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童話科學的幫手們致謝
十年前我開始寫童話。當時,我的小兒子四歲;每天要說床邊故事時,我只記得少數國外童話故事的情節;說了幾遍,連自己都十分無趣,更不必想像兒子聽的感覺了。於是,我嘗試自己編故事;以自己熟悉的科學,我編了十幾篇童話;之後覺得有趣,就與康逸藍小姐合作,以兩年時間共完成四十篇「科學童話」,由「漢藝色研」出版公司出版中。這些童話以科學為素材,但是期望軟化科學的硬度,更希望加入中華文化的色彩。後來幾年,我曾在許多對故事團體演講的場合講述其中數個童話,獲得許多好評。
也是十餘年前,我和數位新竹中學的同事在新竹地區推展「蓋先營」──每月邀請新竹地區五所公立高中的同學約四十人,在新竹高中進行一天四場趣味科學競賽活動,採用分組競賽模式。八十三年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成立,我獲邀參與活動設計,也採用相同的活動模式。經過十年的成長,在基金會各設計委員的共同努力下,這種模式被建構得更好,也被證明非常具有教育意義,尤其是激發學生合作、尊重的情操,培養學生團隊力量的發揮,以及使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素材進行科學活動,既環保、又方便、更易啟發創意等,是在學校教學外的另一種極有價值的教育型態。
兩年前,內人擔任新竹市科學城社區大學副主任期間,要求我開設科學課程;於是我嘗試把科普的風氣帶給社區民眾,就開設了一門「動手玩科學」課程,預計上課十八週,每週三小時。每週上課前,為了方便準備器材,就努力開發同一種材料的所有科學活動;又為了引起學員興趣,就創新了許多趣味競賽;又為了使器材的利用率較高,就規劃了消耗材料的流程;最後為了統整所有活動,就編了一些情節來連貫各個活動。
動手玩科學的課程在實施了一年之後,口碑不錯,以致第二年報名人數更為踴躍,而且以國中小學教師居多。這時,「童話科學」的概念自然浮現,於是我在半年之內寫了二十篇童話故事,並將不同材料的活動各自編成系列,搭配不同的童話故事推出,立刻受到社大學員的熱烈回響,而且在對中小學教師的各個演講中介紹時,都獲得很高的評價,普遍認為可供學科整合課程使用。其間,不但受邀到清華大學教育學程作長期教學,更在去年底獲得教育部社區大學創意教案的殊榮。
從去年七月起,童話科學已在遠哲基金會的「發現月刊」連載,共計十二期。其間獲得前後兩位主編的細心修訂,終於成書。其中所有童話及活動都對學生演示過,包括國小低年級、高年級、國中及高中學生;其中均包括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亦有學習障礙學生以及原住民兒童,教學成效良好。施教者大多由作者親為,亦有社大學員(亦為教師)於中小學班級及社團實施過,反應極佳。因此童話科學已經是成熟的教案,亦可擷取其中部份(童話或科學活動)作為補充教材。
「童話科學」是「以童話帶出科學」,所以「科學教育」是真正的目的,而「童話」只是教案!因此,童話科學中的童話不必有科學味道,這是與「科學童話」的基本分野。雖然如此,我仍希望每一篇童話都具有獨立性、可看性;因此我努力地在每篇故事中刻劃角色、豐富情節、琢磨用詞,甚至加上許多文化色彩;期望能藉著科學教學的機會,把文學與生活價值觀一併帶給學生,更希望有朝一日,這些固有文化的美也能隨著科學活動漂洋過海,讓外國學子也有與我們作精神交流的機會。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故事可寫,每個人也都能說故事。每個故事都是一篇歷史,值得回味;每個故事都是一顆鑽石,值得珍藏。「今日的科學是明日的文化」,因此科學應重視分享;「科學教育是教育的一環」,因此科學教育應以提昇人性為最終目標。我期望將科學、文學與文化作一結合,並通過趣味競賽活動的模式讓所有年齡與背景的人喜歡。「童話科學」是我近卅年來從事科學教育的結晶,雖然它只是個嘗試,但是希望是個成功的嘗試。
謝迺岳于新竹市2004/2/9
(本文為作者序, 謝迺岳為國立新竹高中物理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