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年變法 別有新意
齊白石
文人畫自萌發以來,一直著力表現超塵拔俗的審美趣味,抒發文人胸中萬象,以高雅脫俗為主旨,對「村粗不堪」之物從不理會。而近代畫家齊白石,卻將農婦村夫的生活情趣引入文人畫中,變俗為雅,或以俗為雅,使文人畫改頭換面,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創造了文人畫新境界,也揭開了文人畫新篇章。
齊白石(1863~1957),名璜,小名阿芝,字萍生,號白石、白石翁、借山翁、杏子塢老民、星塘老屋後人等,湖南湘潭人。幼年時的齊白石,就酷喜繪畫,因無師指教,便自己習畫。他小時常去放牛,祖母和母親不放心,便在他脖子上掛一銅鈴,遠遠聽到,便知他在何處。後來為紀念此事,白石刻「繫鈴人」一印。
因齊白石少年時身體單薄病弱,無力春耕夏耘,便學了木匠。他先學做粗木工,一日從師傅去做活,路遇同里三個木匠,師傅急忙避路讓行,神情謙恭。白石不解,問其故,方知木匠行內分「粗細」,粗木匠只能做打製一般家具的「粗活」,細木匠卻能畫善雕,專做「細活」。路上所遇三人皆是細木匠。白石心中暗自不服,他們能做,自己為何不能?一年後便改學雕花木工,當了細木匠。
一日,他在給顧主雕花時,無意間看到一部五彩套印的《芥子園畫譜》,甚為興奮,便將其借回,一幅一幅逐頁臨摹了半年。這無疑對他將來從事繪畫產生非常重要的啟蒙作用。齊白石二十七歲時,拜本鄉文人畫家胡沁園為師,學畫工細花鳥草蟲;師從當地畫家譚溥學山水;並向文人陳少蕃學習詩文,開始了他的書畫生涯。晚年時,他曾為此作詩道:
掛書無角宿緣遲,廿七年華始有師。
燈盞無油何害事,自燒松火讀唐詩。
齊白石到了三十七歲,又拜湘潭王湘綺為師。四十歲他開始遠遊,足跡踏遍大江南北,「五出五歸」,眼界大開。1919年,齊白石為避鄉亂,第三次來到北京,「以賣畫刻印自活」。剛來北京時,因其畫風不合時流,常遭人冷眼。就在這時,陳師曾鼓勵他「變法」,「自創風格,不必求媚世俗」。齊白石信然,便開始了他「刪去臨摹手一雙」的「衰年變法」。齊白石的繪畫,除了在家鄉親得師授外,更多的是師學前人。他對徐渭、八大山人、吳昌碩欽佩不已,曾說:
青藤(徐渭)、雪個(八大山人)遠凡胎,缶老(吳昌碩)衰年別有才。我欲九原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
他在諸大師的畫中,的確也深有所悟,得其筆墨要義。但是,作為一位成功的藝術家,不僅要會學,而且更要會「拋」,學固不易,「拋」更難。當一個畫家知道學什麼時,他還停留在「技術」層面;當一個畫家知道「拋」什麼時,他就進入了「藝術」殿堂。
齊白石的「衰年變法」是從?堥鴠~、從筆墨語言到表現題材的整體「變法」,而不是單方面的「變戲法」。他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從他所師學的諸家中擺脫出來,這對一個畫家來講是很困難的。因為筆墨結構和用筆習性一旦形成,就「惡習難改」了。尤其八大山人的畫風,在相當長的時間?堙A一直「制約」著白石。他曾在一幀冊頁上題字云:
白石作畫,常恨雪個(八大山人)來吾腸。
從中我們可以知道,改變已形成的筆路是何等不易。在長期的筆墨探索中,齊白石悟出若要形成屬於自己的畫風,就必須先找到屬於自己的筆墨,變「我就筆墨」為「筆墨就我」。
他變八大山人用筆絞轉曲折為用筆直率平易、變冷逸為平和;他變徐渭用筆疾速為用筆徐緩、變用墨滲化渾淪為用墨醒透朗然、變墨中求筆為筆中求墨;他變吳昌碩用筆剛猛勁利為輕鬆恬淡、變追求整體的書法氣勢為追求局部行筆中的韻味。齊白石的畫面非常強調「飛白」的效果,他在行筆中著意留出濃淡「飛白」,以「飛白」豐富用筆變化,在「飛白」中求蒼潤。他在強調「飛白」的同時,特別注意「破墨法」【註】的運用,在濕淡墨上用乾濃墨破之,以求墨韻的豐富性。白石是在「飛白」中取氣、在「破墨」中取韻。
齊白石繪畫特色是──一「飛白」、二「破墨」、三題材。他用率直樸素的筆墨,表現著樸素的農村題材,將文人畫情趣引向農村的廣闊天地,並在那?堙u大有作為」。在他的筆下出現了高粱、玉米、白菜、柴?、鋤頭、算盤、青蛙、老鼠、燈蛾、油燈、紅燭、鴨蛋等生活中的景物,開拓了文人畫表現新內容。
齊白石經過十餘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在文人畫和民間藝術中間找到了契合點,完成了從筆墨到審美情趣的轉換,使他的繪畫在「衰年變法」中煥發了青春活力。齊白石的藝術是他生命狀態、人生經歷的折射,他對後世的影響將是非常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