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松谷明彥
現在是西元二○一五年的除夕夜。各家企業今年的營業額又比去年下滑,而這樣的情形已經持續多年。新聞報導中早就不太提及「經濟成長率」這個名詞,取而代之的是「經濟縮小率」的用語。但是,幾乎沒有企業因此呈現營運惡化的現象,也沒有人稱這樣的狀況為經濟不景氣。
一九七○年代末期,年輕勞動力減少的趨勢已經很明顯。企業於是經由投資大規模自動化設備,持續擴大業績,並從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企圖透過減少薪資成本來確保企業獲利。然而,這些措施都沒有成功。企業終於領悟到,當勞動力減少時,應該隨之縮小企業規模;營運目標應該改為提高附加價值率,而非提高營業額。
同時,人與人初次見面時,只要不是在工作場合,也變得不會以「我是○○公司的○○○」為開場白來介紹自己了。並且,不知從何時開始,人們重視與家人和朋友在一起的時間,更甚於在公司的時間。雖然每天加班到深夜的還是大有人在,但卻也看到許多人不僅在週末或暑假,即使在平日白天,也愜意快活地享受悠閒時光。
終身雇用、資歷工資等制度,藉由壓抑年輕勞動者的薪資,降低了總薪資成本,為戰後日本企業帶來競爭力。但是,當勞動力急遽高齡化後,卻反而成為薪資成本高漲的因素。因此,從上個世紀末起,針對中高年勞動者的重整大大盛行,直到進入本世紀後,企業紛紛摒棄資歷工資制,轉而改採成果主義。公司對於人們而言,已不再是可以托付終身的依靠,但同時也意謂著不再束縛住人們。在資歷工資制的年代,轉換工作意謂的是,個人將失去截至目前為止所擁有的「資歷」。因此人們終其一生只待在一家公司,而且只能遵循公司規則持續工作。但是現在,較極端的說法是,人們獲得了隨時隨地依照自己意願來工作的自由。
此外,公司變得不像從前那樣讓人能夠依靠。隨著人口的高齡化,政府提供的養老金和健康保險日趨縮減,而財務服務也沒有從前那麼大方。人們必須改變生活型態,根據自己的狀況設計生涯規劃,並基於此來消費、儲蓄,以及分配工作和休閒計畫。
上述的事情不完全是虛構的情節,很快就會實現,而這正是人口減少下的經濟所帶給日本的狀態。日本人口在進入一九六○年代後開始急速高齡化,以現在的時間點來看已經超過主要先進國家。今後的二、三十年間,日本將成為舉世無雙的高齡化社會。而且,那時的日本也將和德國並列成為世界上少數人口減少的國家之一。根據這樣的狀況,有很多人認為日本經濟和日本社會的未來堪憂。同時,也有許多論述主張,必須提高出生率、或是活用外國勞動力,才能夠維持日本的經濟活力。
但是,如同接下來所要說明的,即使假設出生率大幅攀升,從現在的人口結構來看,仍然無法避免人口減少、尤其是勞動人口的大幅減少。至於活用外國勞動力,如果只是止於如同其他先進國家的常識範圍,那麼仍然無法避免經濟規模持續縮小。今後高齡化及人口減少的速度是如此飛快,因此在思考接下來經濟社會的狀況時,首先必須認知的是,人口減少與高齡化及其連帶引起的經濟規模縮小,是無法避免的事情。
本書課題即架構在這個前提上,討論若要維持富裕社會,需要如何進行。如果從結論來說,人口減少與高齡化所帶來的經濟問題,沒有一個是不能被克服的。甚至,人口的減少與高齡化,帶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時機,去解決經濟社會至今最大的一個問題,那就是「與經濟規模不成比率的貧窮國民生活」,同時甚至給予解決問題的基礎。
