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杜拜的夢幻傳奇
謝金河(財訊文化事業執行長)
杜拜港埠世界公司(DUBAI PORT WORLD)原本有意取得美國六大港口經營權,卻遭到美國國會強力反對,最後黯然退出。這原本只是一樁純商業投資,卻因為涉入九一一恐怖攻擊的恩怨情仇,引發美國政客民族情感與國家安全危機感,使他們飲恨,不過此舉卻使「杜拜」這個城市打響了全球知名度。
杜拜原本只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七個酋長國當中的一個小城市,1981年原本在沙漠騎駱駝、住帳篷的薩伊德(Zayed)當上國王後,以開明專制治國,他將出售石油賺來的錢,拿來聘用國際專家,大興土木,發展觀光,並且全力發展金融市場。短短二十五年光景,杜拜這個原本靠著黑金發跡的沙漠小城,儼然成了中東的香港、新加坡。杜拜的蛻變,又可以給台灣帶來什麼啟示?
2005年陳水扁總統去了一趟邦交國之旅,回程突破中國外交封鎖,造訪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都阿布達比,並且由酋長國親王以三架直升機護送,在名聞全世界的帆船飯店(Burj Al
Arab)總統套房休息了二個多小時。自從陳總統造訪了帆船飯店後,這個興建已經八年的全球最奢華七星級旅館從此在台灣紅透半邊天。帆船飯店也成了杜拜的新地標。打造帆船旅館的Jumerah集團,就像杜拜這個地區,處處化不可能為可能。
在帆船旅館的周邊,Jumerah集團將旅館打造得像人間仙境一般。杜拜是沙漠之地,他們卻引入海水,或花巨資打造人工湖,手筆之大,令人歎為觀止。2003年,杜拜的觀光人數達五百萬人以上,超越石油成為最大收入來源,杜拜揚言到2010年時,觀光客將增加三倍到一千五百萬人次。
還沒有到杜拜之前,以為這只是阿拉伯國家的一個暴發戶。其實不然,杜拜非常懂國際行銷,像帆船旅館最低消費一個房間一晚要一千四百美元以上,在海底餐廳吃一頓晚餐要價兩百五十美元,都是令人咋舌的價錢,但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卻前仆後繼,愈貴愈有人來消費。
杜拜要推廣高爾夫球運動,懂得高價邀請老虎伍茲來參加競技。要發展足球,他們請來貝克漢,並且不惜送他一座豪宅。現在他們要蓋超越台北101的超高大樓杜拜塔(Burj Dubai),找來國際知名施工單位,又邀來國際品牌Amani在裡面經營飯店,杜拜的國際行銷手法令人刮目相看。
除了發展觀光、房地產之外,杜拜市區最近聳立一座貌似巴黎凱旋門的龐然建築物,名為「The Gate」,這是杜拜國際金融中心(Dubai International Centre,簡稱DIFC)的所在地,杜拜打造了這座壯觀的建築,目的在營造中東金融樞紐的角色。
杜拜的DIFC集監理、司法於一身,接受跨國金融機構註冊、領取牌照,也負責金融監理。為了讓外資放心,他們參考了紐約和倫敦有關金融法令,不但免稅,而且讓資金自由進出,在杜拜所得不用課稅,資本利得也一律免稅。在這個優勢下,DIFC只運作了一年,目前已有104家國際級金融機構在這裡註冊。最近匯豐控股已宣布將中東地區的投資銀行總部遷到杜拜。匯豐並且與杜拜政府旗下的國際投資部門杜拜國際資本(Dubai
International Capital)共同成立了一個五億美元的基金,預計未來十年投資金額會超過三千億美元。
杜拜不只是企圖成為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金融中心,最大的企圖心是要填補歐、亞、非三洲金融服務的空隙,服務的對象要涵蓋由三大洲,132個國家及32億人組合而成,規模達18.3兆美元的大市場。這是個長遠目標,中期來說,杜拜把自己定位為倫敦與香港之間的金融中心及橋樑。目前杜拜的商品交易所仍與紐約合營,但是杜拜有企圖心在幾年之內成為倫敦、紐約和新加坡之後的全球第四大原油交易中心。
杜拜政府還有一個野心,把目前完全閉鎖的市場開放給外資參與,並且結合海灣國家如巴林、科威特、阿曼、卡達及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商訂建立貨幣聯盟及合併資本市場的可能性。過去幾年,杜拜的房地產也限制外國人持有,如今外國人可以置產,租期長達九十九年。而這個開放也使杜拜房地產市場蓬勃發展。
為了打造觀光、金融中心,杜拜把自己變成中東的觀光港。杜拜成立了自由區,在區內可以自主僱用員工,如今已成中東物流最大的中心。過去到中東轉機,經常是到巴林,如今已是杜拜。
這個用黑金打造的神奇城市,如今石油已占總收入不到7%,觀光、轉口、金融的地位愈來愈重要。2004年杜拜的GDP成長高達31.78%,2005年仍達16.7%,杜拜的人均所得2005年高達二萬九千美元,已超越新加坡與香港。
在杜拜,本地人口只有20萬人,卻擠進140萬人口,其中包含了146個國家的人民在這裡討生活,全世界各人種聚居在這裡,英語成了共通的語言,杜拜也變成了一個世界的城市。
正當中東國家仍遵循傳統伊斯蘭(Islam)戒律,杜拜卻大開大闔,勇於開放是杜拜創奇蹟的關鍵。過去石油大漲,產油國拿著錢去買黃金,或是買別的國家的資產,杜拜把石油賺來的錢,拿來拚自己國家的經濟。杜拜到處所見都像人為打造出來的泡沫,但是全世界的人、全世界的錢源源而來,只要這個活水繼續流進來,杜拜的夢幻就可以一直發酵下去。
去年單是新加坡內閣最高資政李光耀就走訪杜拜三次。有人說,當一個國家蓋高樓時,就是泡沫吹破的時候,像1930年代的美國帝國大廈,1997年馬來西亞的Petronas Tower,今年Burj Dubai也要蓋起來,杜拜會不會變成泡沫?不過,杜拜在沙漠中創造的「變不可能為可能」的夢幻,卻值得陷入政經困局的台灣好好深思。
天下文化出版的《前進杜拜》源自2006年6月《遠見》雜誌封面故事「全球必修杜拜學」,《遠見》出動編輯群,深入採訪杜拜,進行了一次完整報導,讓國人對於杜拜這個城市有更新且深入的了解。如今《前進杜拜》這本書出版,是惱人政治紛擾、經濟癱瘓的台灣,另一個再奮起的線索,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