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傳奇:流傳全球大城市的謠言、耳語、趣聞
- 作者:維若妮卡.坎皮農.文森,尚布魯諾.荷納
- 原文作者:Veronique Campion-Vincent,Jean-Bruno Renard
- 譯者:楊子葆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03-08-18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769144X
- ISBN13:9789867691446
- 裝訂:平裝 / 448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這本書聚焦在「我們的生活」,討論關於我們例行作息日常生活裡的謠言傳奇,是一種對於「市民」再近不過的貼身觀察與分析,是對於身邊、甚至發生在自身上「尋常瑣事」的詮釋、再詮釋與破譯。它是一種變動不居「我們的文化史」之呈現,也就是對所謂「小歷史」的研究,這種研究努力相對於「大歷史」(「他們的」歷史)的沉重與遙遠,感覺上更有直指人心、破除迷障的效用。整本書裡處處洋溢對於謠言功能的正面態度。兩位作者認為,被他們稱為「都市傳奇」的當代謠言,「揭開我們週遭世界的面紗,解除我們的焦慮,赦免我們的罪惡感,在這個艱難的時代裡提供方向指引,最後藉由提供一個道德控制的形象而扮演一個正面的角色。經由傳奇的設計與創作,一個社會在幻想的故事裡照亮澄清了它的許多恐懼與慾望。」秤謠言並不可怕,對於謠言的深信不疑或敬而遠之兩極態度所造成的恐懼與猜忌才可怕,深入地、健康地、不預設立場地認識與瞭解,不但可以紓解恐懼、化除猜忌,還可以幫助我們成長,推動我們進步。
作者簡介
維若妮卡.坎皮儂.文森(Veronique Campion-Vincent)一九三五年生於法國,巴黎第四大學(Universite Paris IV La Sorbonne)社會學博士,曾任法國科學研究中心(CNRS)人類學研究室(MSH)研究員,在國際民俗傳說研究領域十分活躍,現已退休。著作有《我們鄉村裡的猛獸》(Des fauves dans nos campagnes, 1992, 2000)、《人體器官竊案傳奇》(La legende des vols d’organes, 1997)等,並與荷納新近合著《可靠消息來源,新都市傳奇》(De source sur. Nouvelles legendes urbaines, 2002)。
尚布魯諾.荷納(Jean-Bruno Renard)一九四七年生於法國,巴黎第十大學(Universite Paris X Nanterre)社會學博士,現任法國蒙柏里耶第三大學(Universite Paul Valery Montpelier III)社會學系系主任。著作有《外星人,新的宗教信仰?》(Les Extraterrestres. Une nouvelle croyance religieuse? 1991)、《謠言與都市傳奇》(Rumeurs et legendes urbaines, 1999)等,並與坎皮儂.文森新近合著《可靠消息來源,新都市傳奇》(De source sur. Nouvelles legendes urbaines, 2002)。
為什麼?為什麼想要翻譯這樣一本書?這是每一位譯者無可迴避的問題。我的回答是,因為它呈現出一些非常有趣的新意,提供揭露這個社會某些隱匿特徵的獨特切面,並且勾勒出屬於這個時代的文化地景。藉由這些知識上的幫助,我們可以更清楚地審視自己,更清楚地審視「先於個人存在」的社會,釐清那些屬於自身生命一部分、不可能擺脫也毋須擺脫的恐懼之源,讓我們能夠更健康地理解並接受自己與他人,更自信、也更進步地迎向來路。譯者相信,這是一本值得翻譯的好書。
