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尼采哭泣
- 作者:歐文.亞隆
- 原文作者:Irvin Yalom
- 譯者:侯維之
-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 出版日期:2007-12-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693463X
- ISBN13:9789576934636
- 裝訂:平裝 / 464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心理治療暢銷作家歐文?亞隆,以推理小說般扣人心弦的筆法,述寫現代精神分析學萌芽之初,實習醫生弗洛伊德的老師布雷爾受託診治尼采的故事,巧妙揉合了史實與虛構,層層剝現兩人內心世界的焦慮、恐懼、執迷的愛慾妄念,以及現代心靈的困境與救贖之道。
故事背景為十九世紀末的維也納,時年四十歲的布雷爾,有一天接到一封短箋,高不可攀的名女人莎樂美突然邀約咖啡館,她是為她的親密朋友尼采求診,她請求他運用實驗性的「談話治療」來診治尼采的自殺傾向。問題是,年輕氣盛、自恃甚高的年輕哲學家尼采,說什麼也不願意接受心理治療,於是,醫生只好假裝自己需要尼采的幫助,協助他解決其生命意義的難題。一整個月的時間,他們每天在咖啡館、墓園、診療室進行談話,心靈相互衝擊。首先由布雷爾敘述他表面上和諧的婚姻生活與正值巔峰的事業,內在卻潛藏著對女病人貝莎的性幻想,尼采如詩般的語言,理性的思辯,逼使布雷爾誠實的面對自己的人生,也只有當他能看清自己慾望的根源時,從而能真正幫助尼采釋放他孤傲的靈魂,流下真實的眼淚……。
本書特色
作者假托歷史名人呈現出世間種種人性與問題,以生動的情節不著痕跡地描述各種心理學派的理念與治療技巧;探討的話題有「中年危機」、「女性意識」、「婚姻問題」、「操縱與索求」、「自我探索」等,並有「歇斯底里症」、「偏頭痛」、「焦慮」等病徵的描述。
雖然故事的主角很特別,但是討論的主軸都不脫「存在」問題──死亡、自由、孤獨、無意義,也是你我凡夫俗子都會面對的人生四大終極關懷。
作者簡介
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
1931年生於華盛頓,美國團體心理治療權威、當代精神醫學大師,與維克多?法蘭可(Viktor Frankl)、羅洛.梅(Rollo May)並稱存在主義治療法三大代表人物。
目前擔任史丹福大學精神病學榮譽教授,持續在全美各地發表演講並投入臨床治療工作,其主講的錄音帶廣泛使用於治療師的訓練工作。因其在臨床精神醫學領域的貢獻,曾獲得一九七四年艾德華.史崔克獎,這是關於美國精神醫學照護與治療所頒的獎;還有一九七九年獲得美國精神醫學會為學術研究頒發的基金獎。
除了撰寫專業教科書如《團體心理治療》、《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住院病人團體心理治療》,與吉妮.艾爾金合著《日漸親近》,與李伯曼和麥爾斯合著《會心團體:最初的事實》之外,亞隆也擅寫心理治療小說和故事,如《診療椅上的謊言》、《當尼采哭泣》、《生命的意義》、《愛情劊子手》等,多次榮獲歐美小說和非小說文類獎項,如《當尼采哭泣》榮獲1992年the Commonwealth
Club小說類金牌獎。
亞隆定居加州Palo Alto,個人網站為www.yalom.com/ 。
導讀
當名醫遇見超人
易之新( 聯合診所神經內科醫師﹚
有個嘲笑心理學的老笑話,也可以套用在精神分析或哲學上面:「所謂心理學,就是用艱深晦澀的說法,來解釋生活中簡單的道理。」本書作者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深諳存在主義哲學的耶樂姆(Irvin D. Yalom)剛好相反,他極力以簡單易懂的方式來說明心理治療與存在哲學的觀念與歷程,讓人瞭解原來這些觀念和歷程都是每個人生命的焦點、生活的重心,是值得關切、追尋的「終身大事」。他傳達的方式之一就是寫心理治療小說。
