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奏效的方法:全面回顧成功的企業策略
文藝復興時代的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以其在科學與藝術方面的成就名留青史,他促成科學的進步,尤其是在解剖學和機械發明這兩個領域;在藝術領域方面,他畫出了從古至今最著名的兩幅畫:「蒙娜麗莎的微笑」 (Mona Lisa)和「最後的晚餐」(Las Supper)。他是如何辦到的?
達文西本人的一句名言揭開了這個祕訣:「既然你無法做你想做的所有事,那就想你能做的事吧。」
達文西是一位懂得「鑑往知來藝術」(the art of what works)的大師,他告訴我們,他的創意方法始於放棄「你渴望的東西」,這和傳統的智慧恰好相反,傳統智慧不是告訴我們:凡事始於願景、目標,或願望嗎?但是,達文西的道理不一樣,他認為,你應該放棄這些,你應該「想你能做到的事」(want what you can
do),也就是說,你應該先看看你能做到什麼,這樣,你才能知道該訂定什麼目標。除非你知道該如何做,否則,你就不知道自己能解決什麼問題,不知道要畫什麼畫,不知道要實現什麼願望。你應該做你能做到的事,而不是你想要做的事。
但我們還是要問:我能做什麼?
這得看你知道多少、學了多少、熟稔哪些技能。你只能做自己或其他人已經做過的事,但卻是以新的、適合現在的組合方法,多加研究他人的經驗,並自行多加練習,你能做到的事就愈多。未來能奏效的方法是過去奏效的方法的組合,偉大的科學家、藝術家、企業領導者,他們不會從零開始,他們設法領略到底什麼可以奏效。
四個世紀後,我們聽到一位「現代文藝復興者」對達文西的祕訣發出迴響,他說:
今天,有成效的假設是在某處有某人擁有更好的構想,因此,有成效的要務是找出誰擁有更好的構想,學習此構想,並快速將之付諸行動與實現。說這段話的人,其成就範圍可與達文西匹敵,他就是從一九八一年到二??一年掌舵全球最大企業集團奇異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締造二十年傲人成就的傑克.威爾
許(Jack Welch)。當其他公司訴求專注於一或兩個主要事業時,威爾許在十幾個不同事業領域展現驚人的成功,包括飛機引擎、抵押保險、大型電視網。
威爾許認為,一個好構想是過去在某處奏效的東西,尋找那些奏效的方法,這樣,你就能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在威爾許看來,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把這個方法發揚至奇異集團旗下的各公司。我們不妨把這個方法拿來和同一時代的網際網路公司熱潮相對照比較,那些在天空畫大餅的事業計畫吸引了多少投資人拜倒於「dot.com」的石榴裙下。和達文西一樣,威爾許也是一位深諳「鑑往知來藝術」的大師。
本書要告訴讀者的就是達文西和威爾許如何「做能做到的事」,不只是他們,還有古往今來的許多其他例子,例如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微軟公司(Microsoft)的比爾.蓋玆(Bill Gates)、麥當勞(McDonald’s)的雷伊.克羅克(Ray Kroc),以及一流企業如諾基亞(Nokia)、萬豪酒店(Marriott)、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等等。鑑往知來的藝術是策略的秘訣,是企業界或其他任何領域永恆不變的成功真理。
本書提出原理、工具、與例子,以幫助你自行應用鑑往知來的藝術。我們研究成功的例子,以了解它們是如何辦到的,我們追蹤探究的路徑主要是企業策略,但也包括科學、藝術、戰爭、政府部門、非營利事業部門、心理學、以及東西方哲學等途徑。我們從許多角度探索成功的例子,一而再,再而三地、一個接一個例子顯示,成功的答案都一樣:鑑往知來的藝術。
但是,讀者也許會問:成功的答案怎麼可能都一樣呢?每個產業不同,每個企業不同,年年情況有所改變,光看相同之處,難道不會忽略重要因素嗎?
是的,每個情況不同,但是,所有情況皆是由類似過去的因素所構成的,只是因素的組合不同,並非因素是新的。在鑑往知來的藝術中,答案總是不同,但問題永遠都一樣:在目前這個新情況下,我可以從過去的成功經驗中汲取什麼加以組合?你學習愈多、並且多加研究過去的成功故事,愈會發現新情況和過去類似,你成功的機會也就愈高。
當然,成功的策略之間存在差異性,但是,你若研究它們的相同處,可以從中收穫不少。每個成功例子的內容不同,但它們的結構大同小異,這就是鑑往知來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