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劉基,寫【賣柑者言】,從橘子的「金玉其表,敗絮其中」,暗示人類表裡不一,外強中乾的差勁作風。民初的楊逵以【壓不扁的攻瑰花】,訴說臺灣受日本統治時的百折不屈,也是一篇直指人心的警世文字。近三年的大學聯考,作文題目都是一個字,跌破了猜題專家的眼鏡。「根」有哪些象徵意義?肉眼看到的,心裡會怎麼想呢?我們又從哪些事物觀察「變」與「不變」的現象?「橋」的具象作用、抽象作用又在哪裡?而北區聯招的【泥土】【淚與笑】【一場及時雨】,也都不是傳統「坐而論道」式的題目,它就存在我的日常生活中。除了每天面對英、數、理、化等機械式的解題之外,怎樣開發想像力、展現觀察力,是身學生另一個重要的課題!我們生活的環境中,或許隨著時代有著很大的變遷;但是從環境中找尋可資利用的材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就請從今天起,從身邊的人事物開始,擦亮你的眼睛,敞開你的心靈之窗,多多觀察、多多體會,相信一定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