耶樂姆師承新弗洛伊德學派(neo-freudism)大師蘇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後者提出以人際關係為基礎的心理治療理論,耶樂姆將之發揚光大,而成為美國團體心理治療的當代權威。耶樂姆的心理治療背景還融合了存在心理治療(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羅洛梅(Rollo May)是在美國將存在議題與心理學結合起來的第一人,而存在心理學與人本心理學之間也有密切的關聯。耶樂姆精於人際心理治療和存在心理治療,在美國西岸史丹佛大學細心耕耘數十年,早已是美國當代精神醫學大師級人物。他的著作除了關於團體心理治療和存在心理治療的數本經典教科書以外,還寫了多本心理治療小說,將他最關心的存在問題和關係議題融入情節動人的小說,文風向來著重以平易近人的語言闡釋詰屈聱牙的專業觀念和用語,就如本書,在曲折的情節和行雲如水的對話與反思中,自然地深談許多「存在」和「關係」的問題,確實令人感受到這些主題在真實人生中的分量。本書也一如作者許多其它著作一樣,列名小說暢銷書榜。
至於書中主角尼釆、布雷爾,配角弗洛伊德、路?莎樂美、安娜?歐(貝莎)等人物,在真實生活中的歷史背景,作者在後記均有註記,筆者就不在此贅言。
關於「當尼釆哭泣」這本小說,從情節來看,是一篇高潮迭起的心理推理小說。作者假托十九世紀末的兩位大師,存在主義大師尼釆和醫學大師布雷爾,透過史料和名著中呈現的真實歷史、思維觀念和人格特質,將兩人連結成醫生與病人,開啟一段扣人心弦的「談話治療」。故事開始於身陷對病人肉欲幻想而無法自拔的名醫布雷爾,在善於撩撥男性的路?莎樂美的引誘下,試圖治療根本不願接受幫助的哲學大師尼釆的「絕望」,並以奇特的誘餌勸服尼釆接受治療,卻面臨自己的「絕望」,於是歷經一場不知誰是病人、誰是醫生的心理治療,在治療可能隨時胎死腹中的情形下,經過幾許峰迴路轉,面臨高處不勝寒的疑慮,最後兩人以出乎意料之外的方式,得以超越自己的人生困境。
從形式來說,故事在述說心理治療(談話治療)的源起與形貌,是虛擬的源起加上真實的形貌。並在文中,以生動的故事不著痕跡地描述各種心理學派的理念與治療技巧,包括催眠、行為治療、完形治療等等,當然了,著墨最多的就是書中配角弗洛伊德創始的精神分析,與其後衍生發展的動力心理治療,以及作者專精的存在心理治療。從書中的論點來看,作者也是一位不囿於特定心理學派,只要是有效的做法,就雍容接納的實踐者,但仍不脫人本學者的立場,深深質疑行為學派對「人」的觀點。
從內容來說,本書探討的話題含蓋得很廣,你可以看到稱之為「中年危機」、「女性意識」、「婚姻問題」、「操縱與索求」、「情緒勒索」、「自我探索」、「現實問題」等等的話題,以及「歇斯底里症」、「強迫性思想」、「偏頭痛」、「焦慮」等病徵的描述。可是,這些話題都不脫主軸:存在(existence)的問題,可說是哲學和心理學對存在的探索,亦可說是血肉生活中所需要面對的存在問題,也就是人生的四大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s):死亡、自由(包括意志的選擇和因自由而有的責任)、孤獨、人生的意義(或,無意義)。書中這四個主題不斷地浮現,或是在各種身體、心理、人際、環境問題的背後現身,或是隱身在夢境、幻想之中,令人無所逃於天地間。文中生活優渥卻恐懼年華老去、懷疑整個人生的名醫布雷爾,如何從控制不住的色欲幻想和婚姻風暴走出來呢?擁有卓越理性的超人尼釆,身陷激烈的情緒與惡性偏頭痛,不得自由,他又如何超越而出,繼續走先知的道路呢?讀者不需要把字字珠璣的對話看成真理的陳述,還不如看成縝密的思辨與人性的探索,可以引發人與自我的對話,一探真實而可貴的自己。
從過程而言,本書呈現出治療師與被治療者在心理治療進行時,彼此的關係對療癒的影響,以及自我探索與助人探索的心路歷程。在治療關係中,到底是受病人影響、仍感自我懷疑的治療師,還是充滿真理權威的導師,能有較深刻的治療呢?治療師和病人必須「真誠」以對,治療才能有真實的進展嗎?博覽理論、?熟技巧,卻不肯、不敢面對自我內在的治療師,能不能幫助病人探索自我呢?書中的治療過程,一如真實的人生,呈現出「關係」與「情感轉移」的問題在心理治療與自我探索時的關鍵角色。布雷爾與「貝莎」到底是男女關係、父女關係,還是母子關係呢?布雷爾與尼釆是在什麼關係下,才使尼釆能勇於面對自己的殘缺呢?對「背叛」深惡痛絕,因此不相信人而感到孤獨的尼釆,又是為什麼接納坦然說出自己背叛尼釆過程的布雷爾呢?這些耐人尋味的「關係」與「探索」,只有請讀者親自品嚐、咀嚼了。
假託歷史名人所呈現的種種問題,以及超越的過程,其實反應的是世間的人性與生活,故事雖然精釆,但不難在生活中似曾相識,主角雖然特別,卻不是人性的異數。當名醫遇見超人,所發生的事情,和你我這些凡夫俗子相遇所發生的事情,其實是大同小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