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碧炤(前總統府暨國安會副秘書長)
自從兩岸交流以來,來去台灣及大陸兩地之間的學界朋友,以書相送,成為風尚。
「超限戰」是一本很多位朋友送我的書,最初看的時候並不覺得有太特殊的地方。以後兩岸的討論增加,國際媒體對它也特別注意,大家等於是把一本幾乎令人遺忘的書又拿回來重新仔細的閱讀。我就是在這樣的情景下,回頭來再去看一位老朋友,和他促膝長談之後,發現這位老友也真是有見地,以前算是冷落了他。
在戰爭這個領域中要提出新的著作,而且又要叫座是不容易的事。人類很早就研究這個問題,著作之多真無法計算。中國的「孫子兵法」是大家經常引述的書,西方克勞塞維茲的「戰爭論」也是普遍得到肯定的佳作。在這麼多的專書之中,要提出有建設性的見解,讓人一看就懂,是件重大的挑戰。喬良和王湘穗並沒有花太多的時間把人類的戰爭史做一整理,因為要那麼做肯定要用掉太多的時間及篇幅,讓這本書失去了討論的焦點。於是作者們選定了一九九一年的波斯灣戰爭做為切入點,分析後冷戰時期以來,戰爭特質的改變及國家可能採取的因應之道。從這個切入點,讀者可以自行比較戰爭在新舊之間的差異,也就是國家所遭遇的不同政策環境,及克服環境變化的方法。這個切入點的選擇是有相當長遠的歷史觀。
其次,戰爭本身的重要性各有不同,以西方國家來說,它們對於雅典及斯巴達的伯羅奔尼撒戰爭(The Peloponnesian
War),早就有很深的興趣,著作也很多。中國人對於春秋戰國時期一樣有很深入的探討。從人類的發展史來看,重大科技發明、重大戰爭以及和平事件,無不影響制度的建立及人類生活水準的提升及相處環境的改善。一九九一年的波斯灣戰爭在美國外交政策、中東國際關係、國際安全等角度來看,它夠稱得上是人類史上的重大戰爭。作者挑選這個戰爭與非戰爭層面的問題,這本身就有他的創意。
接著,這本書的特點是已包含了許多非軍事性的看法及觀點。本來前蘇聯或美國在討論軍事事務革命(Revolution in Military Services, RMA)之時,就不是單純軍事性的看法,它要求一種科際整合的角度和跨學門的視野來看待與軍事科學相關的問題。在波斯灣戰爭發生之前,大家以綜合性安全(Comprehensive
Security)來討論這個問題。波斯灣戰爭之後,學界對非軍事層面的重視更為普遍。「超限戰」提出的觀念中有許多的科際整合思考,雖然作者所用的篇幅不大,但所討論的問題確實有足夠的啟發性意義。
最後,作者從戰爭致勝的角度來分析面對一個高科技的新戰爭,國家應該有什麼樣的具體思考?這和西方學術界在冷戰時期提出來的「不對稱戰爭」有雷同之處,意思就是要以有限的力量追求可以實現的目標,國家要設法超過領域、手段和舊思維所設下的限制。只有使用超限的新思維,國家才能達到以小搏大的目標,這也是面對全球化、資訊化以及科技化的二十一世紀戰爭中的思考方向。
「超限戰」這本書沒有太過於抽象的理論,也不是一本歷史鉅作,它只把波斯灣戰爭之後與戰爭有關的問題,尤其是國家生存之道,作一深入淺出的分析。它提出很多的問題,也提出了許多新的概念,但不一定有令人滿意的答案,它或許應由兩岸的讀者從各自的專業領域中去尋找。
這本書雖然是由大陸地區的學者撰寫而成,它可以作為觀察世界各地戰爭的一本參考書籍,未來的戰爭將以反恐戰爭居多數,這些戰爭都有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敵暗我明,因此雙方使用的手段及資源都有相當大的不對稱性。如何轉變不對稱性,或為有利於我的大環境,需要對戰爭的性質有更完整的分析及探討,「超限戰」在這方面可以提供不少觀念的啟發,但是要加上許多的實例,才能使它的說明更為生動與活潑。
我國日前因為「六一○八軍購案」引起社會廣泛對於國防問題的討論,這是一種民主社會的正常現象,經由國防問題的對話,使得國民的國防知識提升,也等於是國家軟性力量的強化。我們站在國防政策分析與制定的立場,應該鼓勵民間社會對國防事務的關心,可以預見的是,不論「超限戰」或其他著作都會激起讀者更多的回嚮,我們可以促大陸的角度,更可以促台灣的角度,來深讀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