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小孩正在集體猴子化
每天上班搭電車,即使內心百般不願,總是很難避免和十幾歲青少年同車。這時,往往會撞見令人超乎想像的光景。當然青少年叼煙、染髮、穿耳洞、邊走邊吃,還不至於令我大驚小怪。只不過,見到身穿水手制服的高中女生一屁股坐在月台的水泥地上,甚至盤著腿,裙底風光一覽無遺。或是在電車內旁若無人地癱坐在地上,就算下雨也無所謂。真是不可思議,難道她們不覺得不舒服,或是骯髒嗎?不只如此,在酷熱的夏天穿上鬆垮襪難道不熱嗎?拖著鞋跟走路,腳難道不痛嗎?下雨天襪子不會濕答答嗎?在車內化妝是因為出門前沒時間裝扮嗎?在車上的化妝技術也能像坐在自家前的鏡子一樣順手嗎?在電車上用手機聊天,被周圍的人聽到,難道不覺得難為情嗎?到底有什麼重要的事,非得在車上說或傳簡訊不可?
相信任何時代的人都會感嘆世風日下、一代不如一代,屠格涅夫的《父與子》便是描寫世代隔閡。然而,近年來出現在青少年文化中一些光怪陸離的現象,早已遠超過屠格涅夫所能想像,不只局限於兒子反抗父親。加上近年來出現的「語言亂象」,頻頻成為大眾討論的話題,這也是「手機世代」的表徵之一。將這些特徵列舉出來之後,甚為生物學家的我得到全新的啟示 —
這恐怕是異人種的習慣和行為,與其說是異人種,更像是發現稀有猴子……。
對於我們這一代的人而言,不應該只是一味感嘆「現代的年輕人如何如何」而已。現在的年輕人之所以變得如此令人搖頭嘆息,問題決非只出在他們身上,而是上一代的人「如此」教養他們,導致他們「如此」。問題由來已久,而且可以追溯到上一代。根據我的研究,手機世代集體猴子化的現象,是這一百年來社會變化的總結。
父母的地位如果像手機就好了
彭懷真
我們可能是最難交棒的一代,當我拜讀這本書就懂了。原來我們可能不是要交棒給「人類」,而是面對大批不完全是人類的下一代,是一些離不開手機的猴子,是過度依賴的寄生蟲,是躲在自己世界裡的繭居族,還是對無法承擔婚姻挑戰的感情劈腿族。
我在學校擔任學務長,接到不計其數的電話是父母打來幫孩子詢問事情。我總是勸家長讓孩子直接問我,不過他們的子女連打電話討論問題的能力都很弱。就算是大三、大四的學生還是依賴父母,尤其是遇到要退學、要被處分之時,幾乎都是「學生不急、父母慌、老師慘」的場景。我從事社團輔導宿舍生活管理、兩性關係輔導,幾乎天天都面對學生馬馬虎虎所惹出的狀況。
我們當年不是沒吵鬧過,但是最多配合場景鬧鬧。如今,年輕人真吵,很會鬧、很多點子、最會整人,而且是不分對象、不看場合地鬧。我們鬧過,但拿出績效。但這些年輕人的績效呢?要我放心把棒子交給他們,實在困難。你願意把辛苦所掙來的交給一隻猴子嗎?如今我們正面對困境,就是必須交付各種責任給這些吵、鬧、混、不精緻,像是猴子的新人類。
猴子像人,但是少了人類用腦的功夫和專注的心思,更少了為了長遠目標忍受眼前挫折的意志力。對於猴子,要哄、要捧,還要留意不被他們的厲爪抓傷,對於年輕人也是如此。不論準備多少食物給猴子,也不會聽到感恩之聲;不論花多大的力氣,也得不到熱情的回饋;不論你教導多少次,牠還是常闖禍。更關鍵的,我不相信「猴子會進化為人類」,對這些年輕人會有我們這一代的績效非常悲觀。
他們渴望喜劇的結局,卻不願意為了美好結局而持續吃苦受累。在感情和工作領域,他們常常是「劈腿族」,少了忠誠。他們對人的態度是「利用」,用完了,就換,像是換手機一樣乾脆。
對於年輕人來說,我們這一代的地位像是手機吊飾,有些裝飾效果,可以輕易替換,可以丟在角落,被利用完了,彷彿不再存在。就連自己的骨肉也許只是把我們當做司機、提款機、廚師、洗衣工人……,還嫌我們囉唆。
父母的地位能向手機其實也不錯了,年輕人出門總會記得帶手機,但又不願意帶著父母的叮嚀。他們不停地瞭解手機的性能,卻不體諒父母的心事。他們會向朋友炫耀手機,卻不大願意讓父母在同輩前露臉。最重要的,他們喜歡手機,常與手機互動,卻對與父母的互動,興趣缺缺。我常感嘆:「我們的地位如果能像手機就好了。」
不過別灰心,我們可以學習像手機一樣不斷更新(update)、持續提昇(upgrade)自己的水準。也不斷充實內容,豐富內在、能實際解決問題(useful),更重要地,我們給予孩子獨特的(unique)愛與幫助。如此,他們至少會多珍惜我們一些。我們還可以不斷研究他們,而這本書就是研究下一代的精彩著作。
這本書精準地描述當代日本年輕人的問題,運用大量科學的資料來探討,作者深刻地觀察、誠懇地建議、詳實地分析、精彩地描述。以我對台灣社會年輕人的了解,書中細緻的說明也很符合我們社會的實際情形。我有幸先睹為快,並且學習許多與年輕人互動的方法,很有收穫,謹在此由衷推薦。
(本書作者為東海大學學務長暨社會工作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