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的榮耀:化學桂冠

諾貝爾的榮耀:化學桂冠
定價:280
NT $ 252
  • 作者:科學月刊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1999-12-3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6216397
  • ISBN13:9789576216398
  • 裝訂:平裝 / 26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新世紀即將來臨,人類正朝全新的里程碑邁進,科學帶給我們生活形態的改變,日日都如光速般疾速推展。天下文化鄭重推出《諾貝爾的榮耀》三書,邀請國內傑出學者針對近三十年的得主,分別介紹他們的科學成就、對世界的影響及個人研究的點滴故事。閱讀諾貝爾,讓你貼近大師敏銳的心靈,掌握科技脈動的發展。

量子力學可以直接研究分子性質?氟氯碳化物如何導致臭氧層破洞?生物實驗用的PCR技術,提供「侏儸紀公園」什麼賣錢的點子?閱讀《諾貝爾化學桂冠》,小心!得到的也許不只是知識而已。

 

目錄

  • 序 科學桂冠,薪火相傳-周延鑫
  • 1999 齊威爾
    化學界的新法老王-王俊凱
  • 1998 柯恩 波普
    用量子化學計算分子性質-郭光宇、儲三陽
  • 1997 博耶 沃克 斯寇
    ATP 的合成及消耗-吳世雄、邱式鴻
  • 1996 柯爾 克洛圖 史莫利
    巴克球的發現-陸天堯
  • 1995 克魯琛 馬利納 羅藍得
    揪出破壞臭氧層的元兇-王家麟
  • 1994 奧拉
    揭開碳陽離子神秘面紗的奧拉-何子樂
  • 1993 穆理斯 史密斯
    DNA聚合,連鎖反應與定點突變法-張南驥、吳妍華
  • 1992 馬庫斯
    溶液中電子轉移理論-陳錦明、牟中原
  • 1991 厄恩斯特
    核磁共振學的通才-黃紹光
  • 1990 柯理
    起點即終點的「逆合成」法-蔡蘊明
  • 1989 奧爾特曼 切克
    開創核酸化學的新領域-蕭明熙
  • 1988 戴森何佛 修伯 米歇爾
    解開光合作用的機構-許宗雄
  • 1987 克拉姆 萊恩 佩德森
    老中青接力賽的故事-方俊民、林雪蕙
  • 1986 賀西巴赫 李遠哲 波拉尼
    化學反應動力學裡的奇妙世界-蘇志明
  • 1985 豪普特曼 卡爾
    直接法揭開晶體結構的奧秘-彭旭明
  • 1984 梅里菲爾德
    梅里菲爾德與固相胜Z合成法-曾木金
  • 1983 陶布
    金屬錯合物電子轉移之謎-葉玉堂
  • 1982 克魯格
    電子顯微影像重組技術與核酸蛋白複合體-羅時成
  • 1981 福井謙一 霍夫曼
    解釋分子活性的分子軌域理論-儲三陽
  • 1980 柏格 吉伯特 聖格
    開創DNA研究新紀元-周成功
  • 1979 布朗 威提希
    近代有機合成雙擘-劉廣定、林錦玉
  • 1978 密契爾
    化學滲透理論與生物能量轉移-許宗雄
  • 1977 普里歌金
    解釋基本輸送現象的非平衡熱力學-俞培新
  • 1976 李普斯寇姆
    解開化學鍵難題的李普斯寇姆-科學月刊編輯部
  • 1975 孔佛思 普瑞羅
    替酵素催化反應尋求立體化學解答-科學月刊編輯部
  • 1974 弗洛里
    永不停息的高分子化學研究-科學月刊編輯部
  • 附錄 1973-19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得獎研究
 

科學桂冠,薪火相傳-周延鑫

  什麼是科學?「科學」在西方就是指有系統與有組織的「知識」,也就是人類經由觀察、實驗、分析、歸納、理論、演譯(或預測某些現象)等過程而得到的知識。三十年前,我們一些留學國外的同學,例如學物理的林孝信、學化學的劉廣定、學心理與生物學的楊國樞等,發現國外與國內的科學教學與研究有些落差,當時我們認為國內科學落後的主要原因,不是我們中國人不夠聰明,而是我們的教育體系過於呆版。為了要彌補國內正統科學教育的不足,民間成立了「科學月刊社」,並發行《科學月刊》,以有系統但通俗的方式介紹正統的科學知識,希望將來有朝一日,科學能真正在我國生根。

