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貫本國語文第三階段能力指標的具體轉化及操作示例——〈聲音鐘〉的閱讀教學活動設計。
一、前言
許多教師面對龐大的能力指標系統及細項,因為畏懼,經常假裝視而不見,或避之唯恐不及。但逃避終究不是辦法,而畏懼實出於對能力指標相關理論的不解,故本文嘗試結合理論與實例,來說明能力指標的問題,及其具體轉化的策略運用。並以〈聲音鐘〉一文為例,進行閱讀教學活動的指導設計,除了具體轉化「讀」的某些能力指標,並將之落實於閱讀指導的教學流程,且逐一敘明。
二、國語文第三階段能力指標之問題
國語文第三階段之能力指標,有關於「注音符號應用能力」計有4條,有關於「聆聽能力」計有21條,有關於「說話能力」計有33條,有關於「識字與寫字能力」計有18條,有關於「閱讀能力」計有31條,有關於「寫作能力」計有30條(詳教育部所頒《課程綱要》)。其中存在之問題,不在於那一部分之能力指標的多或寡,而在於總體來看,「如果與澳洲、英國、美國的關鍵能力相較,十大基本能力是相當價值中立的。任何人無法從中體察出這是中華民國的課程綱要。就國際化的觀點而言,我們是與國際同步共振的。就本土化的觀點而言,我們看不到傳統(或本土)文化的特色。」(余霖,2003),此外,指標的指陳出現了以下一些狀況:
1過於抽象
例如E-3-3-1-1「能了解並詮釋作者所欲傳達的訊息,進行對話。」所謂「進行對話」,是和何者「進行對話」?是訊息、作者?或其他?如何對話?「對話」一詞之意義頗為抽象。
2文意不明
例如D-3-5「能用筆畫、偏旁覆載搭配、間架結構、布局、行氣和行款等美觀原理賞析碑帖與書法作品。」何謂「能用筆畫、偏旁覆載搭配……」?無法令人即時明白。
3過於繁複
例如A-3-2-3-1「能應用注音符號,檢索資料,處理資料,解決疑難問題,增進學習效能。」此一指標其實包含了4件事:應用注音符號檢索資料,應用注音符號處理資料,應用注音符號解決疑難問題,應用注音符號增進學習效能。或許此四者具層遞性之關係,但仍然頗為繁複。
4過於瑣碎
例如F-3-9-9-2「能藉由擴充標題撰寫、表現技巧、圖文配合、字體安排等寫作經驗,使作品具有獨特的風格,並嘗試應用編輯學校刊物。」不但瑣碎、繁複,且陳義過高。因所牽涉既廣且多,而且難度亦高。
5陳義過高
例如D-3-4「能因應不同的場合,用毛筆、硬筆等書寫通知、海報、春聯等應用文書。」連教師都未必做得到,遑論學生?
三、能力指標的具體轉化
能力指標的指陳,雖有上述的一些狀況,然而並非是絕對必須按著執行,教學者如果能夠了解能力指標的相關理論,或可為能力指標的具體轉化,尋見靈活運用的出口。同時,若能確實理解能力指標需要轉化的各種原因,並掌握轉化的原則且思求轉化的策略,則能力指標非但可行,而且也顯示出教學者獨立自主的精神。
1能力指標轉化的理論
1課程實施理論
目前有3種說法:
- 1教師要忠實執行預定要求。
- 2教師可研究且部分容許調整。
- 3教師有權完全自主創制不理會預定要求。
-
2文學詮釋理論
目前也有3種說法:
- 1可完全客觀詮釋文本。
-
- 2有客觀真相意義但永遠追不到,只能盡力去提升客觀程度。
-
- 3可以自由主觀詮釋文本,作者已死或可不理會作者之意。
-
3教育基本理論
目前有5種要求:
- 1符合社會需求(鉅觀或微觀)。
-
- 2符合學科知識結構或學理。
-
- 3符合學生認知與情意發展特性(階段、興趣、個別差異等)。
-
- 4難度、深度及廣度的考慮。
-
- 5學校、教師、教法、課程、法規、環境之考慮。
-
2能力指標需要轉化的可能原因
1因指標過於抽象或文意不明而轉化:若是指標過於抽象或文意不明,則將之轉化為具體且清楚的指標,教師的理解或依循便較好掌握。
2因指標過於繁複、瑣碎而轉化:指標若過於繁複、瑣碎,則可將之轉化成多項指標,或單純化,以便一一執行。例如樟樹國中「國文科」的分段能力指標F-3-4-4-1「能配合各項學習活動,撰寫演說稿、辯論稿或劇本」:
