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常也是一種正常:精神疾病的人格整合療法

不正常也是一種正常:精神疾病的人格整合療法
定價:300
NT $ 270
  • 作者:許添盛口述李佳穎執筆
  •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期:2006-10-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3259001
  • ISBN13:9789573259008
  • 裝訂:平裝 / 32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在我們生活周遭,精神病患們被視為瘋子、不正常,或被綁起來打針吃藥,或被同情為一群大腦化學質失衡的人,從來沒有一個人用正常的眼光來看待他們。這些病患的功能不佳,無法為自己辯駁,不但父母親和醫師不了解,旁人也永遠不會知道他們所受到的是這般對待;雖然現代醫療已人道許多,但仍缺乏一種真正精神上的同理及了解,他們的心聲是:「我沒瘋,我真的沒瘋。」但真的沒有人可以懂,甚至有的病患在精神病院一待就是一輩子。目前社會看待精神分裂的觀點,成為在黑暗世界裡的這群人內心最深的痛。在本書裡,許醫師呼籲大家,應該視精神分裂為一種文化現象、精神現象,而非病態現象、不正常現象,而強迫投以藥物予以矯正;我們要教他們如何整合幻聽,了解其含意,認識及面對內在的次人格。

 

自序

一線希望的曙光

  我常在思考,若非身為精神科的專業醫護人員,是沒有太多機會深入接觸和了解精神病人的。但現今精神科醫護人員對精神病人的觀點,即使是發自內在的心靈、出於深層的理解,且真正由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直接深入的認識及同理,也很難不被精神科的專業知識與學理所扭曲。

  「人」的因素隱沒了,情感和同理的力量不再受到重視,取而代之的,是精神病理學的觀點及精神藥物學的介入。人,成了化學及遺傳因素作用下的人,而治療呢?則被簡化、窄化為新型抗精神病藥物的研發,以及投予病人身上的效果。

  再度強調,人的因素真的不見了──病人活生生的情感、快樂與悲哀不見了,一個有血有肉的醫生不見了,一顆仁慈且同理、敏銳且直覺的心,也不見了。病人成為「化學失去平衡」下的受害者、一個「不正常」的人,醫生則成了抗精神病藥物的給予者。好個精神醫療啊!

  一位在門診就診的精神分裂患者問我,她的病可不可以好起來?我說可以,但她必須先面對兩個功課,一是她自身處於強烈缺乏安全感的心態中,不敢表達內在感受,二是她相當地膽小壓抑,無法面對及承認內心巨大的恐懼,甚至有時就直接將自己的頭埋入沙中(指的是主人格的逃避及退縮)。病患聽後告訴我:「許醫師,我真的常將自己的情緒及情感『表面化』。」我說:「這就對了,妳其實沒有病,妳只是因為沒有安全感,對外界的人事物過度恐懼,於是將真實的自己和感受藏在內心底層,而只用一個表面化的自己,以及平板、無波動的表情來面對這個世界,這就是妳的『病』。」

  我奇妙地發現,如果家屬能夠信任我,患者又有足夠的配合度,甚至只要每一、兩星期到門診和我談五分鐘,都會產生不一樣的變化;一段時間過後,往往患者的眼神變了,不再空洞及平板,而眼光中有了「神」。我常詢問個案,是否頭腦和思考都變得清醒?個案都會點頭表示同意。也許個案仍缺乏一般人擁有的社會適應力及挫折容忍度,但至少不會呈現混亂的精神症狀,以及嚴重的幻聽與妄想。

  我常感覺到,那平板的表情、貧乏的思想或遲緩的動作底下藏著的那個人,壓抑著巨大的痛苦、憤怒及恐懼;我想幫助他們面對那個自己,而非再用一層厚厚的化學毯子(指抗精神病藥物),將所有症狀和情緒壓制下去,以致動彈不得。醫護人員常喜歡說一句話:「病人因為不吃藥,所以又復發了!」但我要說:「實情是,在用藥的情況下,病人也從來沒有真正的『復原』,只是把所有的症狀和巨大的情緒,用一張化學毯子蓋得嚴嚴實實,令家屬和醫護人員得以心安,並造成自以為幫上忙的假象罷了。」