  在三十年前,那時我們想到倒底如何才能提升我們的教育與研究的水準?我們認為教育改革要先從「大學聯考」開始,因為考試領導教學,所以每年在聯考後,《科學月刊》都推出與聯考有關的科學方面試題的解析。而在研究方面,我們認為每年瑞典皇家科學院與卡洛林斯卡研究所公布的諾貝爾獎,實在是真正好的科學研究工作,所以《科學月刊》也在每年諾貝爾獎公布後,分別請國內有關專家,深入淺出地介紹有關諾貝爾獎得主以及他們的研究工作重點,以便給國內有興趣的學者參考,科月如此的用心,是有她特別的意義的。

  我們都知道,人類在個人有了大腦的組織,具備感性與理性的功能以後,便發明了語言與文字;有了文字以後,更使我們的科技文明在最近一百年發展得特別快速。可是生命有限,學海無涯,一個人的生命也不過是數十年寒暑,而現代文明的發展,是需要有真正好的知識才行,所以知識的累積與傳承是非常重要的,這也就是常有人說「站在巨人的肩上」的意思。

  科學界多的是名師出高徒的實例,更是科學傳承的最佳典範。在化學界,因為研究膽固醇的構造,維蘭德(Heinrich O. Wieland)與溫道斯(Adolf O. R. Windaus)分別得到1927年與1928年的諾貝爾獎,而他們的後繼者羅賓森(Robert Robinson)博士與伍德沃得(Robert Woodward)分別得到1947和1965年的諾貝爾獎;發現家蠶性費洛蒙的布特南特(Adolf F. J. Butenandt)是193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他是溫道斯的學生,也是我們研究費洛蒙的師祖,但是他的學生多伊西(Edward A. Doisy)得的則是1943年的生理醫學獎。在物理界也是一樣的,例如發現電子的學者湯姆森(Joseph J. Thomson)不但他自己得到1906年的諾貝爾獎,在他任職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西研究所所長期間,就有七位學者前後得到諾貝爾獎,其中還包括他的兒子喬治‧湯姆森(George P. Thomson)在內。

  在生物醫學界亦是如此,例如在我們台灣高雄行過醫的曼森(Patrick Manson)醫師,同時他也是一位昆蟲學家,是第一位發現蚊子會傳染絲蟲病的人,正因為有他的前導,使後來研究蚊子會傳染瘧疾瘧原蟲的羅斯(Ronald Ross)得到1902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另又有因研究接種瘧疾可以治療癲癇麻痺症的瓦格納–姚萊格(Julius Wagner-Jauregg),得到1927年的獎;以及應用DDT殺蟲劑殺死傳染瘧疾蚊蟲的馬勒(Paul Hermann Muller)得到1948年的獎。在這裡,我特別要說明的是,曼森醫師雖然自己沒有得獎,可是在羅斯的得獎感言中,他一再感謝曼森老師的指導與協助,這也正好像楊振寧與李政道(1957年的物理獎得主),每次在公眾場合都讚揚他們的老師前中研院院長吳大猷博士,長期對學習科學的後輩一再地講述、展示及啟發作用,真有東西相互輝映的效果。

  諾貝爾科學獎的頒發已經有一百年的歷史了,而我們起步較慢,《科學月刊》才只有三十年歷史。雖然我們有十二億人口,到現在還沒有一位中國人能得獎,是一憾事,但是只要我們有追求真理的精神,不斷開拓知識和思想的新領域,我想不久的將來,正如楊振寧先生在1999年四月號《科學月刊》的〈中國人何時能榮獲諾貝爾獎〉一文中所說的,在今後二十年之內,定能達到此目的。現在「天下文化」出版社願意出版《科學月刊》的諾貝爾科學獎介紹專輯,大量發行此書,廣為推薦,我想會更縮短中國人能得諾貝爾獎的時間。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252