這書討論的主題是謠言,關於謠言,我們其實並不陌生。根據一般對於社會發展史的印象,謠言往往蜂起於天下大亂或革命發生之際,例如一七八九的法國大革命、一八五○年的太平天國起義或一九一七年的俄國共黨革命,如同日內瓦大學著名歷史學者波尼斯洛‧巴茲寇(Bronislaw Baczko)所說的:「謠言總是與大革命相伴而行。謠言在革命進程中振奮著精神,積蓄著怒火,引導著恐懼。」然而,這本書所介紹的三十七篇謠言卻出現在貌似平靜、單調,例行到甚至顯得有一點兒乏味的日常生活裏,或是更精確地指明,出現在我們所處的現代都市生活裏,也就是說,這本書的新意在於三組關鍵詞:「現代」、「都市」,以及「我們的生活」。在開始閱讀這本書之前,相對於兩位作者深度個案分析所萃取的微觀理解,譯者願意在此就這三組關鍵詞,扒梳出一個粗略但有助於觀照全書旨義脈絡的宏觀架構。
首先談「現代」。三百多年前,牛頓曾感嘆道:「我就像一名在沙灘上玩耍的小男孩,偶爾以發現一顆比普通更光滑的卵石或更漂亮的貝殼自得其樂,然而鋪陳在我面前的大海,卻蘊藏著無盡未經發掘的真相。」在那個時代裏,自然法則運行的外表披著一層以恐懼、迷信、無知所打造的,無法穿透的堅硬甲胄,科學仍不存在。但是因為牛頓,以及其他許多科學家在真理之海沙灘上拾起卵石或貝殼的動作,開啟了一連串奇妙的、不可逆的重大連鎖反應,人類社會出現影響深遠的大躍進,先是牛頓發現的力學原理帶動蒸汽機的發明,引發工業革命,然後鐵路運輸打通整個歐洲大陸,工業生產力急起突飛,科技影響力無遠弗界,這些發展與變化一路扶搖直上,到二十世紀末科學領域上的三大突破—— 量子革命、電腦革命與分子生物革命—— 獲致一定程度的成功之後,披在自然法則外的甲胄已經整個兒地被剝除,潮水盡退,沙灘畢現,世界赤身裸露在我們眼前,似乎再沒有祕密,這個過程就叫做「現代化」,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就是現代,或者稱作「當代」:「最新的現代」。現代化的速度之快、變化之大、範圍之廣,來勢洶洶讓人招架不住,於是在現代人心底與現代社會裏都造成了巨大的分裂:一方面,現代人意識層面上固然自信滿滿,但在下意識與潛意識裏卻是懷憂喪志、惶惶不安;另一方面,科技革命進一步加深了社會既有的階級鴻溝,例如掌握新資訊的人愈發強勢,無法及時獲得資訊的人則更顯脆弱,而貧富懸殊的情況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為嚴重!這種前所未見人格分裂與社會分裂的危機現象,提供了謠言滋生前所未見的最佳環境,於是隨著現代化的進程,謠言也越來越普遍化。
再者,「現代化」過程中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是「都市化」。雖然市鎮的出現遠早於工業革命的發生,但是工業生產對於大量、集中、高度效率的強烈需求,在世界各地都造成類似的驚人城鄉移民潮,從此,都市化,或是所謂的「過度都市化」(over-urbanization)成為十九世紀中期之後迄今未曾止歇的重要時代趨勢,都市生活也成為現代人重要的生命經驗之一。這些經驗是什麼呢,是人造環境的冷酷、污染、擁擠、陌生、迷失、匿名、疏離、猜忌、傾輒……,以及水泥叢林裏的各種危險與各種誘惑:交通事故、都市災害、恐怖攻擊、幫派暴力、警匪衝突、販賣人口、搶奪竊盜、酗酒、毒品、性氾濫、新奇商品、巧言欺騙……
