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故事精裝紀念版

漢字的故事精裝紀念版
定價:750
NT $ 675
  • 作者:林西莉
  • 譯者:李之義
  • 出版社:貓頭鷹
  • 出版日期:2006-10-2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7001206
  • ISBN13:9789867001207
  • 裝訂:精裝 / 428頁 / 20 x 20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 繁體中文版出版三個月即狂銷30,000本!

  ◎ 精裝紀念版限量一千冊!

  ◎ 最富閱讀趣味的圖解版「說文解字」,帶你認識漢字深遠的文化淵源

  ◎ 收錄三十二頁作者親自拍攝的精采彩色照片

  ◎ 原書出版後獲得西方漢學界高度讚揚,連各外語國家的人士都愛讀,被譯為英、法、德、挪威、芬蘭文等版本,總發行量高達九十萬冊,長踞外國人學漢字的推薦書單

  ◎ 漢語世界也暢銷:一九九八年簡體版在大陸問世,立刻成為北京幾家大書店的暢銷書

  ◎ 師大國文系教授賴明德、季旭昇專文推薦;季旭昇教授校訂

  ◎ 作家、各界學者、教育名家聯合背書推薦:小野、朱天心、余光中、林良、洪蘭、張大春、張曼娟、張曉風、黃春明、羅智成……

【給台灣讀者的話】──《漢字的故事》作者林西莉

  透過「原體字」,你可以和充滿智慧的造字祖先面對面,接觸到科技、藝術、建築及文化等璀璨的中華文化傳統,當然,也能讓人一窺古老中國的地理景觀與市井小民的生活面貌。《漢字的故事》就是試著探討上述內容,如今拙作即將在台灣以「原體字」出版,我誠摯希望能與所有讀者分享,我對漢字及中華文化的熱愛。

  「這是一本深入淺出的著作,非常適合大眾閱讀,尤其在國語文程度日益低落的這個當兒。」──師大國文系教授季旭昇

  「經由作者細膩的描述,每一個漢字都成了中華民族成長發展中鮮活的圖像,不但讓世人透過這些最貼近生活的文字,驚豔於中華文明的瑰麗璀璨,而且更能感受到漢字形體龍飛鳳舞,多采多姿的造字之美。」──師大國文系教授賴明德

  「漢字為什麼是這個樣子?」

  打從瑞典漢學家林西莉第一天開始學中文,這個問題就吸引她一步步挖掘漢字背後的故事。對於每個字為何這麼寫,我們思考過多少?身為漢字的日常使用者,我們能認出多少現代漢字的甲骨前身呢?

  《漢字的故事》是林西莉女士以八年時間寫成的力作,書中她不僅從個人的體驗出發來說故事,也用一幅幅生動的圖片,述說一個個漢字的源遠流長。她親自踏訪中國鄉鎮考查、拍攝古文物,也拍攝現代漢語文化裡的民俗生活,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有了圖片搭配解說,變得輕鬆易懂,也讓我們一再驚訝,象形字和實物的關聯多麼密切。

  因為天天用,我們好像失去了對每個漢字的意義和造字之美的感受力。透過林西莉這位瑞典人(她也是漢學大師高本漢的高足)的眼光,正可以讓我們重新審視這些一筆一畫,原來背後都有故事。書中介紹了與漢人生活各層面有關的漢字,例如交通工具、環境地景、農耕、日用工具等等,我們會從這三○四個最貼近生活的基礎象形字,感受到與老祖宗生活經驗的牽連。

  《漢字的故事》自出版以來,即受到西方漢學界高度讚揚,本書是首次根據近代發現的大量考古資料,討論漢字核心部分的象形字起源;加上林西莉不採學院式的嚴肅論述筆調,而以其獨特的觀點,用簡明、通俗的說故事方式,引介一部漢字的文化史──也是精彩的中華文明史。

作者簡介

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

  一個比你更懂中文的外國人,瑞典著名的漢學家,同時也是教授、作家和攝影家。林西莉女士自一九五○年代末起學習漢語,師事瑞典知名的漢學巨擘高本漢;六○年代初曾留學北京大學,之後並多次造訪中國。旅居亞洲和拉丁美洲多年之後,林西莉回到瑞典擔任專職漢語教師,課餘除了寫作專書介紹漢語及中華文化,也為瑞典電視台製作多部相關的專題節目。

