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斯妥也夫斯基說:「我們都是從果戈里的〈外套〉中孕育出來的。」
而這位俄國諷刺文學大師的創作光芒,
卻是從壁爐中一次次燃燒自己手稿的火焰照亮的。
本書說明一位作者如何在俗世的生活裡,
竭盡一切手段以求生存,
又如何在寫作上百鍊千錘,寧可餓死,也絕不放鬆。
俄國諷刺作家果戈里(1819 ~ 1852),代表作有小說《死靈魂》、〈外套〉,諷刺喜劇《欽差大臣》等,善於以貼近平民的語言、戲謔的喜劇口吻,揭顯達官權貴們的腐敗惡行,以及農奴制度中底層小人物的無奈。滑稽與嚴肅的並置,突梯不失辛辣,據說連印刷廠為他排鉛字的工人,也忍不住放下工作捧腹大笑。果戈里的創作,奠定了俄國批判寫實文學的基礎,杜斯妥也夫斯基曾說:「我們都是從果戈里的〈外套〉中孕育出來的。」
本書作者魏列薩耶夫援引果戈里與同時代人的書信、回憶錄,生動地呈現出諷刺大師的寫作過程:取材、構思、下筆、修改,乃至聽取意見……大量的對話與細節使果戈里如同自己筆下的人物,有血有肉,有庸俗有偏執。我們意外窺見:厚臉皮跟母親要錢、到處做食客的果戈里,阿諛奉承、不擇手段推銷作品的果戈里,原來俄語程度不好的果戈里;我們也忘情親炙:隨身攜帶筆記本、神經兮兮記錄著什麼的果戈里,在靈感來臨時的甜蜜戰慄中渾然忘我的果戈里。讀至果戈里將嘔心瀝血寫成的《死靈魂》第二卷付之一炬、絕望而終時,遺憾彷彿也跟著吞噬手稿的烈焰迸跳,久久無法消解……。
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第六章。作者將果戈里幾段作品的定稿與未潤飾手稿並列出來,讀者因此有機會一窺作家再三雕琢的過程,體會其修改的著眼點。魯迅曾幾番敦促本書譯本的出現,他說:
有志創作的青年,必須知道「不應該那麼寫」,才會明白原來「應該這麼寫」的。如何知道這「不應該那麼寫」呢?魏列薩耶夫的《果戈里是怎樣寫作的》第六章,便答覆著這個問題。
作者簡介
魏列薩耶夫,V. V. Veresaev(1867 ~ 1945)
俄國著名醫生作家。出生於圖拉的大家庭,父親是醫生也是社會運動者。自幼即展現優異的語文天分,十三歲開始寫詩。彼得堡大學歷史系畢業後攻讀醫學,此後便一邊從事醫業,一邊繼續文學創作。一八九四年發表首篇小說《走投無路》,述說滿懷理想的醫生深入民間,防疫治病犧牲奉獻,卻不為民眾相信,反被當作傳播瘟疫的巫師,毒打至死。魏列薩耶夫與勞工及革命份子的密切往來,引起了官員的關注,於一九○一年遭醫院開除,且勒令兩年內不得於彼得堡居留。同年,他依據自身經歷寫成《醫生札記》,再度呈顯了醫生面對重重社會問題的無助。除了創作,魏列薩耶夫同時潛心文學研究,最卓著的成果莫過於《普希金資料匯編》與《果戈里資料匯編》兩部傳記資料,《果戈里是怎樣寫作的》便是在編纂後者的過程中,應邀寫成。其他著作有:論析托爾斯泰與杜斯妥也夫斯基的Zhivaya Zhizn,談論寫作的《作家的條件》,小說《姊妹》等。
譯者簡介
藍英年(1933 ~ )
浙江吳江人。著名翻譯家,俄羅斯文學研究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為《讀書》、《博覽群書》和《斬獲》等刊物及其他報刊撰文。譯著有《濱河街公寓》(合譯)、《阿列霞》、《庫普林中短篇小說選》、《亞瑪街》、《回憶果戈理》、《日瓦戈醫生》(合譯)及中短篇小說數十篇。隨筆集有《青山遮不住》、《尋墓者說》、《冷月葬詩魂》、《被現實撞碎的生命之舟》和《歷史的喘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