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恐懼,開創台灣歷史新時代!

去恐懼,開創台灣歷史新時代!
定價:320
NT $ 135 ~ 288
  • 作者:阮銘
  • 出版社:玉山社
  • 出版日期:2002-12-0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7819136
  • ISBN13:9789867819130
  • 裝訂:平裝 / 432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近年來,台灣在政治上創造了舉世讚賞的民主奇蹟,終結長期以來一黨獨大的假性民主,完成政黨輪替。但是,由於外在與內在因素的交相影響,使得這光榮的民主成果卻淹沒在經濟不景氣的氛圍中,社會上充滿了各種不同的聲音與恐懼,令人無所適從,痛苦指數節節升高。
  台灣真的無法建立起自己的信心,開創屬於自己的未來嗎?中國市場雖大,但它真的如媒體或某些企業主所說的,是台灣的唯一出路嗎?我們對現今的中國實況又有多少認識呢?相信這是大部分台灣人都無法解答的問題。
  阮銘,這個從中國到美國、從美國到台灣的前共產黨高層核心,以他跳脫台灣與中國的國際視野,在肯定台灣的民主自由、悲嘆中國人民至今仍生活在共產極權下,以及尊重台灣政權獨立事實的前提,提出有別於一般人的真知灼見,提醒台灣人民應珍惜自己的民主自由,認清中共的本質,不要在一時的經濟利益迷惑下,喪失了自己的方向;在與共產中國交往時,應該以「台灣主體」為原則,而不是被併入「中國主體」之中。
  阮銘在書中說:「台灣社會存在信心不足或失去信心,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我看是出於某種對自身命運不確定的集體恐懼感。而恐懼,又來自部分政客、媒體、大牌企業家的製造與散布,諸如『成長極限論』、『財富縮水』論、『中產變窮』論、『窮人世襲』論之類。其實台灣社會需要『恐懼』的,正是這莫須有的恐懼本身。」他認為:「民主台灣正處於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實在沒有任何恐懼的理由。唯一需要『恐懼』的,正是一些莫須有的恐懼心理。只有去除恐懼,建立自信,才能開創台灣更加自由、幸福的未來。」
  這是一本對台灣的社會與政治觀察的書,書中有批判、有讚許,當然也有作者提出的解決方案;希望透過這個中國人的眼睛與文字,讓目前深陷恐懼迷惘的台灣人重拾信心,迎接原本就屬於自己的光明未來。

作者簡介
阮銘
  1931年出生於中國上海,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上海市學生民主運動。1948年考入燕京大學。1949~1958年先後擔任燕京大學、清華大學青年團委員書記、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三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1958~1961年調任《北京日報》社政法文教部副主任、理論部主任。1961~1967年調至中共中央宣傳部工作;陸定一時期任《宣教動態》編輯,陶鑄時期任調查研究室主任,中央宣傳部文化革命委員會主任。1967年接受軍事管制小組隔離審查。1969~1973年在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縣農場接受監督勞動。1977~1982年應胡耀邦之聘到中共中央黨校,任中央黨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兼理論研究室副主任。1982年王震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解散理論研究室,被撤銷工作。1983年被王震開除黨籍。1988年至今,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以及台灣淡江大學等作訪問研究。著有《歷史轉折點上的胡耀邦》、《鄧小平帝國》、《中共人物論》、《兩岸統一百年大計》、《透視總書記》、《民主在台灣》等書。

 

目錄

自序
台灣,你沒有恐懼的理由

PartOne國家認同
開創台灣歷史新時代
——給阿扁總統十點建議
台灣是世界的一部分
——台灣國家認同問題討論大綱
認識中國與認同台灣
兩國是事實,一制是普世價值
——接受楊憲宏、李瓊月專訪談「兩國一制」
兩岸人民的共同目標
——再談「兩國一制」
九二無共識,一中是絞索
布希說錯了嗎?
——兼論國際格局變動中的台灣定位
自由主義與國家認同
不自由的自由國家