3因陳義過高而轉化:指標如果陳義過高則不易落實,例如E-3-5-5-2「透過閱讀中外及臺灣文學作品,增進對不同文化背景及不同族群的理解與溝通。」既要「閱讀中外及臺灣文學作品」,又要「對不同文化背景及不同族群」有所理解與溝通,誠非易事。如果轉化為「能閱讀某一本書,以增進對某族文化的理解」就較為可行。
4因配合教育條件而轉化:為了學生的程度、男女學生的差異、教本的不同、學校的資源及本位發展考量等,能力指標也可能加以轉化。
5因展現教師自主而轉化:九年一貫的精神主張教師應發揮專業自主權,而教師除了專業之外還有專長(例如國文專業、歌唱專長),並且有自己的想法,為了融入一己之專長,求得更好的教學效果,能力指標亦有可能被具體轉化。
3能力指標轉化的原則
1注意學生既有能力的銜接性:能力指標的轉化,以達成學生的學習成效為首要之務,因此學生既有的能力為何?怎樣的具體目標才能夠銜接其原有程度?這是能力指標轉化第一件要考量之事。
2轉化成清楚而具體的教學目標:惟有清楚而具體的教學目標,才可能指引教師設計合宜的教學活動而落實指標的內涵。
3需有切實而可行的教學實踐:教學目標之達成,需靠切實而可行的教學實踐以落實,而所謂教學實踐,當然包括教學評量活動。換句話說,能力指標的具體轉化是否成功,可以憑藉教學實踐的各項環節加以檢驗。
4設計多元化評量以檢驗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國文學科的多元化評量,大抵有以下的方式:紙筆測驗、檔案評量、小組互動、聽力與口說測驗、形成性評量、口語練習、平時上課表現、角色扮演、配對、作業繳交、學習態度。而這些多元化的評量,都宜有對應於該方式的配套評量標準。
4轉化的策略
依據教育專家的研究認為,能力指標轉化為教學活動有以下6種策略:替代(replace)、拆解(decompose)、 組合(group)、聚焦(focus)、聯結(relate)、複合(mix)(葉連祺,2002)。
1替代:係利用一對一的轉化關係,以某主題物替換原有能力指標內的關鍵詞,形成較為具體的教學目標。
2拆解:係使用一對多的對應轉化關係,將能力指標拆解成互有關連的細項能力指標,以作為教學目標。
3組合:係利用多對一轉化關係,以一個主題結合多個能力指標,形成一個課程內容。
4聚焦:由多個具關鍵性一對一的對應轉化關係所構成,係選取某能力指標的某部分或全部為主軸,以其為教學焦點,逐步擴展其他活動,可運用認知層次如觀察、記錄、敘述、比較、分析等,作為擴展的參考。
5聯結:係聯結多組一對一的對應轉化關係,先以某個能力指標和主題成為發展活動的起點,再不斷聯結其他不同學習領域或思考層面(如人、事、時、地、物)構成一個課程內容。
6複合:係適度選取上述5項策略的某幾種或全部,形成複雜的轉化關係,進而發展出一個或多個教學活動。
而楊振昇(2002)提出在語文領域中,國語基本能力指標轉化上應重視的策略包括:
1課程設計強調活潑化;
2教學方法重視創新化;
3評量方式落實多元化;
4教學評量採行互動化;
5親師溝通力求暢通化;
6成效評鑑追求真實化。
此外,個人以為策略的運用在轉化的過程中,還應考量「認知、技能、情意」三方面的均衡兼顧。
四、具體轉化之操作示例
1具體轉化的示例
以下試以替代(replace)、拆解(decompose)、組合(group)、聚焦(focus)、聯結(relate)、複合(mix)等6種策略進行操作,將能力指標具體轉化:
1替代(replace):
例如E-3-3-1-1「能了解並詮釋作者所欲傳達的訊息,進行對話」,運用「以某主題物替換原有能力指標內的關鍵詞,形成較為具體的教學目標」的替代策略,轉化為「能了解並說明〈聲音鐘〉一文的意涵」。
2拆解(decompose):
例如E-3-3「能欣賞作品的寫作風格、特色及修辭技巧」,運用「將能力指標拆解成互有關連的細項能力指標,以作為教學目標」的拆解策略,轉化為「能欣賞〈聲音鐘〉的寫作特色」及「能了解並運用〈聲音鐘〉的『狀聲』修辭技巧」。
3組合(group):
例如〈聲音鐘〉一文,以「發展系統思考」的能力主軸為主題,將E-3-2-7-5「在閱讀過程中,利用語文理解,發展系統思考」,運用「以一個主題結合多個能力指標,形成一個課程內容」的組合策略,轉化為「能經由朗讀,體會〈聲音鐘〉一文所述的聲音趣味」、「能依據〈聲音鐘〉的內容,歸納作者所懂得的不同語言」、「能以文中例句具體陳述個人對作者在〈聲音鐘〉裡所顯現的愛鄉情感」等3項具系統性思考的教學目標。
