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與少男的故事/張子樟
在強調文學性及藝術性的成人文學裡,「愛情小說」(love romance)一向被邊緣化,被歸類為大眾文學,文評家也極少去碰觸。但不論其地位與價值不為所謂的正統經典文學所接納,這類作品始終存在,對一般讀者仍然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不但不應忽視,還應正視才對。類似這類情形也發生青少年文學上,雖然至今這類作品不是很多。
愛情故事洋溢著青春活力,是生命中春天的故事,青澀但易於入口,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總要到了中年才會重新翻閱生命中曾經燦爛的一頁,不論是陶醉或是懊悔,總是無法拭去的。這段期間的考驗或難題更難忘懷,也嘗試著去克服,然後能以圓滿結局收尾,符合這類小說的基本模式:「男孩巧遇女孩,男孩失去女孩,男孩贏得女孩。」
然而,青少年文學中的愛情小說模式稍有不同,故事中的敘述者往往是女主角。她巧遇男孩,失去男孩,然後贏得男孩,或者留下一段刻骨銘心的美好回憶。另一種不同之處是,青春愛戀的火花儘管四射,卻很少像《羅密歐與茱麗葉》那般涉及死亡,以悲劇收場。因此,現當代屬於少男少女的愛情小說傳達的訊息不會很嚴肅,因為這類的作品的力量在於「許願」(wish-fufillment)的過程,例如醜小鴨般的女孩在男孩愛的喃喃戀語裡,終於化為天鵝。
撰寫愛情小說的作者最需具備的也許是塑造可信角色的能力。少男少女的角色若不是像鄰居女孩那般的清純可愛,少年讀者在閱讀時,根本就產生不了共鳴,遑論認同或洞察、淨化的作用。另外,優秀的愛情小說除了詳述一對異性的配對過程外,還應該提供一些有趣的背景、情節等,例如趣味性高的歷史細節、社會事件的簡介,然後從中瞥見人性之複雜面,或任何可在品味甚高的書中或電影裡找得到的見解、觀念等。
如果從上面這些「條件」來引介侯維玲的《仲夏淡水線》,倒是件頗具趣味盎然的事。從一二節緩慢昏暗的淡水線普通車廂變成目前快速明亮的捷運當然是段足以傳頌的歲月故事。作者熟練地運用天生的巧思,把捷運的每座新車站化為不同的段落,串連數段輕重不一的青春戀情。不成熟且沒有結果的戀情背後的社會變遷,輕輕觸動了周遭人們共同的記憶。
步入中年的敘述者福美生在舒適光鮮的捷運車廂裡,四面游動著不同群落的衣著入時、色彩繽紛的一張張青春面孔,頓時,「福美感到自己的黯淡」。在吵雜喧鬧的情境中,福美不得不承認自己青春不再,但難免在腦海中倒放著曾屬於自己美好青春年華的帶子。在生命裡的春天,她有過一段不成熟但充滿喜悅的戀情。她知道自己是醜小鴨,企盼心目中的白馬王子徐茗棋伸出手來,讓自己變成天鵝。兩人有過一段短暫接觸,也在淡水老街踱著輕快的腳步同行,但終究只是過去的美好記憶。淡水捷運之旅掀開了她的記憶盒子,眼前不停晃動的少男少女,更加深使她對於青春早逝的感嘆。
重溫舊夢的福美在淡水捷運線上,目睹聽聞幻想不同時段的春天故事,腦海深處的記憶盒子輕輕掀起,發散著自己至今依然擦拭不去的戀曲奇味。面對新生的一群少男少女,在充滿色香味的空間裡,她領會到幻覺之美。這段旅程舖陳的不僅是她的青春記憶之旅,還溶入了不少關於年少愛情的奇幻異想,穿插了欠缺緣分、愛神也插不上手的往日悲情。一趟融合現實與過去的幻想旅程,讓福美不得不哀嘆青春的短暫、歲月的無情。
作者寫作多年,文字運用成熟,但不致於令人覺得過度雕琢。不論眼前諸景的描繪,心理轉化的刻畫,都甜而不膩。她頗能了解當代少男少女的衣著、言語,拿捏得當。淡水線是她記憶中的永恆路線,每個路段、每段記憶都是她曾經擁有諸多記憶的綴連串接。我們不需去追究在文中她投射了多少自己的塵封往事,因為我們也有過類似的記憶,只是未曾動筆書寫過。
藉遊記式的筆觸,作者幫我們重溫青春記事。夏日童話般的戀情雖已遠去,但讓人一再細細咀嚼的畫面卻於記憶深處總是不時浮現。閱讀時,眼前文字的跳動,讓讀者溶入一個被色香味圍繞的情境,暫時擺脫身邊煩瑣之事。「輕薄短小」的回憶難免帶來些微遺憾,但依然有美好的一面,值得再三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