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芳十五歲,學校成績不錯,卻一直對她胖胖的身材感到自卑,她把自己隔絕在同學之外,情緒低落時便用食物來安撫自己,因此形成惡性循環,直到認識一名外校男孩後,她對自己的負面看法才稍有改變。他們這個年級要增一班,所以每班要有五名同學被分出去,艾芳提議向校長陳情,希望他們這班的同學不被拆散,沒想獲得同學一致肯定,並推派她為陳情書起草人,讓她受寵若驚,也讓她了解到往日「被排擠」的感覺其實都是她自己假設出來的……
序
導讀:《巧克力的另一種滋味》/導讀人: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 張子樟
青少年時期的掙扎舉世皆然。尋找自我、發展自治、面對衝突、建立親密關係和抵禦同儕壓力是終生的工作,但在青少年階段顯得特別嚴重。在這個階段裡,他們的生活空間(學校、家庭和社會)約束了他們的言行,是種助力,但大多數人都認為是種壓力。雖是壓力,也得面對,並嘗試去化解為助力。《苦澀巧克力》中的十五歲女孩艾芳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米莉亞.斐斯勒(Mirjam Pressler)的這本作品獲得一九八零年奧登伯格青少年圖畫獎。問世將近四分之一世紀,但它所提出的青少年問題仍然不變,不論是家庭、學校或社會對青少年的衝擊還是沿襲某種模型,也就是任何年代的青少年要面對的難題都深具普遍性和恆久性。
作者細膩的刻畫了一個十五歲女孩的生活片段,但代表的卻是無數青少年的苦悶心情。
這部作品真正觸及了青少年心中的某些痛處。生命的巧克力不全然是甜蜜的,苦澀的部分也得嚐嚐看,才能了解生命的真義。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9折$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