PartTwo國際視野
美國全球戰略的重大轉變
布希開創台美中三國新時代
胡錦濤訪美與三國戰略均衡
從虛擬世界回到現實世界
——胡錦濤美國之旅總評
台灣魔鏡中的今日世界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劃時代意義
——兼論台灣與中國在全球新戰略格局中的地位
諾貝爾和平獎的墮落
——被政客濫用的招牌
江澤民的強盜邏輯與美國的「一中」政策

PartThree發展戰略
台灣的希望在哪裡?台灣的未來在哪裡?
——請看南台灣的新經濟、新文明
台灣國家發展之兩極判斷
——包威爾的「成功故事」論與張忠謀的「成長極限」論
評「張忠謀定律」
——兼論「戒急用忍」爭議之要害
台灣產業發展的兩種戰略
——二評「張忠謀定律」
為誰「全球布局」?台灣?中國?
——三評「張忠謀定律」
論晶圓西下與國家戰略
——全球化?還是中國化?
台灣不要自己打垮自己
——再論晶圓西下與國家戰略
「新里程碑」把台灣引向何方?
——三論晶圓西下與國家戰略
商人有祖國
——台灣的命運,掌握在有祖國的商人中
以自由與智慧屹立世界
——再論商人有祖國
奇美的台灣新文明
——三論商人有祖國

PartFour民主進程
誰恐懼台灣團結?
團結必勝,分裂必敗
連戰向誰挑戰?
從上海飛來的響亮耳光
李登輝的童心
民主台灣的國家保衛戰
聯共反台派的破產
投準台灣興敗所繫之一票
台灣精神的凱歌
開創歷史的卸任領袖
試看章孝嚴如何背叛蔣經國?
章孝嚴叛父,北京碰壁

PartFive中國觀察
跨進二十一世紀的共產中國
中國:世界的「圍城」
中共權力轉移與胡錦濤之命運
胡錦濤時代
江澤民不退,中國必亂
從欺美壓台到和美裂台
憲政民主在二十世紀中國之命運
江澤民時代的終結
——評中共十六大

 

自序

台灣,你沒有恐懼的理由

  玉山社魏淑貞女士囑我將一年來發表於TaiwanNews等報刊的文字結集,並針對當前台灣社會的「信心」問題作序。台灣社會存在信心不足或失去信心,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我看是出於某種對自身命運不確定的集體恐懼感。而這種恐懼,又來自部分政客、媒體、大牌企業家的製造與散布,諸如「成長極限」論、「財富縮水」論、「中產變窮」論、「窮人世襲」論之類。其實台灣社會需要「恐懼」的,正是這莫須有的恐懼本身。

一、從製造戰爭恐懼到製造經濟恐懼

  在台灣製造與散布集體恐懼的專家,古已有之,于今為烈。我記得的,一回是一九九六年總統大選前,有一本暢銷書《一九九五.閏八月》,講中國軍隊如何打台灣,台灣如何投降,內容雖極荒唐,卻正符合製造集體恐懼之需要,國防部長孫震還專文推薦。結果是作者發了橫財,移民國外。那時《財訊》舉辦研討會邀我來台參加,邀請函上的主題是「兩岸大和解研判」;甫抵台灣,中國飛彈演習正開始,主題已改成「台海風險大研判」了。

  我在會上說:「研討會主題從『大和解』改成『風險大』,據我看,兩岸既無『大和解』,台海也無『風險大』,大家既要丟掉『大和解』的幻想,也要去除『風險大』的恐懼,戰爭打不起來。」我不說百分之九十九打不起來,讓大家對那剩下的百分之一提心吊膽,我肯定百分之百打不起來,你們放心買股票就是。會場上立刻有人起而反對。

  我講百分之百,有百分之百的根據,第一,從大的戰略形勢觀察,中國對台軍事威脅目的是政治分化、分裂台灣內部,幫反李政治力量打擊李登輝。他們的口號不正是「飛彈頭上過,老李闖的禍」、「李登輝下台,共產黨不來」嗎?江澤民清楚若真打台灣,他自己先垮台。

