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作了五十多個寒暑的中國人,並不因為半個多世紀浸霪於吃西餐、住洋房、喝洋酒、穿西裝、作洋車、唱洋歌,以至於開洋葷、飄洋過海去看西洋景,我都未受到絲毫影響,依舊是個很本土、很老式、很古典的中國人。
老實說,我也是一個很幸運的人,自中學,經大學,到佛研院,一直從事於教育、新聞出版和佛學的工作,把志業、事業、職業、學業融為一體,也就是說:我的工作就是我的志趣,我的志趣就是我的生活,我的生活就是我的工作,真是樂此不疲,不知老之將至矣。
其中,最大的樂趣是蒐集中國古典圖案,真是不遺餘力,盡己之所能,不論在國內,或國外,或大陸,凡步履所至,這項「尋圖」的工作,也就成了生活的重點。
圖案這個名詞,是東洋人日本的玩藝兒,在我國以往稱之謂紋樣、花樣或模樣。
我們都知道,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未有文字以前先有了模樣。我國的模樣產生極早,到了石器、青銅、彩陶文化時期,模樣的製作,已經甚有成就,十分可觀,不論從藝術的角度,或者從實用價值而言,它對中國文化的建立和貢獻,真是厥功至偉。
而且這些模樣,代有佳構,推陳出新,廣泛的應用在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等方面,只是這些「作品」,出於匠人之手、百工之作,不是「上品的讀書人」之筆,他們的智慧和才華雖然留下了,但製作這些模樣者性甚名誰,卻被歷史所淹沒,目睹及此,真要大叫嗚呼!
一九九三年,我的兩個子女,負笈美加放洋求學,我因地利之便,客居於溫哥華,由於一些海外學界的老友,得識該成哥倫比亞大學亞洲資料中心周主任,受彼之邀,一日前往觀賞,發現該處庋藏中國模樣之豐富,真令人興「禮師求諸野」之嘆!
於是,我將自己數十年來所蒐資料,不遠千里,運到溫哥華,放下萬緣,從事於有系統,有條理的分類資料,並配合常春樹書坊古文化研究組的同仁,進行編輯工作,祈望結合海內外的力量,對關心、運用、研究中國模樣的同好,提供一些有模有樣的野人獻曝之忱,讓中國模樣永續發展,再現光芒!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