4聚焦(focus):
例如〈聲音鐘〉一文,將E-3-2-1-1「能應用不同的閱讀理解策略,發展出自己的讀書方法」,運用「選取某能力指標的某部分或全部為主軸,以其為教學焦點,逐步擴展其他活動」的聚焦策略,以指導學生「閱讀理解策略」為教學焦點,轉化為「能運用系統性思考(詳第3點所述3個已轉化了的教學目標)的閱讀策略,掌握文章的思維,然後與同學共同討論,交換心得」。
5聯結(relate):
例如E-3-3-2-3「能經由朗讀、美讀及吟唱作品,體會文學的美感」,運用「先以某個能力指標和主題成為發展活動的起點,再不斷聯結其他不同學習領域或思考層面(如人、事、時、地、物)構成一個課程內容」的聯結策略,轉化為「能經由朗讀、美讀作品,體會文學的美感」,以此為教學目標進行朗讀活動,並聯結藝術與人文領域,發展分組繪圖活動,構築〈聲音鐘〉的小小鄉情繪本。
6複合(mix):
實則前述第3、4、5點,在策略運用及具體轉化能力指標的過程中,或多或少皆運用到複合策略,如果把第3、4、5點所述綜合起來,更是活動繁複的教學設計。
2〈聲音鐘〉閱讀教學指導的活動設計
1〈聲音鐘〉的閱讀能力指標之具體轉化:
2〈聲音鐘〉的閱讀教學活動設計:
1課前準備:
1學習單(請依據2之7問題,教師自行加以設計)。
2「概念圖」之說明講義(詳下文「概念圖說明」部分)。
3畫〈聲音鐘〉概念圖的空白紙(亦可結合上述第2點製成學習單)
2教學流程:
1講述「關鍵詞」的概念,並舉例說明。
2請學生默讀題目及課文,如遇不懂之生難詞彙,先行用筆標記。
3進行生難詞彙講解之後,請學生回答下列問題:
A.題目的「關鍵詞」為何?(參考答案:聲音、鐘)
B.依據題目的「關鍵詞」,課文內容中那些是相應的文句?
C.各段的「關鍵詞」為何?是否與前一問題之答案有關?
4請學生將各段關鍵詞以紅筆標記起來。
5請不同學生以模擬方式,將課文中與「聲音」有關之文句朗讀出來,由教師說明學生之朗讀,效果為何。
6請學生回答:依據前述活動及課文內容歸納,作者懂得幾種不同語言?
7先分組討論,再以學習單的方式,請學生各別寫下作者在課文中顯現愛鄉情感的文句。
8發下「概念圖」之講義,加以舉例說明。
9請學生依據所知,畫出〈聲音鐘〉的概念圖,作為回家作業。:次節,請學生2人1組互相討論、批改、修正。活動後教師收回作業。
3概念圖說明:
概念圖的使用,乃使文章的主題與內文各相關層次更清楚呈現。將文章的中心思想作為圓心,由此中心點向外延伸各段落層次的主軸,依此方式再細分重點,則文章的基本概念可從層層網絡中更具體呈現。(有關利用概念圖做閱讀筆記的技巧與示例,可參考樹軒網:http://www.geocities.com/leolmc/r_map.html)
五、結語
美國在60、70年代推行能力本位的師範教育,為人詬病的缺點不外乎:只注重切近目標,而忽略終極目標與崇高的理想;教育內容零碎;貶低教育的專業性;仍易流於為考試而教學的流弊(羅虞村,1978)。國內學者亦擔心流於行為主義的能力指標,會有1扭曲了知識的本質;2誤解學習的意義;3忽視教師的角色;4採取工學模式等缺陷(歐用生,1998)。然其實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並非要擺脫或拋棄知識,能力取向是要結合七大學習領域的內涵,並透過知識內容的學習,再超越學科的界限,培育學生擁有真實生活的能力,不必然化約為行為主義的表現或可測量的技能。
當吾人明白能力指標的相關理論,知道可以採取何種策略將指標進行具體轉化,教師面對龐大的指標系統,依然可以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而非著重教師對學生的測驗,則相信教師在教室情境裡與學生互動,未來逐步發展出各年級、各學科的能力指標,並減少行為主義與績效主義的弊病,將是指日可待的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