  第二,就小的軍事演習本身看,劉華秋在美國同雷克互相交了底,中國軍事演習的政治目的是影響台灣選舉,不會「擦槍走火」;飛彈在公海是「試射」﹝彈頭裝的是測試儀器,不是炸藥﹞;陸海空「實彈」演習則在本國沿海,不過海峽中線。美國方面,則將顯示軍事實力表達「關切」,雙方保持戰略均衡﹝BalanceofPower﹞。所以這是台、美、中的一齣「三國演義」。

  那一回台灣人民丟掉恐懼,取得「選票VS.飛彈」的勝利。江澤民的戰爭恫嚇,未能阻止他聲稱要「掃進歷史垃圾堆」的李登輝高票當選台灣第一屆民選總統。又一回是二○○○年。中國故技重演,公布〈一個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進行戰爭恫嚇,阻撓台灣選民投陳水扁的票。

  連戰一反昔日的沉悶木納,到處揚言「選陳水扁就是戰爭,選宋楚瑜就是賣台」;甚至到高雄說出「三月十八日是定時炸彈」,只有他能「防止炸彈引爆」。我當時指出,連戰的「炸彈」,是恐嚇選民的「詐彈」,已經超出口水戰,如同恐怖份子挾持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做人質:「不選我,都炸死!」﹝〈評國民黨的戰爭恐嚇術〉,《民主台灣VS.共產中國》,玉山社出版,第四十頁﹞

  結果是台灣人民丟掉恐懼,實現了民主台灣的政權和平轉移。

  兩次總統大選,宣告共產中國與聯共反台派製造戰爭恐懼的嚇人戰術已經破產。今天轉而採取製造與散布經濟恐懼的新戰略,其核心是摧毀國民對台灣經濟的信心,誤導國民墮入西下中國才能救台灣經濟的迷思。也就是從過去製造國民的戰爭恐懼心理,轉向製造國民的經濟恐懼心理,以適應共產中國對台採取經濟攻勢的戰略需要。

二、台灣成長到極限了嗎?

  製造與散布經濟集體恐懼的一個主要論點,是台灣成長已到極限,唯有靠西下中國,與中國經濟「統合」,成為「大中華經濟圈」的一環,台灣才不致被「邊緣化」。有人神經衰弱到聽見「東盟十加一﹝中國﹞」,都要驚呼「台灣被邊緣化了」!

  這裡附帶說明,我用「西下」而不用「西進」中國,並無輕視中國之意,乃出自對王永慶董事長「水往低處流」一說之欣賞。他極為形象地指出了一個事實,企業之去中國,是著眼於中國低廉的勞工成本,如水之向下流;而非著眼於創新求生產力之上進,用「西下」表達,比許信良的「西進」準確。

  西下中國可以降低勞工成本,兩岸三通可節約時間和運輸成本,我一向贊成。但我也一向反對把西下、三通當作台灣的命脈與國家目標。許信良提出「大膽西進」時,我就說不只「西」,東西南北都要;而且都只是手段、方法,是「用」,不是「體」。「體」和目標,是台灣本國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環境,國民生活品質的全面提升。

  台灣的經濟發展戰略,過去是出口導向,製造業導向;從勞動密集的傳統製造業出口,到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高科技製造業出口,創造了經濟奇蹟。這種類似日本的外向型發展模式,在國民收入不斷提高,國內工資水準、消費能力相應上升之後,需要逐步把發展的重心轉移到本國,即轉向美國模式。

  美國是以本國為中心的開放經濟,開放全球的資源,人力、財力、物力,來發展本國,為國民創業和消費服務,也吸引世界各國來美國創業和消費,使全球優秀人才薈萃美國,積累起雄厚的國力和競爭力。

  我初到美國﹝二十世紀八○年代後期﹞,正是日本模式稱霸全球之際。我在哈佛大學的房東EzraVogel﹝傅高義﹞教授寫了一本《日本第一》,暢銷全球。那時有人說,日本可以買下四個美國,我開始難以理解。原來他們以日、美兩國的房地產價格來計算。