原本人們對於城市的期待並不是這樣的。一八八九年奧地利建築師卡密羅‧塞提(Camillo Sitte)曾引用亞里斯多德的話語「城市之建造應該給予其居民安全與快樂」,來期望城市的規劃與設計者能兼顧工程師與藝術家之責,尋求城市和諧的組成要素,但顯然這樣的城市美夢已經證明破滅了。現代城市不但不能保證安全與快樂,甚至淪為現代人恐懼感的最重要源頭,著名美籍華裔人文地理學者段義孚(Yi-Fu Tuan)在其經典學術著作《恐懼的地景》(Landscape of Fear, 1979)裏,就用了一整個章節三十頁的篇幅來討論「城市裏的恐懼」。這種迥異於傳統經驗的「新恐懼」很容易轉化成為「當代謠言」創作與傳播的原動力,事實上,古巴裔著名小說家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就認為某一種類型的謠言是「在現實中不斷重演的故事,因為在大城市裏存在著所有的組成元素,因此它隨時可以依照程序組合起來,就像在試管裏進行的化學反應。」
最後,這本書聚焦在「我們的生活」,討論關於我們例行作息日常生活裏的謠言傳奇,是一種對於「市民」再近不過的貼身觀察與分析,是對於身邊、甚至發生在自身上「尋常瑣事」的詮釋、再詮釋與破譯。它是一種變動不居「我們的文化史」之呈現,也就是對所謂「小歷史」的研究,這種研究努力相對於「大歷史」(「他們的」歷史)的沉重與遙遠,感覺上更有直指人心、破除迷障的效用。
這種「貼身」的感覺,很自然地驅使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斷地轉頭對照「台灣經驗」。事實上這本書裏確曾提到台灣,尷尬地呈現出在國際分工中別人看我們的刻板印象—— 在《大賣場裏的毒蛇》故事篇章裏,引述了一則一九八三年法新社發自法國馬賽的通訊報導:一名法國小孩被一家超級市場賣出、台灣製造的玩具絨毛熊裏所躲藏的毒蛇咬傷致死。而追溯細究這樁謠言的發展,很可能是因為台灣生產的廉價玩具絨毛熊多以船運方式出口歐洲,為避免產品變質,絨毛熊附帶著小包裝防蛀劑或防潮劑,這種小包化學藥劑有造成誤食中毒的危險,而用來固定小熊頭部的別針也可能對兒童造成傷害,這些進口產品的潛在危險威脅,衍生出藏匿毒蛇的不友善謠言來。
除了書中白紙黑字提到的「台灣產品謠言」之外,我們週遭社會所發生的許多事件,以及這些事件在媒體報導與口耳相傳過程中的許多渲染變化,往往也可以與書上的謠言案例相互呼應。例如,傳說陽明山上多蛇,是因為日據時代日本人在這兒設立一座毒蛇研究所,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戰敗撤離時,居心不良地將所有的毒蛇放生山林……,這個情節儼然是《放生的毒蛇》故事重置在本地歷史發展脈絡裏的改編劇本;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大地震重創台灣,好事者發現九月二十五日開出地震前兩個月七月、八月份的統一發票特獎號碼是「九四四四五四二一」,前後三碼正好是九二一,其中夾著四個台灣民間迷信認為與「死」諧音、極不吉利的數字「四」,有人詮釋這是「九二一地震死人無數」的預兆,要是本書的兩位作者知悉這種說法,一定會把它載入《隱藏的符號》故事篇章裏當作研究案例;二○○二年春天,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管理處的員工們總算在大安森林公園水池裏活捉到許多市民都宣稱曾經親眼看到過的鱷魚,此一真實事件可以拿來與《紐約下水道裏的鱷魚》故事互為對照;二○○二年冬天,臨檢警察們在台北市的迪斯可舞廳裏發現一批以印有哈利波特故事圖案紙袋包裝的搖頭丸,這簡直就是《浸有 LSD迷幻藥的包裝紙》故事的二十一世紀台北版!檢視這些信手拈來的身邊謠言,讓人不得不相信台北真是一座徹底現代化了的大都會,而台灣的確是社會學研究者找尋題材的天堂。
