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町人創造出的紋樣
我們每天穿的衣服上印著各式各樣的圖様,這件事太過理所當然,很少人會特別注意。然而,在日本大約從三百年前開始,平民百姓才得以自由地穿著帶有圖様的衣物。當然,圖様是自古就有,但在過去能穿著印有圖様衣服的人,只限於掌權者或上流階級。
這種傳統日本圖様,日文稱為「紋樣」。本書將介紹從江戶時代(一六○三~一八六七年)到明治時代(一八六八~一九一二年)這段期間,深受市井小民喜愛的紋樣是如何受到日常生活與自然環境的影響而創造出來的,並以一年為週期來探討「生活與紋樣」的關係。
江戶時代以前,平民穿著的和服以麻布為主,絕大部分都是素面。然而,十七世紀後半(元祿年間)起,衣服的文化發生了劇烈的變革。町人的經濟實力抬頭,農村也盛行養蠶,加上當時開始大舉栽種棉花,進而生產出棉織物,農家也開始得到現金的收入。
因為當時「參勤交代」的制度,規定各藩的大名需定期前往江戶,為幕府將軍執行政務一段時間,所以許多來自各藩的武士以江戶城為中心,坐鎮於江戶的各城鎮中。拜此制度所賜,江戶的城鎮變得充滿活力,各式商家櫛比鱗次。城鎮居民的生活也慢慢富裕起來,新的職業、產業應運而生,進入了「職人的時代」,而嶄新的町民文化也從中誕生。
江戶幕府三申五令地禁止絲綢等奢侈品,也就是下達禁止奢侈令,以抑制人民在生活中的消費,由此可見平民百姓的生活發生了多大的變化。自從棉織物開始生產後,對衣物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棉織品的觸感比麻布柔軟且保暖,又能吸汗,再加上便於染色,因此急速在平民之中普及開來。
這個時代,平民競相訂製和服等手工藝品,並委託工藝師傅將自己喜愛的紋樣添加在工藝品上。在那之前,人民穿的和服絕大部分皆為素面,而今卻能製作印有自己喜愛紋樣的和服,這樣的改變想必使江戶人對紋樣懷有超乎現代人所能想像的執著。
平民喜愛的紋樣中,有與節慶活動有關的事物,也有生活中常見的動物、植物或自然風物等等,其中大眾最喜愛的是,以諧音或寓意的方式大大展現玩心的「喜氣紋樣」。無論是哪一種紋樣,背後都蘊含著與當時生活有關或自古傳承下來的涵義。這些紋樣並非只是表面上看起來很好看、很可愛而已。
在紋樣的結構與配置上,如果是掌權者們所穿的絲綢織品上的紋樣,基本上是呈左右對稱,但江戶時代的平民所穿的棉織品則是呈現自由的設計,完全不拘泥於左右對稱性,尤其是女性的和服紋樣又朝新方向衍生出不同的紋樣。這個時代可說是一個女性也逐漸能表達自我主張的時代。
圖案師、染色師傅等擁有卓越技術的人才輩出,繪畫、工藝等文化頓時蓬勃發展。在這様的背景下,江戶逐漸成為適合製作物品的環境,並慢慢變成一個可以自由展現各種創意的社會,進而由平民孕育出專屬自己的紋樣。
或許我們也能透過江戶時代的紋樣,重新認識當時平民百姓的生活,體會傳承至現代的各式紋樣背後的涵義,進而在生活中創造出符合我們的時代,並且更加豐富而富有原創性的紋樣。
熊谷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