  日本沒有警覺到:第一,他們的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已經泡沫化了,一個日本膨脹到了四個美國大,豈不荒誕?第二,他們以製造業出口為主軸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的確已到了「增長的極限」。日本的國民收入和工資均已達到美國水準,亟需把增長目標轉向本國國民需求,創造國民消費,提升國民生活和國內環境品質,引進國外人才、技術、資源,強化本國經濟的創新能力與競爭力,也就是轉向美國模式。

  但當時美國自己也不認識這一點,他們恐懼日本,日本也確實買走不少紐約的標竿資產。美國人還寫書預告「美國的沒落」。我同樣難以理解,因為我所看到的是全球的人才、資金﹝包括日本的﹞都正源源不絕地流入美國;美國的大學、研究機構、實驗室,匯集了全球第一流的知識精英,他們來自印度、中國、俄羅斯和歐洲各國。我向來服膺熊彼得的理論,創新能力是增長的源泉。美國擁有全球最多、最具創新能力的人才,美國怎麼會「沒落」?

  今天的台灣,類似當年的日本。

  台灣走過的,也是以出口為主軸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勞動密集的傳統製造業﹝服裝、鞋襪、玩具等﹞,已經大量轉移到勞工成本低廉的開發中國家。近十幾年發展起來的技術密集、資本密集製造業,也正競相轉移到中國。台灣的半導體產業龍頭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還為此發明了一條「張忠謀定律」,斷言「全球半導體產業重心將轉移中國」。

  當然這不是一條科學定律,中國半導體產業按其自身的發展,與國際水準還有一段差距。但這可以是一條政治定律,假如以政治力量,把達到國際水準的台灣半導體產業聚落﹝從設計、製造到封裝、測試﹞整個「統合」到中國去,中國就有可能取代台灣半導體產業在世界的地位。所謂中國磁吸效應,就是以全球最低價勞工與土地等國家資源的特殊優惠﹝甚至無償提供土地與平整土地的勞力﹞,吸引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科技製造業,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

  由於中國是共產黨專政國家,其勞工非自由勞工,其土地等國家資源非由自由市場價格決定,再憑藉其黨國對勞工工資與國家資源的控制力,已經成為製造業的「世界工廠」,以其大量超低價產品在全球市場競爭,對於包括台灣在內的世界各國製造業工人就業的巨大衝擊,是「史無前例」的。

  但這只是台灣出口製造業面臨的一大威脅,而非台灣經濟成長已到極限。而且這威脅本身,相當程度上也是台灣出口製造廠商自己造成的。今日全球市場上大量的MadeinChina商品,從服裝、玩具、鞋子到家用電子,相當部分過去是MadeinTaiwan,是台灣轉移到中國的,只是價格殺得更低而已。

三、台灣經濟戰略轉移的歷史機會

  面對中國對台灣出口製造廠商的強大磁吸,應當怎麼辦?可以有兩種選擇。一種主張是堵。但正如王永慶說「水往低處流」,你要堵也堵不住,何況堵本身就是恐懼的表現,只會更助長集體恐懼心理。不是有人說「在台灣等死,不如到中國找死,五年後你想找死的機會都沒有了」嗎?

  再一種是把台灣經濟發展戰略,從出口製造為重心的日本模式,轉移到以提升國民生活和環境品質為重心的美國模式。

  照我的看法,今天正是台灣經濟戰略轉移千載難逢的歷史機會。假如沒有中國這個「全球製造工廠」的威脅,台灣出口製造業持續發展,產能需求不斷擴大,勞力短缺尚需引進外勞補充,那樣一種經濟快速增長的環境中,恐怕難以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而今天由於中國大量廉價勞工的供應,由於台商、日商、世界各國廠商源源不斷向中國投入資金、技術,提供全球行銷通路,中國出口製造業迅速蠶食全球市場的趨勢正持續發展。即使全球經濟景氣回升,也不可能再回到過去台灣出口製造業的普遍榮景。所以現在正是台灣經濟戰略轉移的最好時機。