譯者簡介

李之義

  一九四○年生,中國大陸著名的瑞典文學翻譯家及研究者,譯有《斯特林堡文集》。二○○五年獲瑞典皇室頒贈「國家北極星勳章」,以表彰他譯介瑞典文學作品突出的文化貢獻。

 

目錄

推薦序 深入淺出的漢字文化史 季旭昇
推薦序 不可多得的漢字研究教材 賴明德
台灣版作者序 用「原體字」接觸漢字的源頭
原版作者序 漢字為什麼是這個樣子?

前言 甲骨文和金文
第一章 人和人類
第二章 水與山
第三章 野生動物
第四章 家畜
第五章 車輛、道路和船隻
第六章 農耕
第七章 酒和器皿
第八章 麻與絲
第九章 竹與樹
第十章 工具與武器
第十一章 屋頂與房子
第十二章 書籍與樂器
第十三章 數字和其他抽象的字
第十四章 意與聲:從象形字到形聲字

彩圖

附錄一 漢字的筆順
附錄二 參考書目
附錄三 中國歷史朝代和時期
附錄四 重要考古遺址位置圖

圖片來源
譯者後記
索引

 

推薦序

不可多得的漢字研究教材∕賴明德

  《漢字的故事》是一部探討漢字構造和漢字歷史的生動作品。它是由精通中西文化的當代瑞典漢學家林西莉教授精心構思所寫成的。它的特色是對包括甲骨文和金文的漢字原始形貌及其核心結構,作精確的解析;對漢字的歷史和掌故,作詳盡的敘述。由於取材具體實用,詮釋清楚生動,娓娓講述,如數家珍,讓人在閱讀時,倍感親切有味,興趣盎然。

  本書難能可貴之處,是充分運用近代發現的大量考古資料作依據,對漢字構造的發展,詮釋明確,證據豐富;書中所刊載的文物圖片,都是作者親自用心拍攝,精挑細選;所敘述與漢字有關的掌故,都是作者本人從田野調查中,實地尋訪求證所得,故全書具有高度的科學性、藝術性和歷史性。對初習漢字者而言,無論是華人或各國人士,它是一部具有啟發性的教材;對專門研究漢字的人而言,也是頗具參考價值的資料。

  全書一共詮釋了三百零四個與日常生活事物密切相關的漢字,包括動物、植物、畜牧、農耕、環境地景、交通工具、文物、樂器等。經由作者細膩的描述,每一個漢字都成了中華民族成長發展中鮮活的圖像,不但讓世人透過這些最貼近生活的文字,驚豔於中華文明的瑰麗璀璨,而且更能感受到漢字形體龍飛鳳舞,多采多姿的造字之美。

  本書原作以瑞典文字寫成,譯為漢文之後,台灣版採用正體字直行排印,既保持漢字構造的明確樣貌,又切合傳統文獻的書寫形式,這樣呈現對漢字的講述最為恰當。

  個人在大學講授漢字構造長達四十年,從經驗中獲知,學生對漢字構造愈能清楚領會,不但對每一個字的形、音、義可以牢記不忘,而且在運用文字時,愈能精確、信實,得心應手,揮灑自如。個人在多年教學生涯中,雖然研讀和參考過有關漢字研究的教材無數,卻發現能夠像《漢字的故事》一書這麼豐富精彩,而且具有學術性的作品,實在不可多得。

  當今,全世界正在興起一股踴躍學習漢語文化的熱潮,除使用漢語文系統的人口之外,每日計有三千萬各國人士正在勤習漢語與漢字。本書的發行,相信必將對全球學習漢字的人產生極大的助益和影響。

賴明德 台灣師大國文學系教授。

深入淺出的漢字文化史∕季旭昇

  在我念大學的時候,就已經聽說過高本漢先生的大名,並且買過幾本他的書,對他非常崇拜。所以當貓頭鷹出版社要我為高本漢先生的高足──林西莉女士的《漢字的故事》寫序時,我毫不猶豫地一口答應了。