當然,如此一來,不論是個人,企業、或是政府,都必須在思想上進行轉換、在整體系統上做大幅度的變革。本文一開始所描述的,即是執行變革後的世界。筆者認為那就是「富裕的社會」。當今政府所注重的關鍵字句是「沒有結構性的改革,就沒有成長」,然而現實是,國家經濟遲早都無法避免朝向縮小一途,當成長的條件逐漸喪失時,若仍執意去執行強調成長的結構性改革,那麼未來的經濟才真的是堪憂。建構在「縮小」之上的富裕是什麼樣子呢?而,此種富裕要在什麼樣的基礎上才能萌芽呢?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每個人都去問自己這些問題,才有可能誘發思考邏輯的轉換和系統的變革。
筆者大約在兩年前,於《人口減少社會的設計》(中公新書出版)中,揭載預測未來經濟社會的樣子。人口減少下的經濟社會是筆者主要的研究主題之一,本書是以其後的研究為主,具體陳述對於「人口減少經濟」的對應方法,也就是對於個人、企業、地方、政府而言,究竟該如何因應人口減少問題。本書若能提供絲毫的助力,協助將迫在眼前的人口減少社會導向光明未來,那將會是筆者最大的榮幸。
推薦序
明天一定會比今天好 胡勝正
人口高齡化與少子化是全球關注的議題。到二00五年底,台灣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九?七%,而總生育率則降至一?一二,低於替代水準。根據估計,到二0一六?二0二三年,台灣將步日本的後塵,進入「人口減少時代」。社會各界對人口減少的衝擊,意見分歧。有人擔心,人口減少會威脅國家發展,有人則問,「真的那麼糟嗎」?為因應人口結構變遷,政府從二00三年就著手草擬,並於不久前完成「人口政策綱領」,從人口的數量、素質、遷徙,以及分布等面向切入,兼顧其對教育、醫療照護、社會安全體系及環境保護的衝擊,規劃因應策略。即將在今年六月召開的「台灣經濟永續成長會議」,也把人口老化相關課題列為一個重要的討論議題。對台灣讀者而言,本書的推出相當適時。
本書從多個面向,描述「人口減少時代」的面貌及其所衍生的經濟社會結構變遷,包括:經濟從「投資導向」轉型成為「消費導向」、「終身雇用」及「資歷工資」制度崩潰、企業開發技術誘因下降、勞動型態多元化與彈性化、城鄉人口老化差距縮小、金融體系由以銀行為主體轉為以股市為主體。對這些結構變遷的了解將有助於擬定適當的人口政策。
整體而言,本書對「人口減少經濟」描述了一個樂觀的面貌,雖然少子化與高齡化使經濟規模縮小,環境變遷使多元化的經濟行為變得可行,而多元的經濟行動正是因應人口減少經濟的適當政策,由此可以產生「新型態的富裕」,「明天一定會比今天好」。另一方面,日本是單一民族,所得差距小,因此社會向心力強,有強烈的「國民全體」觀念。多元化的經濟行動必然會挑戰這個思考模式與日本經濟發展的核心,作者強調,在新型態的富裕中,人民需要的已不再是「國民全體」意識,而是「個人」、「住民」的意識。
台灣經濟與日本經濟有相當差異。台灣是一多元、開放的社會,「終身雇用」制度只存在於少數大企業,一般勞工在同一企業的服務年限不超過十年。另一方面,兩國人口經濟的迅速老化,都是與在一九五0年代大力推動家庭計畫有關。因此本書所提的因應指南針,實具參考價值。台灣雖然人口面臨減少的威脅,「明天也一定會比今天好」。
因應人口老化的社會 吳中書
人口老化對經濟、社會、文化及政治所可能帶來的衝擊,一直是先進國家關切的問題。根據行政院經建會對台灣人口的中推估結果顯示,人口成長率將由民國九十三年之0?四三%逐年下滑,至民國一一一年開始由零成長轉為負成長,且到了民國一四0年時,年人口減少幅度已達負一?二七%。總人口由民國九十三年之二二七六萬人增至民國一一一年之二三七0萬人,隨後開始減少,至民國一四0年時,總人口數將降為一九五九萬人。