  願意西下中國擠進「全球製造工廠」的,不必去堵。今天去中國的大致是兩類產業:一類是中國所謂「兩頭在外」,就是由台灣出口機器設備、關鍵零部件、關鍵原材料到中國,利用中國廉價勞力加工製造出成品,再出口行銷全球市場,從傳統民生消費品到高科技電子、通訊產品,大致都可以賺到錢,不會找死。

  另一類是看中國市場看花了眼,想去賺十三億中國人的錢,除了康師傅等生產低價民生必需品、早期佔領市場的少數例外,都不易成功。道理很簡單,你能利用他廉價勞工幫他賺外國人的錢,他才需要你的本事;你想開電廠、醫院同他競爭賺中國人的錢,他能那麼傻嗎?這就是林百里、郭台銘成功而王永慶受挫的原因。有眼光的台灣企業家,不會放棄在台灣和世界的實力地位,把自己的賭注都下到中國市場。

  最近看到陸委會主委蔡英文「強力推薦」的一本書《中國,出租中》﹝大前研一著﹞,第一章開頭〈活力奔騰的中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作者訪問深圳的電子零組件製造廠,約有萬名員工,月薪約八十美元,員工都是年輕女性,沒有一個人戴眼鏡。

  作者問廠長:「沒雇用視力不好的人嗎?」

  廠長答:「員工眼睛壞了就請她走路。她們只要找得到工作就好了,反正不關我的事。想在這裡幹活的人多得很。」

  作者說:「在深圳、上海、蘇州、大連等湧進大批鄉下求職人口的大都市,這種模式變成理所當然,大連某工廠登出一個月工資九十美元的徵人廣告,鄰近農村跑來兩千個少女應徵,等面試時足足把工廠圍了一圈,錄取的少女就住進公司宿舍,晝夜不分地工作,午休時間還積極地學習電子回路等高科技知識和技術。像中國這樣人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還是史無前例。」

  作者如此津津樂道他所謂「名副其實的資本主義天堂」,都讓我讀得毛骨悚然,心中感到的是「人的地獄」和作者的冷酷。這個故事道出了中國強大磁吸的秘密。中國經濟的金字塔,正是這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農村少女們失去的視力與青春堆砌而成的。這也就是世界「自由」資本趨之若鶩的「磁極」。

  這種情景發生在十九世紀的歐洲時,還有雨果和恩格斯寫出《悲慘世界》和《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發出人道的呼籲;而發生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時,卻被「世界知名的經濟戰略專家」、「日本少數對中國大陸有深刻認識的權威人士」﹝引自蔡英文推薦序﹞譽之為「史無前例」的「理所當然」!

  在中國專制政府、全球跨國資本和世界經濟戰略專家的合作下,以十九世紀歐洲模式壓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中國少女們的「世界工廠」,果真是值得世人膜拜或恐懼的二十一世紀文明典範嗎?

  不。十九世紀歐洲資本原始積累模式在共產中國的再現,不過是人類歷史上短暫的「返祖」現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中國少女們也會有覺悟到爭取自己「人的權利」和「平等待遇」之日。自由的台灣人應當有自己的選擇,別讓中國磁極干擾了目標。台灣需要,而且正在創造的,是二十一世紀國家發展的新典範,台灣主體的新經濟戰略。

  第一,國家發展以人為目的。不但發展的目的是為人的自由,而且發展的手段也必須符合人的自由與人道原則。中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勞工壓榨違背人道原則,並非「理所當然」,二十一世紀的國家競爭力不能靠無限壓低勞工成本,剝奪人的自由、幸福來達到;而要靠人的自主創新精神,靠人的智慧和創造力的充分發揮。二十一世紀的競爭是人的智慧和創造力的競爭。

  第二,國家產業結構從出口製造業導向轉到台灣主體的全方位發展,提升國民生活和環境品質,吸引全球「投資台灣」。台灣有《投資中國》雜誌,卻沒有《投資台灣》雜誌。台灣主體的全方位發展戰略,不但台灣產業要向全球發展,到世界找商機;更要在國內創造商機,吸引全球來台灣發展。中國「磁吸」靠廉價勞工,台灣要有自己的區別於中國的「磁吸」,靠出色人才、優美環境、健全法制、高效行政,國際化高水準的教育、科研、金融機制和舒適便利的生活服務設施。而這些內需的服務、教育、文化產業,可以創造大量的國內消費和就業機會,又可以吸引全球人才、資金、技術來台灣創業。

