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與讀者的對決 推理小說評論家/林善紀
本書是西村京太郎巔峰時期的三大傑作之一。
當時日本推理界剛刮起「新本格旋風」,所向披靡,但在暢銷書榜上,卻仍不敵西村京太郎、赤川次郎、內田康夫等三大天王。
那前後的十多年之間,也正是西村京太郎在推理文壇上最風光的時期。
暢銷書多半比較「通俗」,也就是說,通常不會得到狂熱推理迷的讚賞;反過來說,推理迷愛不釋手的作品。往往難以擠進暢銷書榜的前三名。
所以,有時作者必須面臨抉擇,下筆之前要先決定:是要「叫好」,還是要「叫座」?
西村京太郎在那段時期的作品是屬於哪一種呢?讀者自有公評。可以確定的是:本書即使被歸為通俗類,也能稱得上「通俗之中的驚人傑作」,所以發表當時才會狂銷熱賣。
在派別方面,本書當然也屬於西村京太郎最擅長的「懸疑派」。
目前為止,世界上的推理小說(廣義)仍以懸疑派為最大宗。此派中的上乘作品均具備三大優點:開頭極吸引人、過程緊湊懸疑、結尾意外驚奇。
本書不僅含有這三項要素,而且另外還擁有三大優勢:
- 1.文章淺顯易懂,老少咸宜。讓讀者在閱讀時減輕負擔,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也只有文字技巧高超的作者才能做到這一點。
- 2.佈局巧妙,層層轉折。比較同系列的作品(十津川警部探案中的「旅遊推理」或「鐵路懸疑」)便可發現;本書在這方面的確是不同凡響、獨佔鰲頭。
- 3.有「系列主角」(十津川及龜井)登場,讓忠實讀者既興奮又安心,故而非買不可。
再從另一角度來看,本書當然也是「警匪鬥智小說」,亦是最適合拍成電視劇或電影的類型。一般所謂的「本格(解謎)推理」,拍成影視作品後往往都變得十分沉悶;緊張刺激的警匪鬥智小說卻正好相反。
有人說:警匪小說和部份懸疑派在「伏筆線索」方面非常弱,所以讀者只能被作者牽著鼻子走,任由作者捉弄,毫無參與(和作者對決)的機會,因此讀這類小說只有「閱讀時的樂趣」,而無「動腦解謎的快感」。
真的是這樣嗎?
我曾經和一位台灣推理界的老前輩討論過這個議題,並獲得一致的結論,那就是:「即使完全沒有伏筆線索,也可以百分之百猜中最後的真相!」
當然咯,那是對「功力極高」的讀者而言;一般剛入門的讀者是很難做到的。
那位老前輩已是「神」級先覺,我則忝為「魔」級人物,自然可在很早的階段便猜出「作者在搞什麼鬼」。一般讀者是否也能如此呢?就請各位先進以本書為實驗對象,試試這種閱讀法吧。倘若你能在讀完本書的第五章之後便能猜出真相,那大概就可晉升為「高手」級的人士了(能猜出我為何取這筆名的人亦可)。
不過,本書也並非全未埋伏筆,而是……究竟埋於何處,在此當然不能透露咯……
在國內已譯的十津川探案之中,最值得推薦的前三名便是《夏娃疑雲》、(大展)、《七個證人》(林白)以及本書,想要更深入瞭解西村京太郎及十津川警部的人,也可去翻閱各期的《推理雜誌》。
比較同類作品亦可發現:若論邏輯與公平,鯰川哲也的「鬼貫警部探案」固然佔上風,但若論驚險刺激,還是本書方能奪魁。
詭計方面,或許有人會覺得藍霄《光與影》中的部份安排竟與本書極其相似。其實並非抄襲,但兩者皆非獨創,因那詭計早已有多人使用過。只是,詭計在警匪小說中並非重點。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的編輯小姐非常用心。由於譯者並非台灣國內的人,原稿上難免有些用語稍顯僻澀,但都經編輯小姐一一改正,使順暢易懂,讀者大可安心享受。
最後,套一句評論家鄉原宏的口頭禪做為總結:只要有西村京太郎存在,推理界就絕不會有「無聊」這個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