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先生出生於貧窮的農家,父親忠厚勒儉,大哥為了家計遠赴海外工作,多年後,家境才漸漸改善。年少的他看到滿清官吏倒行逆施,便不怕危險,勇敢的質問,小小的年紀就有打抱不平的心志。
十四歲時,中山先生陪母親前往檀香山,進入洋學堂,接受新式的教育,也因此體認到中國的重重憂患。返鄉後,打算從周遭開始改革,破除迷信,卻受到村人的排擠。但是他的信念並不因此而動搖,反而更加強了決心,並了解到學習新知識的重要,於是又出國留學。
在留學期間,他除了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暢談革命之外,更積極吸收各種學問,充實自己。並且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西醫書院。畢業後,以他的醫術若想求得名聲、地位和財富,本來是件容易的事,可是他仁心仁術,不僅要救人,還要救國家,眼看滿清政府腐敗,中國受到列強欺凌、瓜分,他想到的只有救同胞!因此,他決心要喚醒國人,共同來挽救中國的命運。
於是他四處奔走、籌畫起義。後來,滿清政府要捉拿他,使他不得不逃住國外,在國外鼓吹革命期間,他四處募款供應國內的同志起義。即使性命遭遇危險,也不懼怕;為了革命,頭可斷、血可流。
由倫敦蒙難,更可看出他冷靜沈著的一面。在尋求援助後,終於化險為夷,爭取到同情中國革命的國際友誼。脫險後,在大英圖書館潛心研究中國的未來。他不盲目抄襲西方的經驗,以避免早期現代化國家所犯的錯誤,尋找找適合中國的方針,希望中國能早日民主化、現代化。
他是個實行家、行動家,不空談理論,所以歷經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更能再接再厲,屢仆屢起,終於在第十一次的武昌起義推翻了滿清。
民國成立,他被推選為臨時大總統,為了國家的前途與和諧,他寧願讓位給袁世凱。他淡泊名利,凡事以國家為重,他的胸襟與氣度,實在令人敬珮!
中山先生一生堅持理想與抱負,為中國的革命而生,也為中國的革命而死,是個創造時代的偉人,他的豐功偉業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