事實上,台灣早在民國八十二年時,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已達七%,即已進入人口老化(aging)國家。根據經建會估測,在民國一0六年時,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與十五歲以下的幼年人口將同為三百二十萬人。自該年以後,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開始超過十五歲以下的幼年人口,台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aging
society)。台灣由人口老化進入高齡社會的歷程,估計約費時二十五年。預測在民國一0六年邁入高齡社會時,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為一三?六%,至民國一四0年時將高達三五?五%。
人口老化不可避免地將造成儲蓄率下降、醫療保健支出增加、社會保險與福利支出上升、生產力下滑、經濟成長趨緩等現象。為減緩人口老化所可能對經濟與社會帶來的負面衝擊,各國莫不以提升生育率、維持老年就業、開創銀髮族事業,以及健全財務管理制度等措施加以因應。而日本可說是當今世上人口老化問題相當嚴重的國家,日本的發展經驗與因應之道正可提供我國與其他國家寶貴的參考資訊。在本書中,作者有系統地介紹日本人口結構的轉變情形,並分析人口老化對各個層面所可能產生的衝擊。此外,作者以獨特的觀點討論面對此人口老化問題,個人、企業以及政府應如何因應最為合宜。
本書主要的特點,除了作者將人口老化與日本經濟成長趨緩之關聯性,以及對日本企業經營、地區經濟、養老金、僱用制度、國民生活以及金融體系之影響作了詳盡的分析外,對於一般社會大眾可能產生誤解的觀點也提出非常精彩與獨到的闡述。例如:引進外勞是否可作為人口減少與高齡化問題的對策?自動化生產是否可以彌補人口老化所帶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人口老化的現象在鄉鎮地區比較明顯嗎?面臨人口老化的問題,增稅是無可避免的途徑嗎?相信讀者在閱讀這本書後,對於人口老化的問題將更加瞭解,且身處於人口老化的社會裡,個人應如何應對將更能掌握。
人口減少,真有那麼糟? 劉黎兒
日本政府在二00五年年底宣佈,日本已較預期提前成為「人口減少國家」。日本的人口開始自然減少,各界大為震驚,這意味著日本死亡人數比誕生嬰兒人數還要多。再加上至今為止,日本各種經濟社會概念都教導人「少子高齡化」是很恐怖的,象徵著國力衰退、國本動搖等,彷彿前景一片黑暗,世界末日來臨,輿論、政界每天都很緊張,紛紛討論少子化問題,甚至創設了「少子化大臣」,並編列一兆日圓的預算,至少先讓生產免費及充實保育設施等,想讓少子化煞車。但是,人口減少之後,真會那麼糟嗎?
二00三年,日本女人的終生生育人數已經銳減為一?二九人,日本如要維持現有人口,女人平均要生二?0八人才行。從一九七五年女人只生二?00人之後,便已出現人口減少趨勢,日本少子化問題非但沒改善,還越來越嚴重。一九九六年小泉首相在當厚生大臣時的厚生白皮書有一個有趣的試算:「若出生率、死亡率以一九九六年為基準的話,日本人口將會如何?」當時出生率是一?四三,人口當然會續減,而且在西元二一00年時,原本一億三千萬的人口將會減至四千九百萬人,三000年時將剩五百人,而到三五00年時將僅存1人!想來很奇妙,那僅剩的一人可以任意使用日本國土,不需要每天與人擠電車。但是人若真少到這種程度,也很恐怖呢!