  因此,我希望所有的精神科從業人員,乃至家屬,能跳脫所謂的「專業」和「自我中心」的主觀角度,真正由本書的觀點,從另一個角度來充分理解精神疾病,也許能為這一群需要被幫助的精神疾病患者,在治療上帶來一線希望的曙光。

主編後記

反正,書名取得真好                      李佳穎

  多年前的一個晚上,我突然接到一位許久未見的好友電話,「佳穎,我希望妳馬上到我家來!」平日沉靜溫柔的她,語氣聽來相當不尋常。詢問她怎麼了,她半句話也不肯多說,我直覺地認為出了事,於是搭上計程車趕往她的住處。

  好友開門讓我進入,神色怪異,默不吭聲。我耐心地慢慢問她:「發生了什麼事,是不是有陌生人侵犯妳?受了什麼刺激嗎?」她只是不斷地搖頭。「──或是,妳看到或聽到了什麼嗎?」這句話幾乎是脫口而出,連我都不知道自己為何會這樣問。她終於拿起筆,在一張紙上寫下幾句話:「我是聖母瑪利亞,我快要離開這世界了,這是機密,所以我不能說話。」

  後來,我才知道,好友剛與相戀多年的男友分手,同時引發了精神分裂症。那時的她,處於急性發作期,完全變了一個人,整夜不能睡,一拿起筆就能自動書寫,自稱有特異功能和心電感應能力,耳邊的幻聽不停地告訴她:「妳是聖母,所有人都必須向妳跪拜禱告。」她的家人們,為著她突如其來的發病震驚不已。她母親噙著淚水向我訴苦:「唉,我這女兒,從小就很乖巧懂事,從來不用我操心,高中到研究所都是唸第一志願,哪知現在竟得了這種病,真不知道以後該怎麼辦……」

  這是我第一次與「精神分裂」患者接觸的經驗,由於當事人又是相識多年的朋友,感受格外地深刻。朋友因發病進出醫院多次,目前仍以藥物控制病情。她常神情落寞地告訴我:「吃了藥,好像就沒事了,但感覺很怪,我總覺得那不是真正的『我自己』。」「生病後,我覺得似乎每個人都在看我,好像我是個異類……」每次聽到她發自內心的沉痛話語,總讓我感同身受,除了溫言安慰,也捫心自問:「難道沒有更好的方式能夠幫助她嗎?」

  或許正是這樣的心意,讓我逮著了機會。去年九月,許醫師告訴我,他有個口述新書的計畫,主題是「精神分裂症的身心靈治療」,問我願不願意執筆;老實說,若是過去的我,肯定會覺得話題遙遠陌生而興趣缺缺──但如今,因著對朋友的一份愛,使得毫無醫學背景的我,決定鼓起勇氣接下這份不算輕鬆的考驗,開始上起每個月兩堂的「精神醫學課」。

  在這半年寫書的日子裡,我有幸見識到許醫師身為治療師的專業。我只能說,他剖析個案的功力,一如古代的「?丁解牛」,不只是快、狠、準,還彷彿水晶般地清澈透亮、條理分明,令人嘆為觀止!他對精神病人的同理與愛心,也令我數度熱淚盈眶。在無數個挑燈奮戰的夜晚,這些個案的故事,總在我腦海裡與好友發病的印象交織?繞,而許醫師提出的身心靈治療觀點,總能令我一次又一次地深深體悟,「精神分裂是一種現象,不是病態」、「他們是被困在優越的自己與低賤的自己之間的一群人」,逐漸從原本的迷霧中撥雲見日,釐清了所謂「人格整合治療」的方向。

  有趣的是,就在寫作即將完工時,我讀到了一本講述精神分裂個案經歷的重要作品《蘿莉的美麗境界》(The Quiet Room)。閱讀過程中(當然,這得拜許醫師「短期密集速成班」之賜),我驚喜地發現,自己彷彿《笑傲江湖》裡的令狐沖,得到風清揚傳授獨孤九劍般地功力大增(都可以開個讀書會了)。我非但細細品味蘿莉的故事──從她身上處處可見好友的影子(她們的共同特點是成績優秀、家境良好、思想非黑即白),同時還不由自主地以許醫師的身心靈治療觀點作起驗證來。