  高本漢先生讓我崇拜的原因,一是學術基礎厚實,二是為學方法嚴謹,三是學術態度持平。這些優點,完全也反映在林西莉女士的《漢字的故事》。

  林女士從一九五○年代跟高本漢先生學習漢語,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二年在北京大學學習漢語,其後多次訪問中國,對中文及中國文化非常熟稔。在全書中,我們看到林女士對甲骨、金文、《說文解字》、隸楷、考古、社會、民俗、藝術……等各方面都有相當程度的掌握,就撰寫本書所需要的基礎學術來說,是相當厚實而充分的。我在書中沒有看到不夠專業的論述。

  其次是為學方法。對中國傳統的文字考釋,林女士說:「我很快發現傳統解釋經常是過時的,特別是還沒有人根據近幾十年的考古新發現來修正語言學。……我這本著作是首次根據那個時候以來發現的大量考古資料討論漢字的核心部分。」這樣的評論,即使放在今天來看,也還不算過時。我們看到在林女士的書中大量運用考古發現來修正傳統對文字學的解釋。例如在介紹「單」這個字的時候,林女士引了山西大同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使用的石球,並且跟雲南的納西、普米人,南美洲的印第安人,西安半坡,山西大同許家窯等地所使用的石球互為證明,推測「單」字最上方的兩個「口」形(甲骨時代做兩個圓形)物,應該就是狩獵用的石球。

  在介紹「車」字的時候,林女士用了殷商車馬坑、西周車馬坑、漢墓浮雕、近代照片等各種資料,把車字的相關知識介紹得非常精彩。

  在介紹「工」字的時候,林女士引了河南博物館藏新石器時代的夯、陝西近代仍在使用的夯,以推測甲骨文的「工」字其實就是「夯」的象形。說實在的,這樣的推測,真還具有相當的說服力。

  更讓人欣賞的是林女士撰寫本書的態度,在經過綿密的研究工夫之後,我們看到本書作者對古代中國文字及文化的喜愛與欣賞,那不是一種盲目的喜愛,而是經過理性的探討之後的欣賞,很容易讓人認同。例如在介紹「舟」字的時候,林女士談到中國的船隻早在三世紀就傳到了印度,從一四○五年到一四三三年鄭和七次下西洋,這是一種外交親善旅行,主要目的是提高中國皇帝的威信和促進商業往來。當一四九八年葡萄牙人航行到印度時,他們在各地看到的城鎮比葡萄牙的更富裕,他們所帶來的商品和禮品在亞洲受到當地人的嘲笑。中國人的航行,從來沒有制定過任何經商標準,沒有建任何城堡,沒有掠奪奴隸,沒有占領任何土地,他們尊重其他國家的信仰,祭祀不同國家的神。

  這種文化是多麼地和善可親!相較於今天WTO以先進國家的優勢壓迫弱勢國家,兩種文化孰優孰劣,明白可知。

  由於林女士對材料蒐集廣博而深入,所以我們讀她介紹的很多字,所得到的背景知識非常豐富。例如:單單「魚」字,林女士就寫了四頁,從半坡的魚到宋代的金魚,我們彷彿在看一部短小精要的中國魚史;「鳥」和「隹」字,林女士寫了六頁,從中國鳥類特別豐富寫到金文族徽中的鳥、剪紙中的鳥,我們彷彿在看一部短小精要的中國鳥史。全書類似這樣的闡釋,比比皆是,令人看得津津有味,愛不釋手。對一般讀者而言,這應該是本書最引人入勝的部分。

  當然,我們也要指出,林女士的這本書著成到現在,差不多有二十年了,這二十年中,戰國文字大量出土,對文字的考訂有很大的助益。同時,甲骨、金文的研究,也有很多新的成績出來,林女士在書中所說「沒有人根據近幾十年的考古新發現來修正語言學」的情況,已經完全改觀(我個人在《說文新證》中就收錄了很多現代學者精彩的意見),所以有某些字的解釋,現在學者的看法可能會和本書不盡相同。例如:甲骨文的「 」應該隸定作「視」而不是「見」,「 」應該隸定作「石」而不是「厂」,「 」應該隸定作「篲」而不是「羽」;金文的「 」應該隸定作「雔」而不是「雙」;「力」字應該是「耜」的象形初文,與「耒」是不同的農具等。這些數量不算多,也不是本書最最重要的特點部分,我們就不多說了。

