:「我要建造我的教會……」,這種種都是表明彼得要成為建造的石頭,結實的材料,而非指他性格頑固。
這裡還有個問題,就是書末列出的聖經人名錄,我們若按作者指示翻閱聖經,恐怕你找不到「撒羅米」●
這個名字。這個故事大家也許知道,就是施洗約翰斷頭的故事。馬太、馬可福音中都出現這個事件,聖經並未告訴我們「她」叫什麼名字。王后希羅底的女兒,在希律王的宴席上跳舞取悅他,其實這是希羅底設計的殺人圈套,果然國王中計,答應這個跳舞女子要啥都可以,結果她竟然要施洗約翰的頭。君無戲言,而且這話還是在公眾場合宣布的應許,於是施洗約翰就這麼殉道了。
我們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這個名字,但顯然這個名字並非希羅底的女兒:「還有些婦女,遠遠的觀看,其中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又有小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並有撒羅米」(《馬可福音》十五章四十節)。那麼我們要問這個名字,究竟何來?原來此名出自第一世紀一位重要的猶太史學家:弗拉維奧‧約瑟夫(Flavius
Josephus,三七?一○○年)。雖然他的忠貞受人質疑,因為他雖出身猶太祭司家庭,卻於末了投入羅馬人的陣營。但當日他所著述的客觀的歷史,恰好能印證聖經說法的準確。
從作者的學經歷可以知道,她雖不是所謂的神學專家,但這本簡要的概論,卻是對聖經十足有趣的切入。沒有使用艱深的術語,而以一種清晰明朗的方式,結合趣味的問答穿針引線,導引讀者。書尾簡介中有句話,頗為傳神:「一般對她的評價是能將複雜的金融架構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解說清楚。」作者這個執簡馭繁的本事,用在聖經上恰能顯出其不凡的價值。要登堂入室、窺其堂奧,當然得直接閱讀原典。
但無論你三天能不能讀懂聖經,只要搭上作者的順風車,不必多久,聖經的基本輪廓,大致就能掌握。
二○○六年年底於移動書房
(作者為網路作家,著有:《移動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