  第三,台灣二十一世紀的國家發展,應走科技與人文結合之路,創造現代海洋國家的新經濟、新文明。這種新經濟、新文明,已經在南台灣誕生。本書第三部分「發展戰略」中,〈奇美的台灣新文明〉、〈台灣的希望在哪裡?台灣的未來在哪裡?〉、〈以自由與智慧屹立世界〉等篇,都是討論這一主題的。台灣不需要恐懼一個靠剝奪多數人的自由和幸福、靠壓榨廉價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青春生命構築起來的「資本主義天堂」。自信的、智慧的台灣人能夠、而且正在自己的國土上建構讓每一個國民的自由、幸福都得到尊重、讓每一個國民的智慧和創造力都得到發揮的「自由人的天堂」。

四、泡沫不是水,財富沒有縮

  謊言永遠成不了真理。所謂「謊言千遍成真理」,只是表明不斷重複的謊言可以使人暫時迷失,摧毀人的信心。製造集體恐懼的謊言,如「選陳水扁就是戰爭」,可以利用一部分人對戰爭的集體恐懼,阻止他們去投陳水扁的票。今天集體恐懼的製造與散布重心已從戰爭轉到經濟,創造出「財富縮水」論、「台灣變窮」論等等,天天在立法院和媒體上不斷重複,製造與傳播經濟恐懼症。

  重複最多的,是所謂台灣股市從一萬多點跌到三、四千點,台灣的資產已縮水三分之二,人民荷包縮掉三分之二!房地產不景氣,房價下跌,「社會大眾財產又縮掉三分之一」等等。

  構造這種謊言的基礎,是混淆了空氣和水這兩種不同的東西。水面上的泡沫,裡面是空氣不是水。所以「泡沫」不是實際存在的財富,「泡沫」破滅,不是實際資產的「縮水」。一所工廠,經營不好,虧損了,屬於資產縮水。一個人或者失業,或者減薪,屬於收入縮水。你的房屋失火倒塌了,失去原有價值,也屬於財富的損失或「縮水」。假如你的工廠既未虧本,你的薪水也未減少,又沒有通貨膨脹,物價也沒有漲,你住的房子也沒有縮掉一間,怎麼能說「財富縮水」,「大眾變窮」了呢?

  對於五%失業人口來說,是變窮了。這個問題在產業轉型期還會存在甚至擴大,需要政府完善地從職業培訓到生活救濟一系列制度妥善解決。對於多數社會大眾,並不存在財富縮水、荷包和房子縮小的問題。

  至於股市漲跌、股民賺賠,即屬於空氣與水的消長問題。股市漲到一萬多點,升上去的大部分是空氣不是水。因為上市公司的實際資產、營利,並沒有增長那麼多。所謂市值,只是股票的牌價,不是資產的實際價值。股票牌價隨股市買賣漲跌,與實際資產的增減並無直接關聯。

  也就是說,股票暴漲時,那牌價中的大部分是泡沫,裡面是空氣不是水,不是實際的資產。你那時買來,股票暴跌時縮掉的是泡沫中的空氣。你把空氣當水買來花掉的錢,是被把空氣當水賣給你的人賺去了。有些大牌企業家,不是常藉媒體放話,先說景氣要來了,騙你去買他的股票,他則大量高價賣出;接著又說,看來不景氣還要延長,讓股票大跌,他又大量低價買進。這樣,你把他的空氣當水買進,你賠,他就賺了。

  這是一群語言魔術家,用語言的魔術製造集體恐懼。嘴裡他們最關心台灣經濟,實際是打擊台灣經濟,讓社會大眾失去信心,不敢消費,不敢投資。而他們自己時放時收,從中漁利。

五、去除恐懼,建立自信

  大前研一在《中國,出租中》一書中說「日本即將成為中國十分之一的周邊國家」。因為「中國有十二億人口,日本只有一億二千萬,一個只有對方十分之一的國家,可以說完全不具任何影響力,這就是十分之一小國的悲哀」。