  林女士自己說這本書的中心是講述一個「故事」,這就是反映在漢字起源及其發展的中國文化史,而不是採用「學院式」的論文體來寫本書。用中國傳統的話來說,這是一本深入淺出的著作,非常適合大眾閱讀,尤其在國語文程度日益低落的這個當兒。

季旭昇 台灣師大國文學系兼任教授

 

內容連載


問卜的人磨光一塊骨頭,通常是一塊牛的肩胛骨或龜的腹甲,在上面鑿出一排一排的深槽。他們大聲地向祖先喊著商王的問題,同時將一根燒得通紅的小木枝放到槽裡,由於溫度太高,甲骨會出現裂紋並發出清脆的響聲──時人稱做甲骨「說話」。從裂紋當中問卜者能讀出答案。他們事後經常把問卜和答案用刀子刻在所用的甲或骨上,有時候還記錄占卜的結果應驗還是沒應驗,然後把它們貯存起來。

當時的人在龜腹甲上鑽洞。在假想的中軸線兩側對稱地排列著長串的洞,是由一種較長的橢圓形洞和一種較小的圓洞組成。其目的是使甲壁變得薄一些,當燒灼的小木枝放到洞內時比較容易裂開。鑽洞需要很高的技巧,因為洞的形狀能夠決定裂紋的方向和形狀。最重要的是不能把壁鑽透,每個洞底都必須留有一層很薄的甲壁,不到半公釐厚,祖先對商王的回答將以裂紋的形式表現出來。

當時一般是從上至下以及從右至左書寫。時至今日許多中國人還是這樣寫。 商王的問題寫在甲的外面,上面還可以看到出現的裂紋。「卜」這個字就代表這樣的裂紋。中國人今天寫這個字與三千多年前寫的十分相像。字形的區別主要是因為大家不再用刀刻字,而是用柔軟而圓潤的筆和墨來書寫。 古代這個字讀「噗」──當甲骨裂開,龜甲講話時就發出這樣的聲音。


很多最古老和最清楚的字都是人類與人體不同部位的形象。就讓我們從「人」字開始。在我不知道古代的漢字是怎麼寫的時候,我認為人字是腿的形象,我看見前面的路上有一個人在大步往前走。但是我錯了,當我了解了甲骨文和金文是怎麼樣寫以後,我發現「人」字是人的剖面形象。她直立著,手下垂或者輕輕舉到前面。個別的情況下頭朝前一些,但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僅僅能看到身體,就像從稍遠的地方看大街上或者田野上的一個人一樣。
「人」字出現在很多合成字裡。它經常以在古代中國誰都明白的形式出現,儘管已經過了三千年。

下圖的泥人比甲骨文還要早些,但是與安陽郊外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屬同一時期。這個面目友善的小人歪著頭站在那裡呼喊著,目光有點呆滯。耳朵很大,長髮梳到腦後,盤成髮髻。手臂很長,此時無事可做,垂下來,抱著身體。
這是中國藝術最早表現人物的一件作品,簡單得像一個字。


我們在「大」字裡看到一個人,叉著腿,伸著雙臂,好像一個守門員等著接球。或者僅僅為了引人注意而吸足了氣以顯示自己偉大?


孕育了華夏文明的華北平原群山環抱。我們不知道哪一座是「山」字的原形,但是很多山看起來都像這個字,而且自古以來都被一種神聖的氣氛所籠罩。   
在山東半島的西部屹立著泰山,平原從那裡延伸至大海。泰山是中國五嶽之首,中國歷代皇帝都在那裡舉行最隆重的祭天儀式,接受蒼天賦予他們統治天下的使命。他們在那裡祈求五穀豐登,消除水災和地震。   

泰山很早以前就是一處重要的道教中心。山勢雄偉、險峻,山谷寧靜、祥和,對那些想躲避戰亂和投入大自然懷抱的人有很大吸引力。對於道教徒來說,存在的一切都屬於一個很大的整體,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一切都是互相依存的。藉由仔細研究大自然的秩序,他們試圖揭示控制大自然的規律,並使自己的生命與這些規律互相協調。廟宇和道觀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隱居者在峭壁上建造草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