  比如,書中?述蘿莉嚐到失戀挫折後發病,她的幻聽是這樣說的:「妳這婊子,不配活在這世上!妳去死吧!」我腦中頓時響起許醫師的話:「幻聽的內容非常重要,說明了這個次人格是如何集結的,也點出發病和治療的契機。」也能進而聯想,或許蘿莉從小並未與父母親好好地溝通過兩性關係的話題,這也是許醫師期待大家檢視的觀念:「親子關係裡,有不能談論的禁忌嗎?」「這個家中,究竟有沒有『真實情感』的交流?」

  蘿莉的家庭,從表相來看,相當地令人稱羨,父母是心理學博士和富家千金的組合,然而正如許醫師所提及的:「這類個案的家庭教育,多是硬梆梆、缺乏彈性的方式。」蘿莉的父親給予她的教育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即使在蘿莉發病後的治療期間,儘管多次進出病院,她仍習慣性地避談自己的失控狀況,因為父親會說:「好了,那已是過去的事,最起碼妳今天沒問題,明天也不會有事;如果明天不成,那麼就後天。」在他眼裡,彷彿克服困難、努力向上是人生唯一該做的事。蘿莉病情控制住時會說:「父親這麼樂觀,我只好如他所願。」而急性發作的時候呢?她腦中的狂念會「憤怒得想讓父母死掉」。這令我不禁掩卷嘆息,蘿莉「一次又一次地,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的狀態,也就不難覓出箇中原因。

  本書付梓前,我逢人便開玩笑:「寫完這本書最大的收穫是,我真的搞不清楚自己是正常還是不正常了。」反正,書名取得真好──「不正常也是一種正常」,許醫師不也常說嗎:「人哪,就是要偶爾不正常才會正常健康的啦!」

 

內容連載

1.精神病人是不是定時炸彈?

……疑似精神異常的男子,自稱被國安局迫害,持刀挾持公車司機將車開到總統府或立法院,要向政府官員陳情。

……有位疑似罹患精神分裂的女子,爬上自家十樓陽台,向家人威脅要跳樓自殺。

……××機構於某地籌設精神病患慢性復健中心,遭到社區居民的強烈反對。該區居民認為,住家附近如有精神病患出沒,不但影響居住品質及附近民眾人身安全,而且孩童在上下學途中,生命安全將飽受威脅。

這些社會新聞在報上屢見不鮮,也將精神病人貼上了「製造社會大眾恐懼」的標籤。就拿憂鬱症患者來說好了,大家的認知是,這類人是自殺、危害自己生命的高危險群,好比先前鬧得沸沸揚揚的知名藝人和精神科醫師自殺事件,就在民眾心中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憂鬱症尚且如此,更遑論精神病人。在一般人心目中,由於缺乏認識和了解,精神病人彷彿成了流動的定時炸彈,隨時會傷害他人,自然也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和心理上的排斥感。

但這樣的觀點,到底距離事實有多遠呢?

精神病人大多是「亂自己」

你一定看過一種人,走在路上自言自語,指天罵地,神情特異,或許身上還有股令人掩鼻的臭味,搞不好個把月沒洗澡了,「這人八成是精神病!」你心裡馬上恐慌起來,離他遠遠的。事實上,身為精神科醫師,首先我想告訴大家,精神病人大多是「亂自己」。我們在臨床上看到的精神病患,很多症狀都屬於自己內在的精神混亂,以及自身分裂人格之間的衝突矛盾,他們並不會毫無來由地直接搔擾旁人,或對社會造成重大危害。

我們實際來檢視社會上重大的經濟犯罪案件,比如掏空公司幾十億、上百億等,致使人心惶惶,對群體損傷程度也高──這類組織縝密的智慧型犯罪案件,並非精神病患力所能及。換句話說,如果精神病患具有犯罪行為,基本上都不是預謀式的。從統計數字上來講,精神病患擾亂社會被通報警方的比例雖然不低,但涉及重大刑事案件、或犯罪嚴重度和殺傷力的比率,並不高於一般人。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