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一定會有問題;溝通,必定會遇到障礙。除了要會聽會說,會讀會寫,也需掌握時機,更需考慮環境和氣氛,如何使溝通無障礙,是人人都頭痛的問題。
本書特別寫給:
- 不知如何更有效率說、寫、聽、看的人
- 不知如何與沒溝通誠意者溝通的人
- 無法掌握溝通中權力變化的人
- 無法化解溝通障礙的人
- 不瞭解中國文化溝通藝術的人
- 不能適切進退應對的人
溝通處處是障礙,天天都得雞同鴨講,尤其遇到難懂的中國人,愈溝愈不通。本書累積你的溝通籌碼,全面化解人際關係障礙,協助你愈溝愈通。
溝通,一定會有問題;溝通,必定會遇到障礙。除了要會聽會說,會讀會寫,也需掌握時機,更需考慮環境和氣氛,如何使溝通無障礙,是人人都頭痛的問題。
本書特別寫給:
溝通處處是障礙,天天都得雞同鴨講,尤其遇到難懂的中國人,愈溝愈不通。本書累積你的溝通籌碼,全面化解人際關係障礙,協助你愈溝愈通。
《導讀》想溝通、能溝通、溝通無障礙
彭懷真
你會不會覺得中國人很難溝通?很複雜、很難懂?在台灣這有如叢林中打拚的中國人更複雜、更難懂?
每個人都知道要溝通,但實在很難和複雜的中國人溝通。
本書就是試著找出和中國人,尤其是台灣的中國人溝通的方法,使彼此溝通無障礙。台灣雖像叢林,叢林還有其生活法則。一個人在險惡的環境中生存,一定要懂「叢林戰法」,也就是叢林戰法中的人際溝通。
全書的系統主要來自:古人的智慧、現代的社會科學以及對台灣社會的觀察體認。從前人智慧的言語中思考形成中國人溝通的文化基礎。從社會科學裏則有關於中國人性格及行為的分析。我也不斷觀察,拿出記者、社會學者和社會工作者的本行訓練,找出不少「叢林戰法」,與讀者一起探討如何在這個社會中溝通,並使溝通無障礙。
整體而論,溝通的成敗關鍵是「雙方是否都願意溝通」及「雙方是否都有能力溝通」,前者是意願的問題,看雙方想不想,後者是能力的問題,看雙方能不能。如果任何一方在意願與能力上有障礙,溝通就無法順利。我各用十篇文章探討溝通的「想不想」與「能不能」,全面地創造有利溝通的條件。
了解溝通對象才可「見人說人話,見不同的人說不同的適當話」。這門學問稱之「識人」,我也分析了各種識人的方法及與不同對象溝通的策略。
中國社會是很看重彼此地位(Position)的,人人對權力(Power)都很敏感,偏偏很多人的權力與地位不一定相等,也就是兩個P(Position和Power)不相稱。溝通者若不能拿捏此種複雜又重要的因素,多半會碰一鼻子灰還是沒有達成目標。本書從吃飯、開會一直談到人事異動,剖析權力在溝通中的微妙作用,也討論累積自己籌碼的具體方法。
溝通有如一場高潮迭起的棒球比賽,有各式各樣的問題需要處理,必須因應各種詭譎變動的狀況。不同的情況,當然有不同的回應方法。例如,要不要勸架?如何化解衝突?做個顧問如何發言?怎麼樣處理黑函謠言……等頭痛問題,全書都深入探討,並提出懇切的建議。
當然,六十篇文章是不可能含蓋所有的溝通問題,而每篇約一千字的內容也不可能周延而深入地處理難題。但閱讀這本書,應有助釐清人際溝通的盲點,使您的溝通減少障礙。身為作者,我建議讀者不要一口氣讀,讀讀想想,加以應用,抽空再讀。每篇文章原本是為報紙專欄寫的,文字很簡要,內容很豐富,結構很緊湊,不宜當做小說小品讀。
這本書的誕生,要特別歸功於聯合報繽紛版的王婷芬主編。我一直很喜歡繽紛版的內容,也很樂於能在這個兼知性與感性,充滿趣味又有強烈人文關懷的版面發表文章。蒙她的邀請,去年七月起在該版寫專欄,專欄的名稱「溝通無障礙」也是她定的,而她的編輯功力及真誠懇切,都令我十分欽佩。這專欄推出後,反應很好,篇篇都有報紙雜誌轉載,有些廣播節目用聲音傳播,它也上了網路,好些國外的朋友都分享了。我也常收到讀者的來信,是我在四大報十個雜誌各專欄中反應最熱烈的一個。
身處台灣,這個混亂而複雜的地方,做一個基督徒的學者,我最深切的關切是「和好」,希望官與民,師與生、資方與勞方、上司與部屬、夫與妻、親與子……都能更「和好」,而「和好」的關鍵正是「溝通」。這是本溝通的書,更希望是「使人和好」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