最後一個人的孤獨感很恐怖。然而,執政者與強調擴張成長型經濟的學者擔心的是另一種恐怖,亦即人口減少的話,勞動人口也隨之減少,依此邏輯推理,則經濟成長率也不得不下降。老人將充斥整個社會,年金及醫療等社會保障費因而膨脹,因為要支撐這麼多老人的年輕人非常少,因此還在工作的勞動人口負擔非常重,而且老人所有的儲蓄減少,當然貢獻出來的稅收也不增加,國家財政也會越來越吃緊,眼前一片昏黑。
尤其日本現在已面臨急遽少子高齡化時代,人口倒金字塔化嚴重。目前每四人中就有一位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日本儼然已成了世界最高齡國。而且十四歲以下的兒童不到老人半數,扶養恐有中斷危機,社會保險制度都接近崩潰狀態。
少子高齡化的對策很重要,只是更重要的是,少子高齡化趨勢已經完全抵擋不住。不論日本或台灣,少子的原因是不婚、晚婚,而非不生。已婚者的生育率其實並無降低,而是不婚的人越來越多,才使生育率大為降低。不婚是比不生更為棘手的問題,不是單純補貼已婚者生育等就能解決的,津貼連治標都談不上;既然人口註定會減少,如何配合新時代來建立一個相稱的社會才是更重要的。不論悲觀或樂觀,人口減少時代必會來臨,因此需要新的智慧。
日本總人口數從二00五年開始減少,如此下去,目前一億三千萬人口到了二0五0年時就會少於一億人,二一00年則只剩五千萬人口;正好與南亞、非洲等國家人口暴增相反,二0三0年之後國際社會將會出現食糧與資源的爭奪戰。迎接一個混亂、動亂的時代,日本等於是不得不移轉為飽和、濃縮型社會,經濟等也必須從這樣的角度來重新評估,不能老以人口增加為經濟藍圖的基礎,必須改變想法。
人口真的開始減少,這是日本從江戶時代中期以來首次出現的現象,也是現代日本人首次經驗的變化。這樣的社會應該如何應對,才能過得豐裕滿足呢?面對如此新局面需要不同的想像力、嶄新的預測能力。日本雖然從小泉政府開始逐漸朝向小政府努力,但出發點都只是為了紓解鉅額的財政赤字;全盤的經濟政策觀點裡還是非常欠缺因應「人口減少」的對策。
「人口減少」是未來半世紀最重要的經濟、政治、社會問題,不僅勞動力、社會保障,連婚姻生活、人生其實早就已經轉變,可是經濟學家都是上個世紀「人口增加」概念下的信仰者,僵硬死守經濟成長擴大觀,不敢正視「人口減少」時代,頂多想亡羊補牢,讓人口增加而已;然而,人口增加能解決現有的問題嗎?人口減少當然還有其他的活路,只要所有的假設、藍圖是採「人口減少」觀點來推行。
松谷明彥是日本,也是世界上關於「人口減少」經濟數一數二的專家,他很早之前便不斷提出呼籲,要縮小日本經濟規模。因為在二0三0年時,日本勞動人口比二000年少了兩成,因此經濟規模應該要縮小一五%左右。加上技術進步而提升生產力的話,經濟規模雖然縮小一五%(比人口減少二0%低些),可是每個人的收入增加、勞動負荷減少、工時減少、餘暇增加,生活將會更有餘裕,幸福感更高,而且不需要引進外籍勞工。事實上,如果日本和德國一樣勉強引進外籍勞工而想維持既有經濟規模,其實也不可能成功,結果必然會走上縮小規模之途,國民平均所得反而減少,而且外籍勞工帶給社會的負擔非常大,這是松谷近年來不斷主張的,其實不僅對日本適用,對台灣也適用。
不論哪個時代的執政者,都喜歡擴大經濟規模來充當自己的政績,可是事實上已證明行不通。除了留下許多財政赤字外,在少子高齡化時代,那樣的作法根本是飲鴆止渴。執政者即使還想提供毒品──不斷追加公共預算來刺激景氣等,暫時撫平國民不安的心,國民還是要有理智去拒絕這樣的執政者。松谷指出,應該要修改公共服務、縮小城鄉差距,以及追求個人生活模式的多樣化等。
因為多了「人口減少」的經濟觀點,在新的設計藍圖下,人才可能有各種選擇,有不工作的自由,也有免於過勞死的自由等等;才會領悟縮小與擴大經濟規模不過是數字騙人的魔術而已。這本書可以說是迎接少子高齡化時代最珍貴的當代啟示錄,也是應該人手一冊的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