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學說
- 作者:費希特
- 原文作者:J. G. Fichte
- 譯者:潘德榮
- 出版社:左岸文化
- 出版日期:2006-12-28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7174674
- ISBN13:9789867174673
- 裝訂:平裝 / 288頁 / 12.5 x 18.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費希特的國家理論簡單說就是以理性國家的實現為目標。在古代世界中形成的原始國家,隨者理性的發達,人性自由平等的本質接近上帝的意志和基督教的信條,一旦實現便是理性國家。
至於達成理性國家理想的實際步驟為何?答案是完成閉鎖商業國的建設。這種國度合乎品德與文化所以也是文化國家。因它具有下列特質:(1)國家負責對勞動和生產加以區分與規劃,消除聽任自然的經濟生產。(2)個人福祉的提高應以民族福祉為替代,因為整個民族福祉的擴大,個人福祉也相等程度的擴大。(3)個人利潤的追求是利己主義的表現,在閉鎖的商業國中,每個人都為整體而服務,並因而獲得整體財貨中應有的部分,沒有人過分富有或貧窮。(4)經由工作或勞動而維持個人生活是每個人的權利,國家應保障這種需求的滿足。(5)閉鎖的商業國斷絕與外國的通商,使國民不受外國影響,而維持其福祉。國家也不必從事強化軍隊,更不會從事於戰爭。
作者簡介
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
德國古典哲學的重要代表,唯心主義哲學家。他是銜接康德與盧梭兩種不同思想──唯心論與契約說的關鍵人物,而且開啟了後來德意志唯心論主辯證法及國家觀的先河。
生於薩克森郡一個貧困的手工藝家庭。曾在蘇黎士擔任家庭教師,一七九○年前往柯尼斯堡向康德學習。一七九三年回到蘇黎士,醉心於盧梭的契約說,並發表一系列以科學理論為名稱的論文。一七九四年取得耶拿大學的教職,在耶拿授課頗為轟動,後起之秀黑格爾、謝林等都受其影響。後被指為無神論者而離開耶拿,最後在普魯士的首都柏林棲身,以寫作及演講維生。當時柏林尚無大學,他參與創立柏林大學,被推選為首任校長,到達個人生涯的最高峰。但與教授們意見不合,一個學期後去職,這時是一八一○年。
一八○六年普魯士戰敗時,曾避走柯尼斯堡與幾位作家創辦Vesta雜誌,鼓吹愛國思想。並在一八○八年初潛返柏林,連續十四個星期天在占領軍監視下發表反抗對拿破崙帝國主義的演說,鼓吹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和祖國愛。演講集成冊子刊行,即膾炙人口的《告德意志國民書》。他的哲學理論基礎,主要表現在兩本一七九四年出版之著作:《關於科學理論的概念》及《整體科學理論之基礎》。其他著作有:《自然法權基礎》、《法學》、《論學者的使命》、《倫理學體系》、《人的使命》等。
譯者簡介
潘德榮
1951年生,德國魯爾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安徽師範大學政治系主任、經濟法政學院副院長、安徽師範大學詮釋學研究所所長、《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主編。現為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國際本體詮釋學學會」副秘書長、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rmeneutics的客座研究員。多次獲得科研立項基金出國訪學:於1989-1991以及1996-1997年兩次赴德國黑格爾檔案館訪學;1998-1999年獲德國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資助在德國訪學。主要研究領域:西方現代詮釋學;中、西方詮釋思想比較研究;辯證法。已發表有中、英、德文論(著)70餘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