其實,最近一段時間裏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當代都市傳奇是,二○○一年九月十一日震驚世界的紐約恐怖攻擊發生後,一名美聯社資深攝影記者馬克‧菲立普(Mark Phillips)在世貿雙子星大樓遭撞擊燃燒時,所拍下濃煙裏出現「魔鬼臉孔」的新聞照片。這張照片透過電視畫面、報章雜誌、網際網路傳播,幾乎讓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也讓全世界的人受到驚嚇,一時之間關於撒旦降臨人間、世界末日神魔大戰拉開序幕、賓拉登是反基督勢力在世間的肉身代表……等謠言如潮席捲,尤其因為圖像畫面的具體佐證,更讓這些荒謬謠言具備了高度的說服力—— 雖然許多人也同時在討論這張照片的真偽問題。其實,透過現代繪圖科技工具的輔助,我們的確可以製作出足以亂真、專家都很難分辨的偽造照片。影像、傳說與高效率傳播工具的結合,賦予當代謠言更豐富、更多樣、逼得人喘不過氣來的張力。事實上,在網路化與資訊圖像化的時代裏,「資訊隱藏學」(Steganography,這個﹁新﹂字恐怕不容易在一般字典裏查到,它的意思是利用電腦科技在某一份資料檔案裏隱藏其他的資訊,譬如在一張美女圖檔裏嵌進一架幻象2000型戰鬥機的圖檔,在外表上完全看不出來,必須經過解密與特殊運算才能將真正的資訊過濾出來)已經是一項越來越受到重視、也不得不受到重視的專業領域,二十一世紀《隱藏的符號》故事其實可以比這本書裏所呈現的還要精采千萬倍!
按照台灣當前流行的說法,本書的兩位作者分屬「二年級」與「三年級」的舊時代,同時他們的學術訓練偏向傳統學派(他們分別是在法國古典社會學派的重鎮巴黎第四大學與巴黎第十大學完成高等學術訓練),也缺乏自然科學的專業背景,所以書中《艾菲爾鐵塔的水力千斤頂》、《小魔怪效應與新科技的危險》、《電焊工人的隱形眼鏡》等故事雖然敘述了一些對於當代新科技的恐懼,但是平心而論,他們所討論的科技既不夠「新」,恐怕也沒有忠實呈現新科技所引發新社會革命的完整面貌。在這個時代裏,基因工程、人類複製、奈米科技、生活網際網路化以及「無所不在的電腦運算」所帶給以及即將帶給個人生活與社會衝擊之大,所造成的恐懼與人格分裂之嚴重,所催化創造的謠言傳奇數量之多、內容之無奇不有,恐怕必須以出版另一本新書的方式來說明與分析,這也許是我們讀完這本書以後被促動的一項新的期待。
而譯者自己最受感動的,其實是整本書裏處處洋溢對於謠言功能的正面態度。兩位作者認為,被他們稱為「都市傳奇」的當代謠言,「揭開我們週遭世界的面紗,解除我們的焦慮,赦免我們的罪惡感,在這個艱難的時代裏提供方向指引,最後藉由提供一個道德控制的形象而扮演一個正面的角色。經由傳奇的設計與創作,一個社會在幻想的故事裏照亮澄清了它的許多恐懼與慾望。」—— 謠言並不可怕,對於謠言深信不疑或敬而遠之兩極態度所造成的恐懼與猜忌才可怕。深入地、健康地、不預設立場地認識與瞭解,不但可以紓解恐懼、化除猜忌,還可以幫助我們成長,推動我們進步。如同書中提到格林童話裏那個極具啟發性的故事情節:當我們辨認出擁有邪惡魔力的小矮人名字,並且把名字大聲唸出來之後,小矮人就會立刻失去了它的法力,再也無法傷害任何人了……
認識謠言,閱讀關於恐懼的城市文化地景,是解除現代人心理魔障一個非常有新意的方式。幾經延宕,很高興自己終於把這本書譯出來,非常感謝麥田出版社發行人涂玉雲與編輯曾敏英的鼓勵、支持與協助。希望讀者讀後也能同意:這是一本值得翻譯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