  曾幾何時?膨脹到四個美國大的日本,縮小到十分之一中國了?其實日本沒有縮小,還是那個日本,是日本人的信心縮小了,被把握不住自身命運的恐懼壓縮了。按大前研一的邏輯,台灣更小,只是對方﹝中國﹞六十分之一的小國,當然更得「邊緣化」了。何況有人連台灣是不是一個「國」都未認定呢!

  一個國家的力量,同一個人的力量一樣,不在於大小,而在於她的價值。古代希臘是小國,波斯是大國;自由的希臘擊敗了波斯帝國的侵略,這就是自由的價值。象徵自由戰勝強權的馬拉松之戰的故事,寄託於馬拉松長跑流傳至今。美國發表《獨立宣言》、制定《聯邦憲法》時,只是大西洋沿岸十三個州,總共三百萬人口的小國。她擊敗了統治她的大英殖民帝國,這就是自由的價值。從波斯帝國到蘇聯共產帝國,歷史上多少大帝國覆滅了,瓦解了;而自由的價值是不可戰勝的,自由與人類共存。

  台灣是自由國家,而恐懼是自由之敵。集體恐懼的製造與散布者,是要讓國民失去維護自由國家的信心與勇氣,他們不願意看到這個自由國家的獨立成長。

  我初到台灣那一年﹝一九九七年﹞,發現台灣一部分人士不認同自己的自由國家,不認同自己的自由國民。我把他們的言論概括成六個字:懼共、畏美、輕己。懼共懼到一言一行都怕「挑釁」共產中國,一位言論「大師」在電視上嚷:「現在全世界都怕中國,連美國都怕,你敢說不怕?」那時美國總統柯林頓,常同江澤民站到一起壓李登輝;台灣這些人也拿美國來壓自己國家的總統,要台灣服從柯林頓、江澤民的「世界新秩序」,奈伊的「台灣交易」,李侃如的「五十年中程協議」,把自己套進「一中」絞索。對自己的國家民主台灣,他們看得一錢不值;《紐約時報》說了句「麻煩製造者」,不但不駁,還接過來羞辱自己。

  二○○○年台灣和平轉移政權,美國也換了總統,不再欺侮台灣了。我以為這些人會有所反省,豈知不但沒有反省,還變本加厲。懼共變成聯共,聯共反台。畏美變成反美,「九一一」賓拉登發動對美恐怖襲擊,他們歡呼賓拉登;布希總統支持民主台灣加強對中國戰爭威脅的防衛能力,他們污衊美國把台灣當做反中「馬前卒」,公然助中反美。輕己變成譭己,不但在國內媒體天天譭謗台灣,還跑到美國去譭謗自己的國家和自己的總統。

  可惜他們生不逢時,美國國家戰略已改變為有利於自由的均衡戰略﹝TheBalanceofPowerthatFavorsFreedom﹞。連中國都不敢再肆無忌憚地動輒以戰爭恐怖主義威脅台灣人民了。於是他們也不得不改變策略,把製造集體恐懼的重心從戰爭轉向經濟了。

  我的這本書,可以說是反映這個時代變化的一面鏡子,主要目的就是「去恐懼」,包括「去國家認同恐懼」、「去國際環境恐懼」、「去成長極限恐懼」、「去政治分裂恐懼」、「去中國崛起恐懼」五個部分。民主台灣正處於歷史上最好時期,實在沒有任何恐懼的理由。唯一需要「恐懼」的,正是這莫須有的恐懼心理。去除恐懼,建立自信,才能開創台灣更加自由、幸福的未來。

  二○○二年十月二十一日

 

內容連載

發展戰略
台灣要在﹁過去出色﹂的基礎上繼續成長,踏上未來更好的新台階。

要突破成長的極限,不能把自己的經驗浪費在中國,而是要到全球先進國家去找比台灣更高的源頭。
台灣的希望在哪裡?台灣的未來在哪裡?

請看南台灣的新經濟、新文明

在︿三論商人有祖國﹀︵Taiwan News 37期︶中,我曾論及奇美創造的台灣新文明。日前應許文龍董事長之邀,與王茂臻、王東琳兩位同學再訪台南。此行的深刻印象,是奇美開創的新經濟、新文明,正在南台灣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

南台灣的﹁文藝復興﹂

一到達台南科學園區,在進入潔淨無塵的TFT-LCD製造車間之前,首先看到的是綠色草坪、工廠門廳與走廊間自古希臘到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雕塑與繪畫。在園區裡,不但有嶄新亮麗的現代廠房,與正興建中的未來工程,還有新發現的古老文化遺址,和展出產業文物、動物標本、藝術珍品、歷代兵器的奇美博物館南科館,讓人處處呼吸到薈萃的人文氣息。

我說過台灣已培育出三代企業家。

第一代屬於傳統產業文明,王永慶填海建廠的麥寮六輕是其文明象徵。他雖然也重視環保和引進現代先進技術,但仍依靠降低勞工成本強化其競爭力,強調其後續發展必須轉移至低勞工成本國家,或引進低工資外勞,即所謂﹁水往低處流﹂。一位學者把王永慶與﹁投筆從戎﹂自金門渡海投奔﹁祖國﹂的林毅夫並列為﹁新半山﹂的先知與前驅,不知可徵得王董事長的同意否?

第二代屬於知識產業文明,依靠高科技創新、高附加價值的智慧型勞動,展現其產業的競爭優勢。以曹興誠的晶圓專工為此文明之象徵。他到比台灣勞工成本更高的先進國家設廠,展現其高度競爭力,但其競爭目標卻始終未超越現代科技、經濟發展的局限。

第三代屬於人文產業文明,即以人文與自然環境更高層次的追求為目標;而科技、經濟競爭力的提升,只是實現其人文目標的手段、工具、策略。這就是許文龍代表的台灣企業新文明。

令人欣喜的是,奇美文明的種子,已在台南科學工業園區,在南台灣默默地成長起來;我將其稱之為南台灣的﹁文藝復興﹂。

歐洲的文藝復興︵Renaissance︶,其核心價值是人為主體的人本主義,區別於中世紀以神為主體的神本主義,也就是復興古希臘的人文精神。在古希臘,人與神是平等的,可以戀愛、可以打架,也可以互相開玩笑。神是人類文明的創造物,但神被人創造出來之後,可以反過來支配人,使人失去自身的主體性,不但成為神的奴僕,而且成為﹁君權神授﹂的統治者︵君︶權力的奴僕,這在哲學上叫做人的﹁異化﹂︵alienation︶。文藝復興的意義,在於克服中世紀教會與君主統治下人的不由自主,恢復古典時代人的自由自主生活;也就是克服人的異化,回復人的自由本質。

現代化的經濟、科技也是人的創造物,同神一樣,被人創造出來的現代經濟、現代科技,也可以反過來支配創造者,使人成為現代經濟、科技的奴隸。幾年前一位美國朋友Andrew Walder教授請我去史丹佛大學,順便看了全球高科技精英群聚的矽谷。那裡有第一流頭腦的創新精神和激烈競爭,構成獨特的矽谷文化,從投資創業、管理機制到科技研發都迸發出強大競爭力,在美國高科技產業之戰中擊敗了東部高科技重鎮波士頓。但我也發現矽谷文化的另一面,那裡的高科技精英在激烈競爭中,雖然財富與地位迅速提升,但生活未必快樂,家庭未必幸福。本來人創造出電腦、高科技,反過來人的生活被電腦、被高科技競爭所支配,失去了自己支配生活的自主與自由。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42
    $135
  2. 新書
    79
    $253
  3. 新書
    85
    $272
  4. 新書
    85
    $272
  5. 新書
    88
    $282
  6. 新書
    9
    $288
  7. 新書
    9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